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让中国制造上台阶?
导读
单一维度的优势难以建起制造业的“护城河”,在福卡看来,制造业的成功之道在于三个层面的多维结合。
1
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开打”
贸易战让制造业洗牌加速来临,不仅中国制造在忙着补齐短板、全面赶超,世界各制造强国近几年也都在制造领域加强布局。
美国打出了政策优惠、取消关贸协定、征收关税等一系列振兴本土制造业“组合拳”;
英国发布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现代工业发展战略》涵盖经济、贸易、教育、交通、数字经济、科研创新、技能培训和本土投资等诸多领域,旨在振兴英国制造业;
法国推出《新工业法国》,力图通过创新重塑工业实力。
第一梯队之争如火如荼之时,新兴市场也在迎头赶上。
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印度、巴西、南非以及周边的越南、泰国、孟加拉国等国不仅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的低价格和优惠政策,生产和技术能力也在迅速崛起。
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2
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纵览世界各制造强国,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制胜法宝。
美国凭借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对高精尖技术与知识产权的牢牢把控,无可争议地占据全球制造业头部位置。
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竞争力连续多年处于世界前三。
美国制造史首先是一部创新史,持续的创新能力是美国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而创新离不开美国“科学狂人”的推动。
当下最著名的科学狂人非马斯克莫属,其杰作SpaceX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超越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太空项目;当所有传统车企都还在按部就班地从汽油动力向混合动力演进时,特斯拉以纯电动车的形象迅速掀起了汽车产业的轩然大波,整个汽车产业在特斯拉的颠覆式创新逼迫之下向电动车领域加速发展。诸如马斯克这等“颠覆者”也被誉为“改变世界的人”。
美国的创新活力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另一原因则是得益于风险投资为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风险资本成为美国创新技术产业化重要的孵化器,向创新科技企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
根据美国风险资本协会的调查,在所调查的风险企业中,80%以上是创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3/4的股权资本是由风险资本提供的。
此外,作为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源地,美国制造业升级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数据为核心。
21世纪初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据统计,更高精度的预测和改善后的监测条件为美国制造商提供了从65%到85%的OEE(整体设备效率)提升。
3
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再看德国,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德国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等产业的出口额总和占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持续高于50%。
在欧元区经济整体颓势,制造业普遍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德国制造之所以“一枝独秀”,与德国政府的政策支持直接相关。
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保障制造业企业的有效竞争;每年投入GDP的2.5%左右来强化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研发;还设立了富有特色的“双轨制”高职教育,80%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走向工作岗位。
除了政策支持,德国人还将“理性严谨”精神延伸到制造领域,在德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比起会犯错的人来说,机器等设备更为值得信赖,所以,在生产环节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通过设备和生产系统的不断升级,将知识固化在设备上成为德国制造提高品质的主要路径。
例如,德国很早就将误差补偿、刀具寿命预测等解决方式以功能包的形式固化到了机床中,即便是对制造工艺和操作并不熟练的工人也能够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产品。也正是这个原因成就了德国举世闻名的先进装备制造和自动化生产线,并使德国成为全球“隐形冠军”最多的国家,德国企业在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4
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同为亚洲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更多地被拿来与日本比较,因此,破解日本制造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8年5月,福卡智库商务考察团拜访了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等四家研究所,与日本相关经济学家深入地探讨了中日制造业的现状与问题。
日本制造业在二战结束后从山寨起步,在学习欧美先进制造工艺的同时,不断解构、研究与改进,把制造工艺推向精深与极致。
从模仿到超越,“工匠精神”成为日本制造业独特的成功之道。
所谓“工匠”,其核心一是专注于某个方向,不受外部的诱惑和影响;二则是乐于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持续改善自己的技能,享受产品和工艺在研磨中不断升华的过程。
例如日本写乐钢笔,以研制出适合书写亚洲方块文字的钢笔为目标,几代人兢兢业业地用“匠心”步步为营,一支钢笔针对不同书写状况,加入了倒墨片、双层甚至可以反写的双层笔尖,可谓把书写工具做到了极致。
曾几何时,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日本企业家,也对日本制造的辉煌成就功不可没,他们的自来水哲学、以新制胜等经营理念被广为流传。
5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由此来看,各国制造业发展各有千秋,成功元素也不尽相同。然而,制造业范围广、产业链长,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生命力有赖于整体的生态制造环境,并非走某条单一路径行得通的。
即便是美、德、日这些制造强国,如今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制造业困境。
对于美国来说,尽管高端制造傲视群雄,可当大量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后,低端制造的空心化逐渐往制造业全产业链蔓延,必将对高端制造带来致命打击,就业与民生也会受到影响。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的情景即便再美好,也无法掩盖制造业留下的空洞。
德国“隐形冠军”繁荣的背后也存在隐忧。对细分市场的高关注度有时会成为企业转型的负担和包袱,典型表现便是德国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普遍认识不足。根据麦肯锡预测,低迷的数字化经济增长会让德国在未来8年失去5000亿欧元的产值。
日本制造则是“成也匠人,败也匠人”。一方面,对“工匠精神”的过度追求使其在旧技术的延续性创新上不断深入,反而进一步拉大了与新技术、新业态之间的鸿沟。
另一方面,随着追求工匠精神的几个世代慢慢退休、老去,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将因为后继无人而陷入事业停歇的危机。
日本制造丑闻在2002年前后集中出现的深层原因就是战后最敬业的一个世代在那时告别了日本制造业,许多老牌企业由经理人接班,长久恪守的品质追求让位于股东利益,企业家精神被商业利益蒙蔽。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到2025年245万家日本中小企业主将在70岁左右,其中50%企业将无人接班,代际更替正在对日本制造产生广泛而深刻的侵蚀。
6
制造业发展的三个层面
显然,单一维度的优势难以建起制造业的“护城河”。
在福卡看来,制造业的成功之道在于以下三个层面的多维结合。
基础+专业+资本+国策
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工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有了基础能力,要摆脱价值洼地,还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而这些都离不开资本和国策的保障。
科学家+企业家+匠人+战略家。
凭着科学家对未来趋势的洞见、企业家对普遍规律的敏锐捕捉、匠人对品质的精益求精,以及战略家全方位的审时度势,才更可能实现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融会贯通、杂交通吃
制造业智能化浪潮已经来袭,传统的“劳动生产率”正逐步被“信息生产率”所取代,只有将信息、数据、设备、应用等各方面杂交通吃,将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使新技术与老技术、新领域与旧领域充分地融会贯通,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精彩推荐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