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可钦:面向未来,我们如何推进真实的学习?| 头条

刘可钦 新校长传媒 2019-11-22

学校今天已经是无边界了,即便如此,学校内核依然存在——一个把学生过去、现在和未来建构在一起的场所。



“什么叫真实的学习?在我们看来,真实的学习即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积极行为、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丰富交往、形成品格。”


学习方式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但中关村第三小学(后称“三小”)的改革并非从核心出发,在我们看来,要推进真实的学习,首先在于建立丰富多样的人际关系。而 2012 年,获准筹建的那所被称为“魔法学校”的新校区,成为了我们改革的支点。


 一 

建立丰富多样的人际关系


有专家说我们学校是第一家实现整体课程布局与空间支持有效落地的学校。实际早在新校区筹建之初,我们就提出了将建筑作为课程存在,所以建学校不是盖房子,我们要关注未来师生在这里有怎样的生活状态,他的学习方式会是什么样,他的人际交往是什么样的……


经过 1000 多个日夜,一座土楼式半圆形建筑落成,这是一个 3.0 版的新校园。传统的“一条走廊、两排教室”的物理空间模式被“三室一厅一卫”的“家”模式所取代——三间教室共享一个大厅,教室间的墙可以合并与分割。新的建筑模式打破了传统校园建筑一个个独立、固定的空间,形成多样空间的组合。从空间的组合到建立多样的积极的关系,用这样一个视野重新看教师的教与学。


  • 重构教育生态


我们需要从空间组合上提供一个像真实世界一样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关系。于是,我们在保留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又有增加了班组群空间。



上图为我们新学校里的一个单元,被称之班组群。在空间上它可以根据师生的需要自由组合,既可是单一教室,也可以打通为多个班级的共享空间。


在生活中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行,孩子们不仅接触的老师多了,也不在如传统学校中多局限于同龄人的交往,班组群的设置让孩子们六年下来可以和五个年龄段的孩子交往。


这种人际关系环境最大限度的对接了真实世界,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希望这种多样综合的学习能成为常态,能真正实现重构教育组织生态。


去年开始,我们所有的校区都变成了班组群,不同的是老校区外面的厅会小一些,或者直接利用走廊空间,一旦认同班组群实际上是一种组织生态,教室隔墙打不开也不重要,只要老师的心墙打开,也能用现有条件为孩子创造更加真实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环境。



这是一个班组群课间的真实场景,三个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在这个空间里相遇,彼此认识,成为伙伴,一起学习、玩耍,有时还会相约去种植。


每个班组群都有一块种植区


通过建筑设计,我们破解现实中困扰已久的三个具体问题:一是,局促的学习时空怎么样提供灵活的、弹性、可调节的学习空间;二是上百年来的班级授课制如何能够走向更加多维、多样的学习关系;第三,封闭的学校生活中怎么样能够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


  • 自主搭建关系


除了这些设计好的学习关系,三小还给予空间让孩子们自主搭建关系。


当前每一个学校可能都有学生社团,而三小“自主社团”的特别之处在于仅以兴趣为主,孩子们混龄组合,每周有两个中午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我们希望每个在校的孩子会通过不同的事件,和更多的小朋友发生连接。


所以,社团的组建也不复杂,孩子只需要提前向大队部申报,经审核通过后即可开团,大队部会给孩子们划分地点、学习内容、组织结构、多少人参与等。


这一过程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我取得了执照”,有了执照,孩子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来了。社团有一周的时间让申请者去寻找志趣相同的伙伴,如果招生不够,社团就会自动取消。


招聘现场


那么没有参与社团的孩子怎么办呢?我们允许这些孩子自己找地方活动、阅读或休息,只需要遵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第一原则。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自主社团还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有的社团没了,有的是社长出现了问题,我们的老师就会及时介入教孩子们怎么管理自主社团。


大家知道我们只要说自主就意味着老师向后退,但是老师向后退,并不意味着老师撒手不管,老师说管也不是一切由你监控。好的教育不是在两极做选择,而是找到其间的一个平衡点。


我们自主社团摸索这几年,既非以数量多为胜,也不以做得好为荣,而是让老师们把视野放在社团开展过程中,关注每个社团的孩子们是怎么进行自主组织的,包括规则的定制,学习的状况等,并及时给予指导。


同时老师还对社团进行定期指导,如“精英召集令”就会用近半个月的时间来回答孩子们在社团运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解散的一起分析原因,存活的一起总结经验,促使社团不断升级。


总而言之,教育就体现在老师的进退之间,而无论我们做什么,关键是要帮助孩子成长。


 二 

设置真实的问题情景


学校课程终究需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我们希望给与孩子们一个丰富的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所以我们真实的学习强调的就是真实的问题情景。



图片来自 100 年前法国艺术家们畅想的未来社会,讲述的是老师只要坐在机器旁边,把书本上的知识放进去,通过一个电线就能导入到孩子大脑当中去。当时的种种猜想几乎都实现了,但这张是个例外。


为什么呢?因为图中展示的情况违背了学习的发生规律。学习不应靠灌输,而是来源于学习者个体他的认知的建构。


实际上,当我们还没有搞明白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时候,今天的学习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学习的地点不再是唯一,学习将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因而我们学校就要需要重新去定位我们的课程,以及教和学的方式。


  • 当今学校面临的三大挑战


我们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


1. 从“公开课”的精彩到“常态课”的如常。我们每一个学校都会有非常精彩的公开课,比如合作学习,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就开始在公开课上使用,但很少有学校把作为日常的学习方式。如何把点心进入正餐,这个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2. 由跟着老师学的节奏变成孩子去探究学习的旅程。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学变化的一个根本的追求。3. 如何把“亮点”聚集为“一束光”变成“满天星”。每一个学校都会有非常好的老师,是一个亮点,一个一个亮点可能变成一束光,会照亮一些老师跟着前行,但在今天,我们的教学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所以我们就希望把一束光变成满天星。


刚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因而我们做校长的就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老师都能发光,这不仅需要通过教师培训让老师打开,我们还期待老师也能回归到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当中去。


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才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如果说教师接受的是被动的、灌输式的、说教式的教育,你很难想象他会在课堂上去创造一个让学生探究发现,围绕问题讨论的学习发现之旅。


所以,我们学校不是等老师准备好了才去变革,而是在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当中,一同去寻找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加深对学习的认知,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因而我们就需要跳出加加减减的思维,设计一个层次合理、内容多样、方法灵活的课程体系。


  • 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是我们三小的培养目标,三句话非常简单。同时我们还提炼了除知识技能以外,孩子未来发展必备的五项关键能力: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包容公正、积极行为和交流沟通。


那这些能力如何进入学习内容当中,就需要对现有的课程结构整合。我们将原有十几个学科整合成六大课程群,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新的课程结构以“真实的学习”为价值导向,第一层为基础层,指国家课程以及国家课程的延展。第二层为拓展层,强调跨学科的学习。第三层既有跨学科的学习,也有国家课程的延展,但是他的最鲜明的特征是综合任务课程,也就是我们说的项目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层融合、资源丰富、生态可持续的结构。


  • 构建全时空的校园生活


这样的课程结构,要再落回到校园当中去,就需要全面、深刻、系统的支持,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班组群和灵活、弹性、可调节的空间,还需要建构时间的板块,突破 40 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让真实的学习更可能发生。


三小的新课表用板块学时构建一个全时空的学校生活,一个板块就是一个课程类群,两个或多个学科教师可根据每天的学习内容和进程灵活协商若干不同时间段的教学组合,90 分钟的课程中间不设置上下课铃声,为学科之间的协同提供便利。



图中的 7 个孩子来自于一个班组群,他们的课是什么样的呢?第一个 35 分钟,五六年级合在一起上体育课,第二个 35 分钟他们一起上写作课,最后 20 分钟四年级加入进来,就组成了我们在图上看到的情况。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除却中间 35 分钟的英语课,课程前后联系密切。在前面的口语交际中,他们需要了解哥哥姐姐们要做什么,熟悉工作流程,后 20 分钟他们会进入真实的运用场景,担任写作课成果的“评审团”,发展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这样的课程中,学习既可跨学科跨年龄,也可不跨年龄跨学科,还可不跨学科跨年龄……我们不知道老师们会如何组合,但会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基础性支持,让他们无需报告,完全根据实际的课程需要进行安排。


  • 三个推进策略


除了需要物理空间的支持,推进真实的学习我们还有以下三个策略:


第一,倡导“有问题、有互动”,营造教与学的氛围;第二,针对每一个老师的水平不一样,我们聚焦“三个支点”,给老师提供教与学方式的支持;第三,管理者如何创新“课程管理”,促进教师群体课程力的释放。


举个例子,比如聚焦“三个支点”,一是,任何一个老师课堂上都必须有真实的任务,包括至少三个维度——真实的生活情境、儿童世界虚拟的情境和学科本质的关键问题;二是要有学习的支持,也就是说要有学习工具,如体育课的器材、科学课的实验用品、数学课的思维导图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有学习语言,学习策略等,这些都是老师在备课时需要不断的明晰化;最后要有学习评价,我们所有的学习都从知识技能、交流互动、协商合作和任务管理四个维度展开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有如何创新课程管理模式呢?


首先,管理者需要建立一个快速传播分享机制。其次,所有开拓性的课程探究,都需要有最小课程模型,在三小,任何一个课程都会先建模,再往前推进,模型中的每个老师和干部都是开发者。接着,对于实践生成的项目要有课程论证,两个以上七个以下的老师合作虽然不用报告,但合作前都会进行学科协同课程和综合任务课程的论证,一般我们会在上学期放假前做首轮论证,期中进行二次论证,期末再反思,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最后,我们还有滚雪球式的成果迭代。


总而言之,作为管理者,不仅陪伴老师一起开发课程,同时还要推进事情的发生,这是管理的创新。


课程管理者在课程中为教师专业的支持与共建


  • 项目设计“新”三步曲


以一个真实任务的课程为例,项目的原问题是“如何做一个风筝,让它飞的更高?”在论证过程中,管理者发现老师陷入一个习惯性路径中,认为项目就动手做,做完展示交流。一个原本可以很丰满过程就变得单薄。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这节课是否能承载我们提出的五个关键能力。


通过论证改进,项目更改为“策划一个风筝节,设计推广方案”。这就需要学生研究风筝节,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未来要走向何处,将孩子们的学习引向深入。风筝制作就成为其中一个子任务,整个项目就带给孩子打开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做项目学习的时,我们经常会陷入“旧”三步曲:百度信息—手抄报—展示汇报,通过不断的项目论证,我们帮助教师重新设计这个过程,将之称为“新”三步曲:设计项目的问题链—选择优质资源—提供学习单。


设计问题链,就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学生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得到体现。选择优质资源,不是仅靠百度,还有去图书馆阅读专业书籍,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等,其实是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和明辨性思维。学习单,就是设计学生学习的路径,是孩子学习的脚手架。



这是为风筝节设计的问题链,他把一个简单的展示交流变成一个饱满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信息进行筛选凝练,帮助孩子知道观点与事实的区别,是需要师生共同学习的。


今天的老师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我知道的我才能教你,今天是我们都不知道,我要和你一同去学习。老师告诉孩子的不再是一个静止的成熟的知识,而是带给孩子未来怎么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不同的学习单,其主要任务都是促进思维的逐步进阶。



总之,学习是一门学问,没有什么比人的学习更复杂了,关键是帮助孩子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三 

用多把尺子去丈量优秀


一个好的学习推进离不开评价,如何通过评价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我们的核心目标。所以,孩子们学得怎么样,我们怎么知道他学会了,如何改进我们教与学,就成为我们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统一评价量规知识技能:关注结果与过程交流互动:关键点的提炼与表达协商合作:主动寻找支持与帮助任务管理:明晰学习任务,规划学习进程积极行为:各种场合应有的行为


三小所有的学习都从这五个角度去衡量,每一个量规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表述,这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还要通过评价让孩子打开,看见他们更多的成长和变化。比如每年11月都是三小的“成长月”。只要有一点变化就是成长,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把它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看得见,这也是一种自我评价。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升级评价”,每当孩子进入一个新学年,都会需要做一个综合性项目,比如三年级升四年级,孩子们要去新校区上课,我们就设计了“魔法学校探秘”项目,里面有一系列问题串引导着孩子去做。


准备期间,孩子们需要组成团队,提出探秘的问题。探秘过程中,我们将各个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并招募新校区刚刚毕业的学生回来带队,陪着孩子们一起探秘即将开启的新校区的学习与生活。



等孩子们六年级毕业时,还会需要提交一个综合性更强的升级项目。该项目包含三类:


学科实践类,孩子们可以对相关课程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展开研究,形成研究报告。从展开研究到形成报告到答辩,大概要经历一个学期的时间。表现类,孩子们可以两三人自由组队,也可以独自展示,每年学校会开 30 多场展演,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的空间。社会实践类,这是孩子们毕业的必备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会借机反思“六年来孩子到底学的怎么样”,从而再去调整“怎么给孩子提供一个再学习、再提升的机会”。


毕业答辩


简而言之,我们要在增长知识、增长见识上下功夫。知识考得了的,见识考不了,而见识涉及到一个人的阅历、思维和所处的环境,这是关乎未来的。


因此,三小倡导真实的学习,带孩子们回归到真实的场景中去展开学习之旅,让学习从老师教变成更加多样丰富的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也让我们从单一的学习方式朝向一个多样化、立体化的方向前行。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成绩全校第一,还组建乐队在这个夏天全国巡演

学习步入“虚实相融”时代,网络学习空间是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

校园安全最高境界:这所学校的重建,正在改变整个美国 


来源 | 本文整理自 2019 年 7 月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的“重新定义学校边界”第二届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中,刘可钦(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的现场分享整理 | 张光 责编 | 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