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到3.0——中国学校开启“全学习生态系统”时代 | 头条
学习方式快速迭代的今天,学校空间与环境的要求水涨船高。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数智校园的逐渐普及、应时革新的课程设计等,对设计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专业的教育空间环境设计师,我们更加关注教育的根本使命:学校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动力。这也关乎着每一位学生是否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未来学校的空间环境,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图注:学习者的能力素养会对空间环境提出需求,而改变空间环境也会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究竟怎样的空间环境,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呢?
基于对学校全方位的数据分析,我们将校园设计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0阶段,指设计关注的是校园环境基础的功能问题;2.0,增加“审美与技术的革命”;3.0,必然走向“全方位促进学习的生态系统”。
“全学习”生态系统,处处指向学科与素养学习目标,科学平衡的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支持“终身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以及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环境。
随着学校建设开启“全学习”生态系统时代,基于文化/空间/环境的“全学习”领导力也日渐清晰起来。
在未来,全世界都将成为我们的学习资源。
今天开始上学的孩子将一直工作到2075年,甚至更长。未来,资源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未来21世纪全球公民的必备条件,而今天我们为孩子们设计的不仅是校园基本功能,还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提供可能。
“全学习生态系统”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终身学习目标。但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技术资源,学校在进行空间与设施规划时,都要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学校建筑设计从传统的格子型学习空间,逐渐转型为适应学生习惯的多元组合空间,通过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打开空间的局限,空间重组带动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在教室以外的开放空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一切学习资源,学习才会无处不在。
而空间功能改善的同时,空间带来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是设计的关键,这是课程型环境的设计原则。从课程出发来设计校园空间环境,让课程内容及学习方式与空间设置紧密结合,也是全学习生态系统必备条件。课程内容的空间情境化,极大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培养,并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开放学校场馆,学校即为“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打破资源链接的障碍,让各种资源与校园融为一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以促进师生的学习力和审美力。学科步道、博物馆长廊、主题化的架空层艺术馆……从校园开始认识世界,全世界都会成为我们的学习资源。
学校环境将支持“终身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创新,带动课程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以及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环境。课程会改变空间需求,改变空间也会影响课程实施。因此, 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以带动课程发展,也是一种全学习生态系统的领导力。
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智慧校园的逐渐普及、应时革新的课程设计等,对学习空间提出了变革需求;多变的功能格局、家具的灵动组合、全息投影、VR又为学校课程打开更多的可能。我们的学习空间不再仅仅满足1+1=2的功能设置,而将同步呈现1+1=3或1+1=4的课程化学习资源状态。
如现今正在兴起的科学和人工智能课程,就少不了科学教室、STEM学习中心、编程教室、创客教室等空间的参与。课程发展、教学创新与空间重构的目的,都共同指向为孩子们建构“全学习”的教育生态系统。
例如,我们曾经接到这样一个任务,将一个常年不用的顶楼设计为学校的创客教室。这样的空间学生们能做什么?这是设计者也是老师们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创客课程需要专业教学功能,但如果我们的设计为教室提供多元化功能,就一定会为创客课程的开发带来能多的可能,实现教学活动和空间设计紧密结合。从传统手作工具到创客科技,创客空间提供的不仅仅是创客课程,而是多样化的工具及驱动学习力、创造力的可能性。创客空间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学习场所的动态设计,使这个被遗忘废弃的露台不仅变成了教室功能的延伸,也成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学校也因此有了更多课程发展的启发。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创客空间设计
单一的学习空间可以带动课程发展,整个校园的环境都可以成为一套课程。在最课程的校园环境里,让学习自然发生。
我们在设计一所15年一贯制学校的整体规划时,将学校课程设置在整个校园中,校园的每一处节点都成了课程发生的学习场,使得学校环境不仅要满足空间功能,还有相应的课程内容。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将在这个校园里生活15年,依循时序,这些课程也随着不同年段的孩子们使用发生着变化,空间随之生长。
校园的植物依四季变化而成为课程,不同年段的重组运用,从室外种植到室内实验,从教室到餐厅,学习无处不在,再到设计美美的教材,在这里,终于可以愉快的学习了。
校本教材设计
校园是孩子们的世界,也是老师们成长的土壤。“全学习”生态系统应对老师的学习及成长有全方位的设计,老师能力的提升是整个校园生机正常运行的关键。支持教师发展,引领老师们健康高效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及技术,提升老师们的辛福感及品味需求,必然会由内而外的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多功能开放办公区设计方案1
例如,大家对新型开放办公空间的向往,学校的办公学习空间也有这样的可能性。“全学习”领导力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促进管理革新,增强师生、家校互动。
参观调研学校,都会发现学校的办公室狭小、储物空间混乱、功能设施陈旧、会议室使用率不高效,教研学习空间稀缺,来了家长没有地方谈话等等。我们就对很多学校的会议室做数据分析,发现空间的科学使用率成很大的问题。这坚定了重构办公空间的想法。
多功能开放办公区设计方案2
在很多的学校设计案例里,我们不仅在现有的楼道走廊里设计有很多不同大小的学习岛,甚至在行政办公室门外也设置温馨的学习区,让孩子们与老师们走的更近,互动学习,这样的学习空间逐渐转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带来为之振奋的学习驱动力。
而在一个学校的整体办公空间改造中,我们可以用打破方正规矩的常规空间方式,让师师、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添了更多可能性,也可以用时间分析来为更多原有空间的使用方式做空间功能重构,让办公与学习、交流更加顺应习惯,还可以根据学校所有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分析,对更多空间功能多变,加大空间开发的比例,如食堂就餐区改造、大型会议室的有效利用、建筑灰空间及学科教室的功能重组等等。
工作、学习与生活都自然融为一体,引入现代办公的更多模式,让校园空间更有序,为“全学习”提供更多可能。
上海嘉定区进修学院办公区改造设计方案
校园在物质环境上通过“观、闻、触、听”形成学校文化观念、历史与传承,唤起学校的“学习性质”和“文化的力量”。“全学习”领导力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打造特色文化,促进身心健康的简介设计,以提升教育意境。
学校是教育的环境,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愿景、组织文化,都需要运用学校建筑与空间设备支持与建构;学校的建筑风格、空间配置与设备建置,也会因教育愿景与发展理念不同而造型、格局与风貌不同。而学校的文化的物化形象不再是口号式的广告宣传,而是多年后学生们寻母校时,心里长成的根。
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区县小学,学校没有草堂小学的历史资源,也没有苏州十中的环境条件,却因校长的用心,学校的改造从一幢新建的教学楼开始,学校同设计团队一起,用智慧将校园整体规划为诗词乐园。
学校前期调研时发现,我们在谈学校文化之余,更多的老师担忧的是孩子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及情感表达。因地域现状的影响,学校生源大多由留守儿童组成,生活和学习的微习惯成了日常教学的困扰。
怎样让校园的改造影响孩子们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这是文化浸润的第一步。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及办学理念,从课程出发,校园将变身为“诗词格物”校园,诗成了表达的方式,物是学校的日常课程。
校训在入口大厅的地下,伴着流水和鱼群;与宣传栏融为一体的是从诗经到现代诗关于物的谜语;走廊的墙上涂有诗中的植物……在校园里,孩子们成为了种诗的人,从日常习惯到课程学习,从办学理念到文化浸润,无处不在的诗意表达,文化校园引领的是孩子们一生的成长。
空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校园文化不再是口号与标语。
良好的学校与社区共处空间规划,会引领学校和小区有良性的互动与发展,彼此共生共荣。“全学习”领导力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拓展社区关系,化身社区文化中心。
社区情境教育化已逐渐成为全球最优秀教育体系的共同愿望。学校是社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基地与生活空间。学校社区化的概念,强化了学校与社区的一体化、关联性与价值性,学校与社区结合是学校建筑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打开校园的“围墙”,打开的是资源的围墙和学习方式的围墙。我们倡导让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共享,学校资源为社区和家庭开放。让学校成为社区中心:资源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展示分享中心。
比如宁波二中的“月湖寻宝”案例,学校通过课程将周边资源与学校内部环境进行有效连接。天一阁、院士林、茶文化博物馆、月湖生态资源等等,都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实验课程走到了校外,甚至课间操都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设置为公园有氧跑步。校园成了社区的中心,而社区成为了我们学习资源的整合。
如果我们正在建一所新学校,常规流程不外乎:从用地规划到建筑设计、室内景观、再到校园文化装饰和办学理念,最后是课程,我们给学生上什么样的课?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可这样设计的新校园,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备受诟病。我想,是我们的流程出了问题。要打造3.0版的全学习生态系统,我们需要这样的流程:学校前置规划——课程规划及校园文化设计——建筑空间打造。
这样的流程设计才能促进“全学习领导力”,建构学习的内容,优化学习的状态,重塑学习的逻辑。
未来全学习生态系统的设计目标为孩子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学校空间设计的出发是“人”,也正是教育的本质: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习环境就是教育运行的土壤,从育人目标出发,让文化价值观、课程设计与空间融合,让校园空间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全方位促进学习。
从这里开始,空间将开启“全学习”生态系统,让学校成为全世界最适于学习的地方。
▼
作者 | 王樱洁:蒲公英教育智库视觉艺术事业部总经理/首席设计师
责编 | 陶小玮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头条”内容
/ 项目式学习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 中国最校园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