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一定是1+1>2 | 趋势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是1+1大于2的关系
从古代到现在,每一次教育(知识)大发展都是来自于技术的进步,你会发现技术进步并没有推翻原来体系,而是在原来体系下进行变革和增加。
文字出来之前大家只能用嘴巴传故事,比如《荷马史诗》,后来有了文字;印刷术的出现让知识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也能接触的东西,后来是广播电视,然后是互联网、移动互联。这一次人工智能出现在互联网之后,会对教育带来某种革命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被教育者得到知识会越来越便捷,这中间,被替代的部分是一些没有创意的老师。
在移动互联时代,人工智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曾经跟一位美国普通大学教授聊天,他说我现在上课特别有压力,原来的学生在我这上课是接触不到其他教授的,这个专业这门课我一个人在教,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其他大学老师上课,然后就会跟这个老师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就有了知识的对照。
人工智能时代老师上课更难,机器的大数据统计配合深度学习,会在重复性的知识讲授方面,比人讲的好得多。如果你只是非常呆板地给学生讲普通的化学题、物理题,不能讲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之间密切的相关联系,就会被机器所替代。
另一方面,机器讲课不会让学生产生跟老师对话的压力、不会产生站在老师面前自尊心和羞耻心的敏感。比如你说错了被老师羞辱一顿,或者说对了还要考虑能不能被老师所接受。我发现孩子跟机器对话的时候,哪怕是简单的机器,(我朋友家里有一个小孩,买了一个阅读器,阅读器带一点人工智能,通过孩子读的书能够推送孩子可能喜欢的同类书籍出来,孩子可以跟机器对话,机器可以回答孩子读书的问题。)孩子在面对机器时,问题会源源不断,但当孩子面对人的时候,热情和勇气就降下来了。
因此,未来课堂学生与机器之间可以完全没有障碍对话,最终结果是,老师重复性教学知识功能就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机器所取代。
现在考试的口语、作文已经是机器阅卷了。机器人阅卷分数跟人的阅卷分数是非常接近的。
我们跟科大迅飞合作了一个公司,研发基于大数据学习人工智能所做的自动阅卷作文和口语批改功能。我们现在实际上能够做到,学生写的英文作文放到机器自动批改后,跟雅思考官批的分数差不多。原来新东方布置一个班写作文,如果去改的话,老师一个晚上4、5个小时改50篇作文,学生的错误基本上是重复的,老师还累的半死。
现在学生自己把作文输入机器,如果手写拍照,文字自动转化就能自动批改,几秒钟后学生就会看到自己试卷的最终批改结果,犯了多少语法错误,错在什么地方,而且打出来的分数跟老师打的分数是非常非常接近的,这是给老师带来很多方便。对老师带来“颠覆”作用,是指对于那些懒的、不动脑子,重复自己知识30年不变的老师肯定会被机器淘汰。
现在孩子英语口语比我们那个时候强很多,为什么呢?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现在老师本身口语水平高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真正主要原因是学生用来模仿口语的APP越来越多,APP背后或多或少带有人工智能的技术。
我投资的一个公司专门做学生课后训练的,背后有打分系统和自动排名系统,能排出在全国同年龄学生中第几名,学校里面第几名,在班内第几名。还能记录你每天练习的分数,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在逐步提升,进步是可视化的。机器不会说你怎么讲那么差,你还要不要活了?上学时我的英语口语是最差的,阅读是不需要被人评价的,背单词是不需要被人评价的,但是练口语就要跟老师对练,明明你已经讲的很好了,但是他觉得你不够完美,你就会觉得丢面子,就会不愿意讲了。所以我们班唯一两个口语好的,后来变得越来越好,不断炫耀自己的口语。其中一个就是王强,他的声音非常好,口音非常好,一上英语课基本上都是他讲,我们基本不会讲的。
现在孩子不一样,拿手机练半个小时,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成果,如果讲的不好了,机器会告诉你不好的地方,重新练成绩就会提升,没有羞耻感就没有障碍。现在孩子口语水平整体性提高。现在的小孩跑来跟我讲英语,我没法讲,因为他的发音比我好,口语比我好,这个就是人工智能学习带来的好处。
在学习方面,未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对数据分类、深度研究后,能自动生成讲解体系,每道题讲解可能会比学校老师讲解的更好,现在讲解体系是老师一个一个录出来的。人工智能能把每道题自动生成讲解,按照学生的学习思路一步步讲,更智能的肯定还会同时推送相关题目继续做。通过这两个功能就把孩子平时在家里学习做作业问题解决掉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本身是不具备技术能力的,找不到很厉害的算法工程师,比如说微软、IBM等等他们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愿意跟比较大的机构合作,采集数据做成完整的学习系统。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担心数据给了他们以后,他们弄出一整套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后,就跟我们没关系了,开发自己的系统,还是用别人的系统跟你合作,这件事还是蛮疙瘩的。
未来学习也是蛮要命的,但要命的是对老师,对学生而言,人工智能绝对是福音,但对于老师来说,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态度和知识的构成。
学习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说上课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课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人可以被机器取代,但老师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创造想象力、情感力上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也许未来机器可以充满感情读某一个故事,但是并不代表机器可以充满感情的交流。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必须要有情感丰富性、个性丰富性、品格丰富性,这些是人工智能没法取代真正的老师的。未来的老师就应该是情感特别丰富的、创造力特别强的老师。
人工智能的出现,第一会使学生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就像前面所说的个性化学习,原来老师一道题目讲15分钟,完全不知道下面学生全部会了还是不会。现在老师完全能够知道哪些题目是大多数学生不会的,哪些是个别学生不会需要个别辅导的,这既省了老师时间,也省了学生时间。
第二,会使孩子更加全面地发展。人工智能让学习不再那么困难,孩子用来提升艺术、动手、体育等全方位能力的时间会增加。我只担心一件事情,我在“两会”上也提到过,我不希望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后,就提高高考难度,因为人工智能带来了学生学习时间压缩,如果高考难度再增加的话,那孩子的压力真是太沉重了。
第三,人工智能结合互联网使中国教育均衡得到了极大发展,边远地区有人工智能存在,老师讲课不再是问题,山区孩子和北京、上海孩子有了同样的教育基础,山区孩子未来走出大山、上大学的机会就增加。我去年去山区走了一个月,山区的孩子上大学比例是10%,但是北京的孩子上大学是100%,如果差距拉大就会变成穷的地方越来越穷,富的地方越来越富。
像科幻片里那种,给人身上安装上芯片,知识可以自动地灌入脑子,学习看起来似乎变得很轻松了。但我们发现有些人有巨大的知识库,但是没有很好创造力的话,没有把知识很好发挥的话也是个笨蛋。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是指知识经过人的吸收、消化之后,产生自己的思想、产生自己的能力,才会变成自己的力量。
把知识教育让渡给人工智能之后,教师最应该做什么?
文/俞敏洪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健康的、有潜力的、身心完善的、人品人格完整的、知识到位的人才。家长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他们的孩子要能够成长。在中国,成长这个概念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体现在我的孩子必须成绩好。中国把所有青年人的成长狭隘成一个概念,就是“成绩好了就一切好”。虽然我们知道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但是现在不管是从教育体系,还是从家长角度来说,都是无法去纠正它的。可除此之外,其实家长还有另外一个潜在的需求,就是在成绩好之外,如果孩子还能人品人格完整、身心健康,那是再好不过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需求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成绩的需求,一个是孩子真正成长的需求。所有中国现在的培训机构,其实都只满足了成绩的需求,就是“我让你的孩子成绩好,你的孩子身心健康跟我没关系;你的孩子在考试的时候,考试成绩好就行了”。这种观念导致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对孩子要求成绩的极端状态。
如果回到“本”上,那些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东西,毫无疑问就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那些呢?包括最优秀的老师,所以凡是不符合这个需求的,即使能够打中其他痛点,最终都不管用了。前几年在教育领域出现了几百家的O2O教育公司,现在几乎一家都没有了,原因是什么?因为它们仅仅搭建了一个平台,老师素质如何他们不负责任。这些老师本身是不是高质量的、能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根本没人管。
我认为只要是跟教育相关,就必须提供最顶级的教育资源才能解决问题。至于教育资源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来进行传播都无所谓,怎么方便怎么来。逻辑思维的“得到”现在人们付费最多的有两个,一个是一天分享一本书,每本书用十几分钟来告诉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这样你就不用自己去读了。第二是最顶级的教授的课程,最典型的就是北大经济学家薛道峰的课程,上线以后到现在为止有15万人购买,我就是其中之一。每人199元,大家稍微想一下,15万人×199元是多少钱?是3000万。
实际上,在优质教育资源上老百姓从来都不怕花钱。况且,像薛兆丰这样的经济学家课程还不是刚性需求,中小学生的学习才是刚性需求,这样你就明白这里面空间有多大了。加上为什么有的家长不管新东方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场所,有没有互联网,都要把孩子送过来?因为他们要的是孩子在这里能够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在学习当中找到快乐。所以,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都能应用到新东方教育体系之中,但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最重要的核心还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没有融合以上说的两大需求: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长的需求。我对新东方的老师说,新东方是在满足家长功利成长的需求,同时我们要做一些孩子非功利成长的事情。所以,我对新东方的2万多名老师提出要求,我们在帮助孩子成绩成长的同时,必须确保孩子的个性和人品能够得到提升。
我们今天在这里谈人工智能,其实不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还是AR、VR、AI,都能应用在教育行业。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东西,还是你想通过这些工具达到什么目的。回到教育上来说,只要坚持以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怎么来布局自己的教学体系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就变得相对简单。如何把传统教室与智能相结合,如何利用算法智能化分配教学资源,如何利用最好的AI、VR技术使教学立体化,以及如何把老师的优势和智能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些就不难做了。因为你的核心是为所有优质教育服务。
至于机器人能不能取代老师的问题,我认为在未来不到十年之内老师教学的内容70%都会被机器取代。新东方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实验,也就是说教室里面没有老师上课,所有的真正对学生重要的知识点,经过各种设计以后,可以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学生也很愿意听机器人上课。但是如果说教室里面没有人类老师在里面,这个教学依然是不完整的,因为人能够提供机器人知识点教学之外的所有的知识融合、创造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所以未来的教堂是机器教学、智能教学以及老师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从而与学生的结合,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在我看来教育未来的关键在于,把真正的、健康的、从情感上到心理上、人品上、人格上的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把知识教育让渡给人工智能。现在很多老师不是老师,就是一台重复的机器而已,我们要把教育让渡给我们真正的能够称之为老师的老师。
▼
来源 | 老俞闲话(ID:laoyuxianhua)
图 | 花瓣网
责编 | 黄春霞
本文仅供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公号立场,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热点”内容
/ 项目式学习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 未来阅读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