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怎么发?建议同修们至少看十遍。
关注「忆如来」
菩提心跟这些智慧是相应的,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且本经是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都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情。--黄念祖
边听边看
菩提心怎么发?
恭录自:《无量寿经》讲座第34集
黄念祖居士讲于1991年
底下就讲“发菩提心了”:“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这是“闻名发心愿”,后头还有“临终接引愿”,就这一段。
“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元晓师他在《宗要》里头的解释拿出来跟大家介绍。元晓是朝鲜人。
关于《无量寿经》,我们中国古来只有两本,另外两本都是朝鲜人的,一个是元晓,一个是憬兴。所以我们国内对于《无量寿经》的研究很不足,现在我们要回头,很不足。元晓他对于净土宗着作还不止一本。朝鲜他们的佛教很不错的,他们禅宗也很不错的,他们都有著作,当时的水平都很高,觉悟很高的。
元晓的特点,他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里头,他特别重这个“发菩提心”。所以他讲“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它拿来给大家介绍。他也讲两种,一种是“随事发心”,一种是“顺理发心”。
“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里头,称为“缘事菩提心”。这个叫做“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称为“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这是一种。
第二是“顺理发心”,“顺理发心”就是《往生要集》里头的“缘理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殊胜,第一义谛,胜义谛,胜义菩提心,两种。
第一种 就跟四弘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数,愿悉断之”,这是如来的“断德”正因,“断德”;“善法无量,愿悉修之”,都要去修,这是如来的“智德”,你能够修这么多的法,很大的智慧;“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是恩德的正因,他对于众生有恩。所以这三个德,“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无上菩提之果”。所以,“无上菩提,誓愿证之”。这样就是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
“因、果”,虽然是一个叫做“因”,一个叫做“果”,当然是有不同,但是这两个都无所不包。经里头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菩提心,刚初发心是一种,毕竟成就又是一种。初发心是“因”,毕竟成就是“果”,这两个虽有不同,但是两个没有分别,因为从这个“因”必定得这个“果”。
我们从黄河的“因”发源起,这个水一直流到大海,要从地图上看,大海跟黄河不就是一片水吗?哪能画出个界线来?!都是连着的。“因”和“果”,只是言字区别一下而已。所以“毕竟发心二无别”,黄河的水必然流到大海里头去。“如是二心先心难”,大家要知道,这两个心里头,“初发心”那个难。所以我们也要珍重自己,真正要是发了菩提心,千万要护持,不要退失,都要好好的护持。
“如是二心”,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你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头生出莲花一样。
如是两个心“先心难”,成就你就必然,你只要护持它就可以了。但你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邪说纷纭,种种的群魔乱舞,在这种情况你能发出一个很正的求正觉之心、正的觉悟,那个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大乘心先要以利他出发;“是故我礼初发心”,经里的话,对初发心的人要顶礼。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这就是“发菩提心”。他说这个心的果报是以成佛为果,但是也有花报,花报就是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是广大无边,无有极限,所以他就可以得到往生,以成佛作为实果。这就是“随事发菩提心”,“断德、智德、恩德”。
“顺理发心。”大家看看书上的文字,“信解诸法皆如梦幻”,你要相信、要理解,一切诸法皆如幻梦。《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相信,要理解。有的人读是读,他并不信,得了点美金,拿来不当作是幻梦,他就当作那是命根子,你这个就没有真理解。要真正相信诸法皆如幻梦。
“非有非无。”那就不落“二”。这个原理很高,前头理解很难,成佛还要先受顶礼,而这个它又还更不容易一些。“非有非无”,他离开这二边,一般人不是着“有”边,就是着“空”边。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佛跟你讲“诸法空”是干什么?因为你着了“有”。告诉你是“空”;你就执着“空”,那样佛没法度你。所以这叫“非有非空”,不落这二边,叫“边见”。
“见惑”中头一个是“身见”,第二个就是“边见”,总是落在二边,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圆融。“非有非无”。
“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没有思虑。“绝虑”,思虑之路绝了。所以他这个“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是一个行不到的地方,不是你走所能达到的地方,你怎么能够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你得除尽有所得的心。
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有所得、有所求,好的还是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众生,成为什么什么,这都是“有所得”的心。这在思虑之中是“离言绝虑”。
“依此信解。”这样的信解,来发一个广大之心。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没有烦恼善法的分别,不见烦恼和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
“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一位老居士他说你这错了,不知道这是高丽(朝鲜)人的汉文。“拨无”我们在《义注》里就是排除,“拨”不就是“排”吗?!无不就是“除”吗?!不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中道。有人他有善法可修、有烦恼可除,他就看到烦恼、菩提的分别,就着那一边;因为没有分别,他就没有可断,也没有可修,着到这一边。
底下“发愿”,我愿意烦恼誓愿断,一切善法誓愿修,虽然你有这个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所以我们要体会这个经,经中也有好多句子是这样的,我们都要圆融。虽然是“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要度无量的有情,而没有能度与所度之别。
“故能随顺于空无相。”这才是随顺于“空”,随顺于“无相”。
所以一般都把这个“空”和“无相”体会偏了,成了顽空,把这个“无相”当作没有讲,当成龟毛兔角了,断灭见。
“如经言。”如《金刚经》的话,“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缘理发”的菩提心,如是心不可思议,这样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这个是“顺理发菩提心”。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这是一个缺点,“随事发心”有的时候你还可以退。像舍利弗到了六住,他发了大乘心,人家跟他要眼睛,后来挖了一个,又挖一个,第二个挖了之后,人家说是臭的,用脚去踩。他说不行,这个事我办不了,算了,我别度人了,他就退了。所以“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是“不定性人,亦能得发”,没有定性,没有决定成就叫“不定性”,也可以发。
“顺理发心。”你没有退转,因为他合乎理,没有什么可退转之因。“菩萨性人,乃能得发”,换句话说,决定成菩萨的人,叫菩萨性,不是他已经证了菩萨。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诸佛穷劫来说这个功德也说不尽。这就是两种发心,现在咱们这的发菩提心就是这两种都可以。所以品位有不同,就是这。所以品位都是智慧的问题,智慧再差只能生边地。我们现在有人稀罕神通、稀罕入定,不知道智慧比禅定、比神通重要得多。
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善中之王。引了《华严》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忘了菩提心,你去修种种善法,这是魔做的事,《华严》的话。
《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彭绍升的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是佛的本源,佛之为什么能成佛?就是因为菩提心。
“众生之慧命。”是我们智慧的命,比我们身命重要,你有身命不见得有慧命,有的人是保存了身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
所以咱们佛教中,师父的恩比父母的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身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
“才发此心,已成佛道。”所谓“初发心时”便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圆教就是如此。原话是这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前头也说,“如是二心先心难”,他要顶礼初发心,所以初发心的功德很大。为什么这个心这么重要?因为经中后头有五种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些智慧,菩提心跟这些智慧是相应的,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且本经是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都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情。
第十九愿就是“闻名发心”,后头还有“闻名得福、闻名得忍”。所以此愿,我这原来是“亦可”,现在把它改一改,把“亦可”改为“理应”,理是道理的理,应是应当的应,亦可两个字把它改成理应,更肯定一点。按道理说应当解释为,因为你闻了佛的名号,蒙佛的加被,而你发了心。闻名得福,后面闻名得忍都是如此。这是讲发心的重要。
本文对于净宗学人具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功,自受用后,不忘法施。感恩!阿弥陀佛
声明
为了方便同修阅读,“小编”特在重要章句部分文字下加了底色,所标注重点未必能代表全篇要义。 阅读时请务必详看全文,勿只读彩色部分,以免断章取义产生误导。感恩!阿弥陀佛
提示 上文节录于《无量寿经》讲座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34集
为了便于正确理解原意,及避免断章取义,请同修们观看《无量寿经》讲座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34集整集视频或文档,全面学习。感恩顶礼!
敬请在WIFI网络下观看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777bmfb7&width=500&height=375&auto=0▲无量寿经 讲座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34集(全集)
以上内容仅作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恩原作者辛勤付出,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号协商解决或删除!感恩!合十!
微信/电话18802678950
推荐
阅读
▼
[本号文章 无版权 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