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丨2017教育圈发生了这些大事,2018风又吹向哪里?

2017-12-30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2017年就要结束了。


这一年,教育圈发生了很多事,教育新政策、新标准出台,焦点事件频现、教育技术革新……


它们或大或小,或远或近,却影响着每个教育人、每个孩子的未来。


“小学要开人工智能课?”“2020年中考要取消?”“高考到底该不该选‘物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7为教育留下了哪些注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05cvz28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教育政策、热点 TOP10


1. 民办教育跨进新时代


1月,先是国务院印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民办学校税费优惠、用地、收费等扶持政策。


紧接着教育部等部联合出台配套文件《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手把手教民办学校处理“到哪里登记”“如何登记”,“能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的问题。


看点:这次是真的手牵手带民办学校迈入“分类管理”新时代。


2. 中国版STEM课程开始执行


1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秋季开始执行。《标准》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看点:这说明什么?小学科学教育真正被重视起来了。


3. 复兴传统文化、提振文化自信


从2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热播引发诗词关注热潮,到9月《开学第一课》以“字”、“武”、“棋”、“文”等传统文化开课,再到最近《国家宝藏》守卫国家重点文物的厚重氛围,“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今年全民印象最深的关键词之一。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专门回答了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要做好的几件事。


看点:除了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传统项目,相信更多本土特色也会走进校园,迎来新发展。


4. 2020年,中考会被取消吗?


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攻坚计划》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于是就传出“2020年,中考将被取消”的消息,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现阶段不可能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


看点:注意,普及、义务和免费是三个不同概念,“普及”重在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不是“纳入义务教育,或实施免费教育”。


5. 中小学要开人工智能课


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技能培训,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看点:《规划》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第一个系统部署文件,不光对教育,甚至对未来科技发展,都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6. 教育体制机制怎么改?中办国办发话

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直指民众最关心的一系列教育议题。


入园难、入园贵?要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机制,鼓励多种形式办园。


中小学课业负担太重?要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有效性。


择校难?要完善入学制度,改进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多样办学形式。


教师待遇怎么提高?要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看点:教育改革要有新动作,中办、国办都发话了 !


7. 新高考“弃物理”成趋势


9月,新高考试点省(市)浙江、上海高考物理学科“遇冷”,原因就在“3+3”新高考方案身上。


新方案中,必考科目语数外,7选3的选考科目中,物理偏难,而赋分制容易导致“考生越少赋高分越难”,出于分数的理性考虑,选择物理的就越来越少。由于争议较大,11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新文件,采取了相应措施。


抛开物理本身的重要程度,但从学科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来看,国内很多知名高校中物理都是排名第一的科目。这意味着,选物理更有机会进名校。


看点:高考选不选物理?计较当下不如着眼未来。


8. 2020年中国教育会是什么样?


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就谈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提到,2020年教育事业将送给老百姓四个大红包: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要占比80%以上;完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调动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看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9. 怎样办好小学、初中?《标准》来了

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相比2014版,这次的《管理标准》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涵、基本框架、基本要求,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6大方面,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管理职责,共涉及22项管理任务、88条具体内容。


看点:义务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重中之重,实施《标准》,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10. 校园欺凌,屡教不改者将进特殊学校!


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治理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行为的界定,提出了预防具体举措,规范了处置程序,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


惩戒措施中提到“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看点:治理校园欺凌,终于有章可循!



                未来五年内教育技术趋势   TOP5



在《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聚焦了未来五年内将影响基础教育应用的重要技术,值得每位教育人关注:


未来1年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指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所打造的环境,通常搭配有各种新兴技术支持。当培养、发展学生适应21世纪所需技能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鼓励学生和老师把创意带进课堂,并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机会。


看点:创客,即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想象力引擎高速旋转,手上也没闲着,创造力瞬间就被点燃。


未来2~3年分析技术



由于学习指标从以往学期或季度成绩、毕业率升学率等标准,开始转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交互式、实时性指标。新的数据工具、分析技术,对于教师准确掌握学情,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模式而言至关重要。


看点:大数据概念提出好几年,教育“终于”要跟上了。


虚拟现实



VR/AR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虚拟现实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更能身临其境获得感官体验的场景,能够使学习更加真实、深刻。


看点:在虚拟现实越来越流行的当下,强行把孩子拉回现实,也许还不如去适应他们所热爱的虚拟。


未来4~5年人工智能




5月,AlphaGo 3:0战胜围棋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10月,更强大的AlphaGo Zero出世,它在无任何人类输入的条件下,从空白状态开始能够迅速自学围棋,并轻易击败它的前辈,基于“深度学习”和“增强学习”的人工智能,正在日趋成熟。


人工智能用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为有效的教学提供见解,减轻教师负担。


看点:随着基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利用在线学习、自适应学习软件以及仿真方式,能够更直观地与学生互动。而且,除了在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工作环境将如何变化,以提前做好准备。


物联网



物联网,由具有计算能力的处理器或内置传感器的物件组成,通过网络传递信息。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教育应用的推进,学校将加强追踪学习者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影响学生成绩的行为表现。


看点:未来,物联网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帮助学校降低成本,而且能更有效利用数据为学生应对现实世界的创新方案。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进入校园,它们对学生隐私、安全的影响,也是值得学校研究的问题。


2017全球教育风向标

2017年底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组委会发布了“2017全球教育风向标”报告,其中包括“未来学校的八个新特点”,推动中国教育人开始系统思考,什么是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



特点一,无边界、全学习


指向的是未来学校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流程的全方位变革。


这场变革的力度,也许我们过去在学校建设中从未想象:所有空间环境都可用于学习,或者触发学习;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学习;所有的行为、流程都被视为乃至设计成为有效学习;同时学校将致力于打破学科与学科的边界、空间与空间的边界、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学习与生活的边界、学生和老师的边界……


无边界但有秩序,校园将成为建设、管理、运用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特点二,反分工、多选择


课程与学习内容强调融合,强调多样性,提供个性化选择,推动学生自组织学习。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老师反分科,重全科;学龄反分层,重混龄;空间反单调,重混搭……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综合化与课程融合化在这里有质的区别,一个是“物理聚合”,一个是“化学反应”,而全球趋势指向的是后者。


特点三,跨时空、跨文化


今天的学校越来越强调:我们要向未来学习,向传统学习,向现实问题与当下生活学习;同时技术推动的进步有一点也意义重大:我们将很快实现突破语言障碍全球学习,就是说同步翻译即将成为成本很低的事情。


还有跨文化:在文化多元折叠的时代,这一代学生必须学会跨文化学习,人们将不再单纯地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融通才是未来人才的优势


特点四,高情感、高互动


师生关系从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走向共生共学关系;师生间的情感需求、互动需求成为未来学校最大的需求和存在的价值。


特点五,网络化、嵌套式


指向的是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学校管理将越来越扁平化,人人都成为中心,成为组织能力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但扁平化又是不够的,人人中心可以带来活力,却无法带来系统长远优势,所以学校组织需要走向一个个小团队自主管理、有机整合、联动支撑的“嵌套式结构”。


特点六,新学习、新考试


新学习是指今天以及未来的教育,知识从结果与终点,变成了条件和起点,学校将越来越与运用知识展开创造相联系;新考试在中国当然首先是以当下的中考、高考改革为轴心,并且还将催生一系列的评价方式变革;而事实上在全球,评价推动学习变革是正在进行的一拨新浪潮。


特点七,学校智能化


未来十年,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将越来越像人类个体一样学会学习,甚至不断进化;


学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将会变得非常聪明,在内容的筛选、学情的把握等方面,都将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


特点八,学生全能化


面向未来社会,绝大多数我们的工作今天都并不存在,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走向学生全能化——即学生能力无死角,帮助他们未来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够迅速适应并解决问题。


所以,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身体素质、艺术修养、文化适应、工具运用、领导才能、自我管理等,这些“能够迁移的素养”,才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



图 | 来自Google搜索

责编 | 张君丽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头条”内容

风靡美国学校的成长性思维: “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真正优秀的人,都有这6种思维方式

排名在前1%的学生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哈佛花50年研究出终极答案




/ 蒲公英大学2018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素养的力量”盒子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