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未来竞争的根本(上)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中美竞争终究是模式的竞争。而若比较这两种模式,不难发现两者既有相似之点,也有迥异之处。


中美竞争与模式之争


中美竞争只会愈演愈烈或是共识,但对于中美竞争未来的走向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有人认为,中美竞争核心是科技创新霸权之争;也有学者提出,六种战略能力决定中美竞争胜负;但也有学者认为,在中美竞争中,中国面临基本法治与市场制度的巨大劣势,且价值观的崩坏让中国人失去了方向和进取心。


虽然角度不一,但其实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归结到模式问题。换句话说,由于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模式,因此,中美竞争的未来也已预埋在彼此模式的较量中。


然而,一旦落到模式问题上,争议就更大更多了。


单是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迄今都充满争议。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样板,而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具有可复制性,故不存在“中国模式”;有学者虽不否认“中国模式”,却又觉得在很多方面远未定型,所以不能与美国模式等成熟模式相提并论;还有学者则始终对意识形态保持警惕,提出“中国模式”概念产自西方,不知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须慎用之等。


即便在认同有中国模式的阵营里,对于何谓中国模式的分歧更大,或归结于低人权的成本优势,或收敛为举国体制优势。总之,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者甚众。


更严峻的是,国内学者既然对自身巨变都缺乏深刻认识,遑论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了。相比之下,美国模式自冷战结束后被用作格式化全球的法宝以来,历经数个年代的“考验”已基本定型而较少被质疑,即便有质疑,也主要来自欧洲。而后者往往将美国的成功归结为地大物博等特殊资源论,喜欢重提300年前美国人花了720万美元从俄罗斯人手中买下阿拉斯加等“往事”,试图以此证伪美国模式的普世性,这让美国很反感,并不屑地斥之为酸葡萄心理作祟。


正因为模式问题是核心,而对于中国模式的认识又模糊不清,因此,首先梳理清楚中国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显得更加必要。


中美模式的共同特征

诚然,争议与质疑是无法遮住这两种模式之光芒的。而究其根源,美国模式之所以有难以替代的辉煌,首先在于工业化后的政治全球化(即欧洲历史进步的先进制度)与新大陆的结合,而把封建世袭、制度枷锁等历史负担留在了欧洲本土。


至于中国模式的辉煌,首先来自当下经济全球化与旧大陆的嫁接,这使得有着数千年封建制度残余和农耕文明积淀的旧大陆枯木逢春,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迸发出惊人的爆发力。有鉴于此,中美模式这两朵奇葩在源头上皆离不开不同制度与文明形态的嫁接。


美国模式的核心优势

若进一步比较这两种模式,不难发现两者既有相似之点,也有迥异之处。美国模式的核心元素有:

美国梦的真实空间与终极追求

崇尚个人主义,相信机会均等,鼓励创新进取,信奉社会等级自由纵向流动等,皆为美国梦的写照;而其思维模式中终极目标与实用主义兼而有之的两重性,又小心翼翼地护守着美国人数百年来始终以实用主义为舵,试图带领全人类驶向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的终极彼岸。


不过,自从美国梦到达鼎盛的流金岁月时代起,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及由此衍生的机会不均等,便已让曾经触手可及的美国梦走向反面,大有越来越像一个精美泡沫之势。

设计精巧的联邦制

为结束邦联制下的美国在内政外交中的软弱、涣散与混乱局面从而应运而生的联邦制,不仅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选择,还能使联邦政府避开一系列难以一刀切的复杂问题,从而减少可能失误。


总之,联邦制既兼顾各州州情,又强化了中央权威,充分激活了不同层级政府的积极性。

完整的系统开放

这首先要归功于美国的移民文化。美国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在民族认同基础上兼具包容性与杂交性,为营造一个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社会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开放性、多样性和实用主义的试错原则,也许恰恰是美国强盛的秘诀。


不过,随着民粹情绪的升腾,以特朗普为代表,美国移民政策与此前背道而驰,这对美国的长远发展是有杀伤力的。


充分自然发展的市场经济

美国是全球大国中唯一没有经历过封建专制的国家,其一诞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也没有因农耕社会的封闭而造成对市场经济的束缚;即便是对统一市场有最大障碍的南方种植园问题,也通过南北战争的方式而解决。这是美国得以迅速成长为全球市场经济最发达国家的历史渊源。


只是,对市场力量的理性崇拜,对政府干预的天然排斥,又让美国市场经济演绎着繁荣与危机频繁交错的经典轮回。



中国模式的核心优势

中国模式的核心优势有: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


对此,社会上争议较大。但是,评估一种制度的优势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背景的。


试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等众多方面建立起自己的优势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如何突破别人构筑起来的壁垒获得发展。单靠市场的力量是否行得通?


事实上,无论是当年的葡萄牙、西班牙,还是后来的英国、美国,在发迹、崛起的初期,国家的力量都深植其中。中国作为后起之秀,这样的发展阶段难以回避。


集体制之力,既能在天灾人祸面前迅速调动资源、彰显大爱、将灾害降至最低,又是建国后前30年迅速完成工业资本原始积累的体制前提,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迅猛推进等无不受益于此。


但需要强调的是,当环境条件变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也要跟进变化,在需要的领域更好的发挥作用,退出已经不合时宜的领域。


国家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奇特嫁接

这勾勒出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既有别于完全自然发展的美国模式,也相异于单纯计划控制的前苏联模式,还不同于对人民生活大包大揽的欧洲模式。


尽管两者的权重通常较难调配,但中国能将西方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神奇压缩进30年,显然与在“二人转”上摸索出了挺管用的套路有关。

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

这是“中国奇迹”最隐秘、却也最核心的部分。


建国前国共内战期间靠土改凝聚民心;建国后以土地公有集中管理国家财富;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小岗村土地承包制开启了新时代的篇章;房改以来又将严重超发的货币大量沉淀在土地中,非但规避了“票子发毛”的严重后果,反而缔造了中国经济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奇观。

适度的联邦制

相比于美国政党诞生于经典的工业经济,其联邦制更多的与历史渊源有关,中国的政党却建立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故与之相应的政治架构不仅独特,还会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动态调整。这体现为过去30多年处于“财政联邦制”的第一阶段,中央权力下放、诸侯万马狂奔,其重心基本围绕着如何理顺“联邦”内部关系和平衡央地关系、条块关系的界面而展开。

过程性思维与渐进性国策的推行

在这方面,中国与美国一样深谙实用主义精髓,无论是“三论”的大胆创新,还是改革的试错性、小步走、以点带面等特征皆如此,这不仅避免了重走前苏联老路,更使中国社会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错误国策中悬崖勒马,摸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

系统适度开放

与美国的系统开放主要源自移民文化不同,中国的系统开放最初来自思想解放运动,由此激发生产力的极大释放;而历史的机缘又让中国在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带开放的两大阶段中,恰逢跨企全球化、产业与资本的扁平化运动潮涌,进而使中国阴差阳错地成了原本旨在推行美国模式的全球化运动的既得利益者;而中国社会也在此大潮中由封闭转为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各种文化、理念、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涤荡着国人的灵魂。


小结

从以上对中美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可知,这两种模式都有联邦制、系统开放、实用主义等共同元素,但根本区别也是显见的,如美国更推崇市场原教旨,而中国模式却不可忽视国家主义等要素的权重。


不过,无论如何,没有一种模式是万能灵药,可以抽掉特定的时空坐标而普适于各种阶段、各类国家。至于中美模式的各自利弊,敬请关注下篇。



收听德培,看懂形势

快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推荐

这是个“横行霸道”的时代

人格分裂的未来——“个人恐怖主义”困扰中国

智慧城市伪智慧
蔚来的未来有点玄?

“新土改”锁定中国经济“底盘”(深度)

为什么中国企业造假成瘾而创新无能?
为啥收入分配改革搞了40年,不满情绪反而更强烈了?——未来怎么办?(深刻)
穷人要“闹事”,富人要“逃跑”——如何稳定人心?(深度长文)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