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陷教育焦虑的梦魇,靠什么终结“越减越负”?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导读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这就是中国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教育改革能否改变这种状况?中产能否籍此摆脱教育焦虑的梦魇?



1

减负竟然形成了两大阵营?


8月底,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事实上,减负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减负争论年年有,但减负本身似乎成了个无解的难题。


一边,教育部门持续推行减负。自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从“课业负担”与“课外负担”的一字之差,折射出减负全覆盖校内与校外。


不仅教育大省山东出台“减负令”立下4条“规矩”——严禁超纲提前教学、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一律免试招生入学、考试成绩不得公开,而且多地出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取消奥数等学科竞赛考试等。


另一边,“虎妈狼爸”却对减负毫不领情。“学生减负,家长增负”、“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的声音比比皆是。


《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等文章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发传播,认为穷人家的孩子若被减负忽悠则一辈子翻不了身;《减负减负,减成废物》一文引用日本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减负的反思——导致公立瘦弱私营肥满、家庭教育负担倍增、国民学力显著下跌等后果,作为反对减负实证。


教育部门和家长俨然不在一条统一战线上。



2

教育改革在现实中变异

减负其实只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小小分支,就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更遑论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在不断地反复折腾中。


如:

针对应试教育现状,1994年首次明确提出转向素质教育,如今发展了20多年的素质教育面目全非,没有适当的评价机制,反而导向花重金进行琴棋书画的考级;

高考几经改革,从总分制到等级赋分制(成绩由其在人群中的排位决定),结果却是搞“田忌赛马”、“选考套餐”,避开物理等一些难度较高的科目,对此浙沪分别推出“物理选考保障基数”这样令人“看不懂”的方案来“拯救”物理;

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长生招生,却被异化为加分“入校捷径”,成为权贵享受的政策红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条,如今又在保障入学机会均等的诉求下被取消,同样的现象还有高校的自主招生;

为打击“择校热”,实现教育公平,实行中小学划分学区,就近上学,结果“递条子”的未减少,学区房却暴涨了,“读得上”首先要“住得起”,公平这个死结依然如故,改革的成色可见一斑;

之前鼓励民间办学,扩大教育资源,如今因为民办学校提前“掐尖”,又实行“公民同招”政策,预防优秀生源流失……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非但对教育改革无可适从,还深刻体会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丛林法则”。




3

教育焦虑已成中产难以摆脱的梦魇?


于是,教育焦虑成为全民焦虑,尤其是当读书被当作改变命运的机会、教育成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分数作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公的途径,家长如何会同意减负?


随着市场经济深化,阶层日益固化,教育分层功能愈发凸显。

一方面,教育系统本身就像是一个漏斗,追求的不是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而是为这个社会筛分等级,筛分的工具则是那个冷冰冰高高在上的分数线。

另一方面,在一个物质时代,金钱决定一切成为社会信仰的时候,也就是“门阀”、阶层相应出现的年代,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人就出生在罗马”。当你还在拼爹当上富二代的时候,人家祖上几代就已经有了爵位,当人家聚在一起讨论马术、剑术、哲学、拉丁文的时候,你只能笑得尴尬或者一脸懵逼……


因此,出国留学圈里,有这么一句话——“美国藤校录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学校的大门像是一把重新丈量这个社会的尺子。


事实上,面对教育,不同社会阶层,做出了不同选择。


越来越多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等教育,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玩中国高考游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这就是中国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4

教育内涵也已变异

对中产阶级而言,即便“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但仍要力保中产地位不下滑,孩子不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人生的任何时段、任何领域,他们都不能输给他人。


因此,阶层门票高涨——教育成为阶层军火,从幼儿园开始的新科举之路,一线城市一个孩子上学的开支相当于买一辆解放军99式主战坦克。


正是由于维护阶层地位,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只是从课内转向了课外,从学校转向了家长,也给培训机构带来了庞大的生源和巨大的商机。因为要上好学校,最终还得拼各种成绩与名次。


可以说,维护阶层地位与校内减负共同成就了过去十几年校外培训市场的“黄金时代”。


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1.8亿人,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已超8000亿元。


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现代化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公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总支出规模逾1.9万亿元,主要流向校外辅导市场,占2016年GDP的比重达2.48%,相当于当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总经费的68.7%。


5

教改无解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趋向精英教育,还是趋向公平教育的教改,在当前背景下是无解的。

一方面是教育被旧体制桎梏,无法进行自身改革。

这其中有制度机制、意识形态、利益纠葛、事业单位改革等各种因素的牵绊。


如教育关系着国家的主流价值,历来是“传经布道”的主战场;眼下全球化浪潮滚滚前行,思想领域更跃升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前沿阵地,促使政府有形之手紧紧扼住教育的咽喉,这将对教改构成阻力。


再如专业性改革受非专业性因素影响太多,最终使不愿改革者与不懂改革者形成了一种默契,导致教改停滞。


另一方面是在义务教育无法覆盖全过程的情况下,也无论高考取消或不取消(高校亦有好差差异),对稀缺教育资源的争夺将永远存在。

纵观中国,从宏观到微观,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教育发达,一二线城市优势教育资源比区县教育集中,省内超级中学比普通中学教育发达,中小学内部还分好班与普班。仅全面二孩放开,2021年幼儿园缺口就高达近11万所。


对于这种资源的分配,人们就采取了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应试。只要教育资源紧缺,应试教育就不会真正消失,只会愈演愈烈。


6

另辟蹊径

这样看来,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甚至绝望的。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育科技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当前教育的变异状况釜底抽薪。


如慕课,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没有地域限制、没有校际差别,只需一根网线,就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教育资源匮乏难题。


此外,在当下教育市场中,还有知识付费、直播课堂、题库答题、AI教育等不同形式。


事实上,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条路最终走向癫狂,已经愈来愈难以承载人们“鲤鱼跃龙门”的念想,再叠加毕业即失业的冲击,教育变异的状况或将逐步被现实修理,逼迫人们重新寻找出路。


与此同时,教育科技的发展将为人们接受教育及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当下教育科技已经成熟到可以低成本实现有效的在线教学活动,未来真正有可能通过这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最大限度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打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做到全民义务基本教育。


当教育科技条件已具备,是否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就要看个人了。


收听德培,

看懂形势,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推荐

人工智能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更厉害的是还将改变······

为什么税收问题这么“闹心”?为何中东会成为火药桶?(上)(深刻好文)怎么听到的是减税,看到的却似增税?——到底是增还是减?|税收系列

中国制造真相

为什么按劳分配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未来怎么办?(深刻)这是个年轻人注定悲催的时代?东北发展大格局——全面振兴东北离不开换脑筋(深度长文)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