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红兵: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

程红兵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第 016 篇

核心素养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围绕核心素养,学校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就必须实现学校课程教学整体的结构性的变革

课改是块硬骨头,到底该怎么“啃”,几乎是每所学校都将面对的难题。今天这所学校,历时五年打开课程,探索出了一条课改之路,影响了全国基础教育界。一起来听听校长的经验分享。



 一 

当前课程改革问题:

缺乏立体的、系统性的结构变革


基层学校如何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当下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课程系统过于固化的现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能适应学生发展变化。课程结构过于统一的现状,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不能适应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


特别是当下一些基层学校存在着课改过于机械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课程改革主要停留在形式上的改革,缺乏课程内容的改革;

学科教学的改革基本上停留在学科自身孤立的改革,缺乏学科之间的横向跨学科的改革;

而课堂的改革基本上停留在相对静止的程序建模上,缺乏课堂的灵活弹性和活动自由。


一句话:学校课程改革基本上停留在单一层面的课程改革,缺乏立体的系统性的结构变革。



国家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从时间长度来讲,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从内容跨度而言,涉及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围绕核心素养,任何单一层面的改革,任何孤立的改革,任何静止的改革,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足以充分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学校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就必须实现学校课程教学整体的结构性的变革。


 二 

怎么做?

用五年时间、三个阶段打开课程


2013年9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开启课程改革实验,历时五年,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如何打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结构变革,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一阶段:顶层设计,并出台方案。


基于当下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提出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理论假设,并设计出明德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及课改路径、课改方案。


第二阶段:立体展开,并重点突破。


按照既定的明德学校课程改革路线图,全方位开展课程改革,重点实施“课程内容重构”、“学科重新组合”、“课堂模型重建”。这一阶段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边改进。同时采用团队研究与个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教研组、年级组、学部为单位申报课改项目,团队协作,集体研究,群策群力,汇集众智为大智;每个教师都参与相关的课题项目,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实践,认真反思。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并推广辐射。


在主流教育刊物上连续发表论文,总结经验。应各出版社单位之邀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教育会议做专题报告,介绍课改经验。


 三 

做了什么?

课程内容重构,学科重新组合,课堂模型重建


明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主要有以下内容:


由“静态课程”转向“动态课程”,其核心要义是由封闭型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型课程。让课程适应社会变化而变化,适应学生发展而变化。明德课程谱系包括三个层面: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其改革方向是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选修课程,其改革方向是生本化建设;特需课程,研修课程,其改革方向是个别化服务。


由“统一课程”转变为“差异课程”,其核心要义是由群体课程逐渐走向个体课程。让课程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需要,逐渐走向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学校全面实施走班制、选修制、特需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


由“单维课改”转变为“立体课改”,其核心要义是由机械的跟风式课改,逐渐走向充满活力的自觉课改;由那种“国家改教材,学习改课堂”的单一维度的课程改革,走向整体的全方位的系统结构改革。



明德课程教学结构变革,从三个层面立体展开:课程内容重构,学科重新组合,课堂模型重建。其中课堂模型建构取得重大突破。


1. 课程内容重构


针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封闭、远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我们实施课程内容重构,将学科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将学术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将科学技能学习与人文思想结合,将东方教育精华与西方教育精华结合,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


我们秉持“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一开放办学的理念,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把学校打开,以“社会模拟”和“社会进入”为两种主要课程方式。


社会模拟包括:初级模拟、高级模拟。


初级模拟包括:

模拟服饰,比如模拟各个国家的传统服饰,模拟国内各民族的服饰。再比如模拟市场,举办跳蚤市场,其实就是模拟社会市场,让学生在商品交易中感受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高级模拟包括:

模拟制造、模拟银行、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模拟银行,明德小学部开设相关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到银行去学习相关知识,师生合作,自己成立明德银行,发行明德特色的海豚币。

海豚币可以作为奖励,奖励在活动开展、学科学习、体育艺术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可以作为劳动报酬付给为学校做出相关劳动的学生。海豚币有币值不同,可以采购校园里的相关食品或物品,或兑换学生想要获得的机会、时间等等各种资源,它其实就是一种学生评价奖励手段,用模拟社会的方式达到相关的教育效果。


社会模拟的意义在于将社会中有意义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过程、社会机构的运作模式等引入校园,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适当的改造,突出其本质特征,舍弃其不利或不便的因素,进行教育化的处理,让学生在校园里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学会参与社会生活。


而且模拟社会的活动大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调换视角看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全程看问题,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原本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模拟让教育与社会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转化和价值认同。



社会进入,就是走出校门,走进社会。


学生由近及远地从走进深圳,到走出深圳;从走进广东,到走出国门。可以是进入社区,进入市场,进入企业,也可以是进入政府,进入大学。


走进深圳:

进入社区,做社会调查。

进入市场:

在学校提供有限的经费支持下,采购制造智能手机所需的零部件。

进入企业:

走进大疆无人机公司,走进腾讯公司,走进华为公司,走进大亚湾核电站,走进中兴公司。学习方式分成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主要是走访考察;中级:在考察之前要学习相关课程,高级:在考察之后要学习或参与相关项目研究。

进入大学:

学习方式也分成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就是听听大学讲座,听听科普报告,中级就是选择相应的大学先修课程,高级则在选择先修课程的同时参与相关本科生的课题项目。

走出广东,走进省外:

学校开辟了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渠道。学习方式包括:文化考察、乡村调查、参加劳动、访贫问苦、结对帮扶等。

走出国门,走进国外:

学校开辟了多条线路,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阿曼、西班牙等,学习方式包括:文化考察,进入课堂,参与实验,结伴同龄学生。组织形式:学部组织,一般是级为单位,也有跨级组合。


将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将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结合,将学科课程与社会课程对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强化学生社会参与的责任意识,以成就学生的核心素养。


2. 学科重新组合


针对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各自为阵的现状,学校跨学科重新组合,实施整合式教学。


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将语文、数学、思品、英语四门主要学科教学,整合成“红树林课程”,以主题为组元方式,实施教学。


初中阶段,部分学科自由组合实施基于问题的跨学科整合教学,开设横跨语文、历史、思品三门学科的“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按照时代先后顺讯,选择那些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且适合于学生阅读的重要文章,由历史老师、语文老师执教这门课程。开设横跨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四门学科的“湿地研究”课程。


高中开设横跨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四门学科的“海绵城市研究”课程,开设横跨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学科的“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和“西方思想文化名著选读”课程,实施系统的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整合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能够面向问题的完整的人。


整合课程面向的是丰富多彩生活,而不仅仅是几个学科;

整合课程关注的是复杂社会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系统;

整合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解题能力;

整合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科能力;

整合课程是着眼于未来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的学习。



3. 课堂模型重建


突破当下学校课堂教学的两个极端,或不讲规律、不讲规范、不讲效益的教学现状,或课堂固化、模式刻板、缺乏弹性的教学现状。


学校基于“课堂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这一理论假设,创新性地提出建构以思维流量为核心、以要素组合为特征的课堂模型,将封闭僵化的单一程序建构模式转变为富有弹性张力的多种要素组合的多变模型


首先基于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基于变异理论、批判性思维理论、国际教育评估理论的指导,找出教学过程的共同规律,提炼出共同要素。


在教学目标环节上,一个要素:行为目标——水平要求。

在理解迁移环节上,三个要素:还原背景——回归原点;还原原型——原型变异;还原思维——思维可视化。

在应用评价环节上,三个要素:多维反思——多元视角;矛盾质疑——批判辩证;动态视角——时空变化。


这个七个要素不是封闭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进一步提炼出新的要素。然后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采用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要素组合的基本原则,是将行为目标、思维可视化作为基本要素,其它要素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搭配,搭配方式灵活,先后顺序灵活,教师还可以增加新的要素。如下图:



共同要素就是教学规律、教学规范的体现,自由组合就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明德课堂模型既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也避免刻板机械的毛病;既展现师生教学的自由自主,也体现一定的教学规范。把统一的规范要求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这两个矛盾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模型建构创新点尤其突出。


 四 

收获如何?

开发各学段组合课程,探索新课堂组合方式


还是以明德为例。


课程重构:

建构了12年一体化的明德五大领域的学校课程,该研究获批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


学科重组:

以主题为单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跨学科组合课程建构。包括“明德红树林主题课程”、《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湿地研究》课程、《海绵城市研究》课程等。这批课程先后获得“深圳市好课程”,以这些研究为课题的项目获深圳市重点课题研究项目。


课堂重建:

建构以思维流量为核心、以要素组合为特征的课堂模型。成果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成长上,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明德教师队伍,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研讨课堂模型,迅速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在掌握规范的同时,灵活运用,并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值得反思的地方在于:

课程重构,建设12年一体化的五大领域的学校课程,其增长点在于:增加课程门类,丰富学生课程选择的空间,这需要更多人力、财力的资源投入。


学科重组,其增长点在于:开发适合各个学段学生的组合课程,这需要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


课堂重建,其增长点在于:在课堂要素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共同规律,探索相对最佳的组合方式,这需要课堂模型进一步纵深研究。



特约作者

程红兵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专栏”精彩回顾 

“校长,今年评职称,怎么也该轮到我了吧!”

“往下看”和“往上看”——能人主导的教育变革下,公立学校该如何突围?

学校管理变革的三个阶段,八个步骤

用尊敬自己的方式做教师


图源 | Google搜索

责编 | 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