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师队伍,“退出机制”是否能一劳永逸? | 政策
无论是近日引发强烈反响的“济南教师编制改革”还是前一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我们不难发现,近来激活教师队伍、改革教师编制的主要措施都在于设定“教师退出机制”。
设立“退出机制”是否是“包治”教师队伍僵化的良药?对教师队伍建设又有何意义?和小新君一起来看看吧。
01
改革教师编制,设立“退出机制”成共性
从2012年起,包括上海、北京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开始废除教师资格“终身制”:
每五年为一个注册周期,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只有连续注册五次,才可免注册。
校长、老师退出编制队伍,实行合同聘任制,一年一聘,期满后合同自然解除。
且根据考核结果重新履行聘任程序,考核合格的合格者续聘,不合格者将被解聘。
02
为何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退出机制”?
任何职业都有其专有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应有入职门槛和退出机制,教师职业亦不例外。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进出机制并不健全:
入职门槛很低,退出机制长期缺位,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套明确的选拔用人的标准。这不仅造成了教师队伍鱼目混珠、素质参差不齐,还使那些真正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人感受不到职业带来的尊严。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教师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专业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3.1%,教师们普遍缺少专业感和专业意识。
一时间,似乎只要具备一定的学历,人人皆可做教师。
教师资格由终身制变为注册制,其意义不仅在于“破”——废除了教师资格的一劳永逸,清退那些德行不合格、专业能力不达标的教师就有了政策依据;
更在于“立”——在原有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增设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等科目的专业能力考核,为有志于做教师、适合做教师的人确立了行业标准。
牢牢把住入口和出口这两大关口,依法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水准。
但是普遍存在以下这两个弊病:
☞用考试方式吗?
过去有些地方通过闭卷考试来判定教师是否合格,但实践证明,用高考、中考模式去考试教师能力,结果是得高分者并不是教学能力优秀者,考试低分的并非是教学低能儿。
显然靠考试来定教师是否合格不靠谱。
☞用学生成绩吗?
我们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分数,学生考试考得好,就一好遮百丑,唯分数论不仅广泛应用于学生,同样也被作为教师评价的最重要依据,在部分学校甚至成为唯一依据。
当然高分并不代表高能,一些教师教的学生成绩很好,却是靠死记硬背依样画葫芦所得,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条现成的鱼很一般;一些教师所教的学科成绩不佳,但却能够授予孩子以渔。
如果能够授予孩子以渔的教师不幸因为分数差而被判定为不合格,岂不是教育一大损失?
何况教师教育对象是人而非物,教育学生与生产产品有很大的区别,短期内根本无法用量化的标准来评价教师职业的产品是否合格。
基于这些因素,用分数衡量教师能力业绩判定是否合格同样缺乏科学性。
因此要清退教师,必须先行制定科学的能够涵盖教师真实水平与能力的标准,制定的标准要能够真正淘汰不合格的教师,这样的清退才会淘汰那些庸者,从而真正优化教师队伍。
或许有人会说,只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按照标准就可以决定谁该被清退?过去在谈及执行规章制度时暗地有句口头禅,叫作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意思很明了,就是制度有时很有弹性,关键在于执行制度的人。
因此,如何保证在清退不合格教师时不讲情面,不搞关系,做到公开公平,不由任何人主观说了算,则是需要同步解决的问题。
03
如何有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线专家怎么说
1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教师退出机制,并非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一提到教师队伍改革,就会谈到“打破铁饭碗”,引入淘汰机制。但这并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所在。
我国教师管理的问题在于:
所有教师,不管其是否达到相应的聘任条件,进入教师队伍后,就很难退出,基本上就是“终身教职”,这种制度安排,必然会导致一些并没有职业理想、兴趣者,难以胜任教师岗位的要求。
这也是社会舆论呼吁打破教师终身制的原因。但这并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所在。
从国外建设教师队伍的经验看,是通过建立“终身教职制度”,来激励教师乐于从教、长期从教的。
其具体管理、评价办法是:
在新教师入职之后,严格加强考核、管理,对达不到合格要求的教师实行淘汰、转岗,而经过五到六年的严格考核之后,就把短期考核、管理,转变为长期考核、管理。
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学校(学区)没有合理理由不得解聘,这促进教师安心教育工作,而不是被没完没了的考核所所干扰。
2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
完善教师待遇和薪酬制度
一个国家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做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起薪报酬,即收入水平至少要达到与其他行业毕业生处于相等水准。
当前,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呈现出“僵化”和“固化”现象,即分配项目和比例固化,学校没有分配自主权;
二是教师之间绩效分配部分占比过小,失去了对教师应有的激励效应;
三是学校无法通过绩效工资这个管理杠杆,有效管理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笔者就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以“学历+职务职称+职级”为核心的基础工资制度。
1.借鉴国外重视学历在职称晋升中重要作用的做法,将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作为教师晋升工资的重要因素。不管什么学段,相同学历就给予相同的起点工资,或者说,学历提高,工资起点就提高。这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
2.强调资历和年功在工资待遇中的权重,建立以职级晋升为核心的工资待遇晋升机制。
二是建立以“课时+岗位”为核心的绩效激励工资制度。
1,建立课时工资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多上课、上好课,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2,建立岗位工资制度,除教学岗位外,学校的所有岗位,包括行政管理岗位和业务管理岗位,都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兼任一个岗位就享受一份工资待遇,解决班主任、考研组长等没人愿意干的问题。
这样的绩效工资制度透明、责任明确。
三是建立差别化教师工资待遇政策。
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师在正常工资待遇体系之外,实行补偿性工资待遇政策,以吸引和稳定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3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两条建议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是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吸引最优秀的人投身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真正光明的未来。
01
大幅度提高教育入职门槛
当今师范类院校的入学门槛都普遍较低,造成了许多师范生虽然是本科毕业甚至硕士毕业,但其专业素养却名不副实。
我当校长面试应聘大学毕业生时,仅仅看印制精美的简历还看不出什么,但如果让他们手写一段话,不少年轻人便真正意义上的“献丑”了。
一次,一位毕业于“211”兼“985”的著名大学的新闻专业硕士生前来应聘,我请她背一首最长的古诗,犹豫许久,她结结巴巴地念:“十年生死……生死……”我提醒道:“两茫茫。”她便接着说:“两茫茫……两茫茫……两茫茫……”宛如唱片滑丝一般不断重复“两茫茫”。我真是无语了!现在中文系毕业而不会写文章的中学语文教师绝非个别!
提高教育入职门槛,不仅仅是对一线教师,也包括——或者说,更包括校长、局长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级管理者。
师范出身并在学校一线上课多少年,应该成为校长必备的任职条件。
我个人认为,一个普通教师最好在四十岁以后再担任校长,这样他会有更加丰富的教育实践积累,二十多三十来岁就当校长,往往缺乏应有的历练。
做校长,就是应该讲资历,特别是一定要有教育家情怀。提高当校长的门槛,还要完善对校长的监督考评机制,让少数不学无术却擅长溜须拍马的人无法当上校长,让靠吃喝玩乐、混日子的校长一天也呆不下去。
局长的门槛更应提高——他至少应该有在基层学校长期工作的经历和经验。那种随便找个乡镇干部当教育局长的情况,应该避免。
当然,我不是说局长绝对必须学师范出身,或当必须过教师,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局长既不是学师范也没当过老师,但至少应该是教育内行——这是底线。
更重要的是,局长首先应该是一位有教育家情怀的书生——不但理解教育,而且理解教师,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管理者。
还需说明的是,提高教育的入职门槛,不能简单地认为增加“难度”,而是使其更科学合理——为了“更科学合理”甚至有时还需“降低门槛”。
比如我前面谈到的师范毕业生不再另考教师资格证,其师范院校的毕业证就等同于教师资格证;
又比如,公招教师时,对特别优秀(当然要有可信的证明)的考生,可否放宽年龄限制?
对于非师范专业而又有志于的其他行业的人,可否经过一定的考核而破格准许从教?
比如一个50岁的金融从业者,如果他想改行当老师是否有机会?
还有,对于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德、能、绩都很优秀的代课教师,可否不论年龄而免试转正?等等。
02
大幅度改善从教人文环境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学校无论教学硬件,还是校园景观都比过去大大改善,但对于真正有志于教育的老师来说,最希望教育行政部门改善的是人文环境——应该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
虽然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年级组、教研组以及各种学习共同体等团队智慧的结晶,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属于个体劳动者——所有的理念和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去变成一堂一堂的课,而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组织班级活动、和学生谈心……
这些都是教师独自完成的,因此需要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现在老师们普遍感觉被管得太死,总是很被动地忙碌。只有给老师以尽可能充裕的自由时间,才能释放他们的创造力。
我呼吁教育管理者要尊重并鼓励每一个教师对教育的思考权利--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实践做法。
特别要说明的是,尊重思考的权利,就包括了允许教师“说错了”的权利,因为如果只允许“正确地思考”等于就是剥夺了思考。
即使行动上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但思想上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和继续思考、质疑的权利。一定要让老师们在校园有一种思想的安全感。
确有少数教师既缺乏敬业精神,也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所以现在许多学校普遍管得比较严,统一要求比较多,这不但可以理解,甚至说在某个阶段也是必须的。
但在可以保障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的前提下,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把教育教学的自主权还给老师们——
让他们有选择辅助教材、甚至自编补充教材的自由(国家统编教材当然是无法不选择的啰),有选择教学模式或不要任何模式的自由,有选择备课方式和教案呈现形式甚至不写教案(对成熟的教师来说,不写教案不等于没有备课)的自由,有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的自由,有选择作业批改形式的自由,有选择考试方式的自由,有选择班级管理模式的自由,有选择确定班级文化核心的自由,有选择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的自由……
为什么现在许多本来热爱教育的老师却不喜欢教书了?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教师所承担的工作已经越来越不“单纯”了。
是的,我这里用了“单纯”这个词,因为教师从事的本来应该是很单纯的职业,就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打交道。可现在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忙碌了一整天,看着似乎做了很多事,但真正该做的却没怎么做。
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时间做,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耗费在了一些所谓的“重要事情”上——
比如,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上交表格,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还有补不完的各种活动资料……
特别是什么都要“进校园”,最后具体的工作都压在了每一个老师的头上。
改善教育的人文环境,上级部门(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就是要减少对教师额外非教学任务的摊派,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本身,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
来源 | 校长派(ID:xiaozhangpai)
责编 | 黄春霞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热点”相关内容
/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
/ 聚焦新学习盒子/
点击图片,打开盒子更多精彩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