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我以为,应试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余悦 郝景芳 新校长传媒 2018-12-06


当我们在大城市呼吁“创新性教育”的时候,其实更该坚持推行教育创新的,是乡村。


来源 | Weplan童行计划(ID:tongxingplan)

晴妈说(ID:qingmashuo)



不知何时,高考成为乡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仅有的通途。


即使是城市里苦苦挣扎的家庭和孩子,在面对教育创新时也面临相似的困扰:“我也知道自由心灵和素质提升对孩子有好处,但是高考才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锤定音。怎么办?我能有什么办法?”


文中的余悦老师将前沿的项目制学习(PBL)方法引入了崇礼的山村学校,带孩子进行了物理工程方面的探索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她有一点惊讶地发现两个学校进行了完全一样的修桥、搭飞机探索,但过程和结果截然不同。原因在哪里?差别在哪里?对他们的未来而言,这些差别意味着什么?


余悦的观察,让我们深深感触到一件事:考试确实重要,但是不能让考试磨灭孩子身上更重要的东西。


1


这个学期我给崇礼的高年级学生设计的PBL课程,包括了艺术品制作、工业设计、活动策划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要求只有三点:


1.参与(课堂活动)

2.(积极)思考(方案)

3.自主(不相互抄袭)


在每个单元中,我给学生布置研究题目、补充相关知识、鼓励他们动脑动手、开展创意和实现。


我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课程,能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到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从而获得挑战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在课程中,我遇到了这两群不同的学生:


Group A


我刚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头疼到爆,每节课都有一群人在打闹喊叫。项目探索阶段时,他们会把材料撕成各种形状在空中飞来飞去……每次上完课,我都感觉喉咙要废掉。


但也是这群学生,在我带领他们做项目的时候,却格外的认真。飞机主题单元里,我让他们研究飞机机翼的大小对升力的影响,他们能做出五对不同大小的机翼来挨个实验;为了一个尾翼的形状和尺寸,他们能反复研究调整一节课的时间。


学生的五对机翼


桥梁主题单元里,我预设了一个“跨越峡谷”的场景,让他们用雪糕棍、按照要求的工艺规则来设计和制作一座桥。


一周过去,他们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作品时,被我一记沉重的打击:任务书中,雪糕棍的彼此叠压面积有百分比的限制,他们却都没注意到。我把问题抛回给他们:你们是想要修改一下产品呢,还是就这么算了?


学生们默哀了几分钟,心疼他们一个星期的劳动成果,然后默默拿出小刀:老师,我们重做!于是这个单元的课程,多上了一节。


默默地拿出小刀拆自己的作品


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我给每组10张A4纸,要求做一架人踩上去不塌的纸桥,他们瞪大了眼睛觉得匪夷所思,但仍然尝试性的开动了。


下课时,教室前面摆起一排小桥,我请了一名学生一个个地踩过去,真的有两个没有塌,他们欢呼雀跃彼此拥抱快乐得像要飞起。


Group B


我刚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心情不错,学生很乖巧也很听话。他们很爱学习,不想听我课的时候从不吵闹,而是安静地趴着做练习册。


但也是这群学生,在我带领他们做项目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为难的状态,必须要我把方法标准描述得十分准确,才愿意开动。作业也总是寥寥数笔,一两句交差即可。


基本没有内容的作业……


活动策划单元里,我鼓励他们策划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六一文艺汇演”,我给了学生一个大纲,包括具体需要考虑的事项、文档的章节,还带着他们一起分析了文艺汇演中可能涉及到的工作、角色和任务等,让每个小组回去写一份设计文档。


一周过去,几乎没有人在作业纸上写下了自己的东西。无奈我提供了完整的活动设计文案和分工表格,又请活动的负责老师带着他们一起工作,才算完成了这次任务。


经过指导后的学生作业


活动结束后,我问他们亲身参与工作的感受,想象中的成就感并没有出现,收到的只是一群抱怨:


“累~~”

“那个音箱太沉了~”

“我只想得奖不想干活儿~”


 我沉默了……


学生在帮忙整理舞台


这两群学生,同在崇礼的山村,以自己的方式想要走出大山。


  • Group A的学生,整天满操场蹦跳着“放养”,打打闹闹地撒野,小学毕业后大多直升了本地(原县城)的中学;


  • 而Group B的学生,经历了精心的学业辅导,踏踏实实地学习后,大多离开了本地,还有相当一部分能考入临县的知名私立中学(有奖学金)。


但是,试想一下十年之后,当这两批学生同样走入工作岗位,你觉得谁会更受欢迎?


2


去年夏天,我初次来到崇礼时,去教育局沟通工作。闲聊中,他们说,高考是乡村孩子要改变命运而必须抓住的重要通道,我深以为然。


所以我理解这些贫困的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无比呵护只为其努力学习;我理解这里的孩子们不理农事,只管花大力气考出高分;我理解毛坦厂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鼓励学生吃苦三年、拼上一个台阶。


但当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农村孩子想要得到更好的人生,靠的只是上大学、或者上名校吗?


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我们走向社会迎接更漫长更艰难的人生挑战的另一个起点而已。


“第一个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大陆学生”何江,从湖南农村到中科大、再到哈佛,改变命运的不是因为他高考分数高,而是面对人生独立自主、面对困难坚持不懈、面对问题奋力解决,没有这些优秀品质,哈佛演讲,连梦想都谈不上。


“史上最逆袭快递小哥”窦立国,甚至连初中都没有读完,改变命运的更不是会学习会考试,而是不惧辛苦、主动出击、探索创新,没有这些宝贵精神,他大概仍只是酒店一名小保安而已。


所以,农村的孩子想要脱离贫困,走出精彩的人生,单靠应试远远不够!


城市里提倡素质教育也好,创新性教育也罢,大多不也是为了驱散“应试教育”的弊病,培养孩子积极自主、灵活适应、有责任担当、勇于解决难题的精神吗?


而这些,原本是乡村孩子自然所拥有的品质,为什么为了考试,便打造一个温床,让他们放弃了这些宝贵精神呢?


当乡村的孩子们,如同城市里一样,被老师和家长好好的保护、只是为了能够考高分的时候,他们同样也会变得被动、懒散、胆怯。


城里的孩子们也许无所畏惧——无非啃老耳。


但乡村的孩子们呢?他们有老可啃吗?



3


当我们希望城里的孩子“身体健康,内心充盈”的时候,我们希望乡村的孩子变成什么样子?


我想,应当是一样的吧。


当我们在大城市呼吁“创新性教育”的时候,其实更该坚持推行教育创新的,是乡村。


我们绞尽脑汁为城市的孩子创造自然环境、创造实践机会、创造交流空间,创造见识不同环境的视野……其实这些,乡村大部分都有。


我们应当把乡村的孩子们从狭小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身边的美丽田野中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听课精神,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答题目的能力。


乡村学校的教师们,都是正牌师范大学出身的年轻教师,通过特岗考试选拔前来的优秀人才,应该很快就能体会到,在乡野中教学,比之在课堂上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激发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与自信自立。



所以,我们想与乡村的学校合作,将我们在创新性教育研究中得到的成果和方法,输出给他们,包括我们的绘本伴读、我们的通识启蒙、我们的创新艺术、我们的自然探索、我们的天文知识、我们的PBL项目……通过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教案与素材输出、远程课堂等多方面手段,来帮助乡村的孩子们得到更适合的教育方法。


高考的那一天,是我给学生的最后一节PBL课,我带他们总结了一个学期以来各个项目中通用的解决流程与方法,带他们看了奥斯卡优秀动画短片《无翼鸟》。


我告诉他们,追求梦想一定伴随着我们的许多付出,无论这个付出是什么,都请记住,只要肯思考肯尝试,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人生多坎坷,但愿你们带着勤劳活跃的头脑,坚毅走过。


后记


本文在原平台发出后,不少人留言,问余悦老师是不是给两个学校开了不同主题的PBL课,因为有趣程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


不是这样的。


余悦老师开了同样主题的PBL课,但是一所学校的学生需要老师告知每个步骤,推一步走一步,还没有兴趣,自己低头看别的,很快就等着老师讲了。而第二所学校的学生,就像文章里所写,真真正正开始讨论,设计,动手尝试,热火朝天,完全做错了也愿意完全修改、迭代。同样是准备了三堂课的项目,第一所学校上两节课就结束了,第二所学校能上四节课。


如果说第一所学校的风格是没有经过改革的国营工厂风格,那么第二所学校的风格就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风格。


而吊诡的是,第一所学校是乖乖的成绩更好的学校,第二所学校是野蛮生长、成绩更差的学校。


文中问:哪一个群体的学生在未来会更受欢迎呢?


作者没有展开谈这一点,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中看,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关系到每一个孩子如何面对未来的问题。


听风口浪尖的人物谈论时代趋势,我们会发现,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变化”和“不确定性”。


在这样复杂、充满变化、不确定的时代里,任何人想要始终跟得上时代,甚至利于潮头,都需要主动拥抱未知、敢于尝试、敢于修正和学习。这种开放成长的心态,可以说是比任何技能都更为关键的核心素质。


没有这种素质,就像国营工厂在时代浪潮里败退,而拥有这种素质,即使做快递或农业,都能做成互联网现象。


这种素质,在孩子的身上原本都有,只是我们常常用各种各样的“压制”,让它们磨灭成精致的绵羊。


本文中的老师做的是什么呢?


她就是在唤起孩子心里,对探索的愿望和自我信赖。


“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我们能探索工程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吗?”事实证明,真的可以。而且经过了自己的探索,孩子们是兴奋的、乐于学习的。孩子的学校差、基础差,不影响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更多。


实际上,做PBL正是希望给孩子准备,面向未来的真正素养。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互动式笔记:美国小学生如何把笔记玩出新高度

这样的“教育信息化”,请饶了老师吧......


来源 | 童行计划(ID:tongxingplan) ,定位4-12岁补充教育市场,参考哈佛通识体系,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所通识领域的儿童学院,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富足的孩子。 晴妈说(ID:qingmashuo)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