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名优秀教师的深度阅读系列:课程的力量

蒲公英书房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第 36 期 


课程改革一直是学校永恒的话题,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


作者万伟常深入教学一线,深深感觉到学校、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渴求,对课程实践的迷茫。


她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是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也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理念与实操读本。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校长要有课程领导力,教师要有课程建构力。


蒲公英书房本期推荐的优秀教师深度阅读系列为万伟的《课程的力量》,本书曾获得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TOP10。



万伟,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部主任。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文章七十余篇,著有《课程变革中的教师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等。


课程的力量:创造更多可能的未来


在书中的第7页中,作者写道:“课程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句话真的值得教师反复揣摩,尤其是想做课程建构和开发的教师们。


什么是课程?作者也简洁地分析了课程观的历史沿革,这里不做赘述,大家可以看本文列举的课程论系列推荐书目。不过,书中的第7页有一段话很有意义,她写道:“课程的概念越来越泛化,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从割裂走向整体,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清晰走向弥散”(此处延伸阅读,可以看《后现代课程观》,对课程开发老师,一定有大开脑洞的感觉!)


书中第11页中也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分享给教师们,“课程呈现方式也暗含了教学的方式,课程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想着怎么把知识串联起来,还要想着学生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这里面其实暗含着教育界对“学习方式的新认知”。也就是目前大家都热捧的探究式学习,让教与学还原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知识。(提前剧透:书房小编将在优秀教师深度阅读系列中专门推荐相关书籍)



素养奠基:国家课程校本化


书中63页,作者写道:在学校的课程开发方面,很多人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认为学校的课程开发就是另外开发几门新的课程,编几本新的教材而已。其实,学校课程的开发最首要的任务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重构。


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一个尝试填补“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生之间落差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


第一,从“教材”到“课程”,将割裂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整合起来;

第二,从“教材”到“学材”,建立教材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联系;

第三,具体化和操作化,进一步分解课程目标,特别是明确学生的能力发展标准及评价标准;

第四,分层与个性化,使统一的国家课程得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课程统整:超越学科边界的系统思维


课程统整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作者认为我们经常定义的“课程统整包括知识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这只是局部的、外在的表现。所以,书中第145页中这样写到“课程统整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要求我们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课程统整不仅仅是几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还要求我们对学习的本质、知识的组织和使用、教育经验的意义、学校教育的目的、课程管理、教学策略、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改变进行整体思考。


作者也在书中介绍了比恩的课程统整设计模式台湾的统整课程进展等,大家可参照学习。


本书中第六章中是“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小编特意不做描述,真心请教师们细细阅读。


小编参阅很多关于课程的理论书籍,也咨询了很多校长和教师,《课程力量》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也诚如本书序言所写,教育似乎一直有两套不同的话语方式:一是书斋式的所谓理论话语,二是教育现场的实践话语,两套话语体系存在着很深的隔膜。万伟老师尝试着一种个性化和更贴地气的一本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景图”。所以,建议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有机会仔细阅读吧,一定会有很多共鸣以及启发。



几本与课程相关的经典理论书和实操指导书



《课程与教学论》 

这是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中的一本经典,可能很多教师在师范院校都看过了,但是小编还是再次建议经常阅读此书。作者张华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系教授,兼任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副主席,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他对课程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前列。


《后现代课程观》

作者对现代课程范式进行了批判,他说,“所有的学校课程都沿用了泰勒原理,即预定的目标、经验的选择和指导、评价。”(原文见本书的52-54页)


那么,后现代的课程观是什么?作者极尽铺陈,甚至引用了很多科学发展的后现代精神,例如从牛顿稳定的宇宙观到普兰克量子的发现,混沌论开始走向前台。


对教育的影响作者以怀特海与皮亚杰为例,书中第154页写到,“学生是心灵成长的有机体”,而且相信“通向智慧的唯一道路就是面对知识的自由。”怀特海发现了他的“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三者不断地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


最后作者总结出他的后现代课程观为“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本书过于烧脑,大家可以对照着泰勒经典课程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起阅读,是否有价值请自行判断。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课程与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拉尔夫·泰勒和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绕不过去的。这位现代课程论的重要奠基者,“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以其最简洁、最清晰的表述,展示了课程研究的基本范式,被称之为“泰勒原理”


《统整的力量》

统整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打破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框架,统整学科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的养成,它融合纵向思维的深度,横向思维的广度,系统性思维的连接性,一体多面的介绍、诠释、反思与应用,以获取的知识与使用已有经验知识。一些学校都在做课程统整实验,不妨再次翻翻这本书。


《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

学校课程计划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份完整的课程计划。现实情境是基层学校对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行性学校课程计划能力不足,这本书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全市选择20所项目学校进行的课程计划编制的专项研究成果的汇编,对学校、校长、教师都非常有价值。


《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

本书是讲述了国际文化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是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到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过程,这些对我们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科学研究,以及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着非常重用的参考作用。


本书作者是台湾地区核心素养研究领域中的著名学者,在大陆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书中全面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OECD等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界定与发展,并加入了台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计与其相融合的实践举例,讲述了核心素养如何成为课程设计与改革的DNA,这些对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应用有些切实的参考作用。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往期回顾 

一名优秀教师的深度阅读系列:批判性思维教与学

完善学校评价体系最有价值的5本书,你读了吗?

《开学第一课》引发的“男孩危机”,该怎么解决?


来源 | 蒲公英书房(ID:pgyshufang)

责编 | 赵方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