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万玮:教育的压力如何“断舍离”| 头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爸爸真棒 Author 万玮
背负压力的家长和孩子
要学会“断舍离”
有一个词叫断舍离,由日本人山下英子在2000年提出,很快风靡日本,成为当年日本的年度词汇,并逐渐影响世界。所谓“断”,就是“断绝无用”;“舍”,就是“舍弃多余”;“离”,就是“脱离执念”。断舍离主要指的是把家里没用的东西扔掉,过简单的生活。
在《家庭断舍离》一书中,山下英子提到,她发明这个概念主要受《老子》的影响。《老子》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讲得直白一点,也就是人生要学会做减法。一减再减,最后剩下的,就是“道”。
断舍离可不是单纯讲整理家务,而是讲人生。山下英子从小和母亲关系紧张,她的母亲和大多数节俭的妈妈一样,不喜欢扔东西。山下英子长大后,刻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最终感悟出断舍离的道理。当母亲接受断舍离之后,母女俩的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
断舍离的本质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来整理内心的破烂,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快乐。
同学们,我们的精彩人生刚刚开始,然而不少人已经背负了很大的压力。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太多,需要精简。精简的人生更专注,更充实,更能够实现自我。
今天,我送给大家三条人生法则,人生法则是对人生精简之后的理解,每一条法则各有三个小建议。我是理科老师,每一条法则都会由一个科学小故事引出。
三条断舍离的人生法则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阐述,一举奠定了他在物理学历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今天我们在中学学习的物理,无论是力学、光学还是热学,都是牛顿物理学的范畴。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乃至于发射卫星、登月,牛顿的物理学定律已经足够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牛顿,就没有物理学。
牛顿之后,物理学得到迅猛发展,到了1900年,热力学大师开尔文勋爵宣布说,物理学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发现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把测量做得更加精确而已。
同样在1900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一个21岁的博士生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勉强毕业。他托了各种关系,好不容易在1902年找到一份瑞士专利局的工作。这个青年人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他白天上班,业余时间研究物理学。到了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他一口气写出5篇物理学论文,每一篇都是诺奖级别。其中一篇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并推导出后来成为原子弹理论基础的质能方程。到了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震惊世界。
广义相对论彻底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质量能够让时空弯曲,形成引力场。例如,我们以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实际是沿直线运动,只是太阳质量很大,导致其周围的时空弯曲,就变成地球绕着太阳转。就好像我们在地球上往一个方向走,我们以为自己走的是直线,其实最后是一个圆。
讲完自然科学,再来看社会科学。
著名金融学大鳄索罗斯曾经提到过一个重要的概念:反身性(Reflexivity)。中国人讲知行合一,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反身性说,知与行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以为“知而后行”,但行对知产生的影响也很大。两者相互作用。
有一个成语,叫疑人偷斧,就是反身性的一个典型例子。你丢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拿的。你用怀疑的眼光看他,越看越像,而邻居觉得你对他不怀好意,因此产生警觉与戒备,让你更加确信。
爱因斯坦说,物质让空间弯曲,空间让物质运动。索罗斯说,认知改变行动,行动影响认知。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贝洛克更进一步,他写了一本书《具身认知》,提出改变我们情绪与认知的不仅仅是行动,还有我们的身体。
例如,我们手握拳头,做扩胸运动,会产生豪迈之气;心情压抑的时候嘴里咬上一支笔,会有积极的情绪产生,因为咬笔让我们看起来像是在微笑;中国学生数学好跟小时候用筷子有关系,用筷子让手指更灵活,手指灵活度与数学能力密切相关。
不是因为快乐才微笑,而是因为微笑才快乐;不是因为自信才昂首挺胸,而是因为昂首挺胸才自信;不是因为有爱心才做公益,而是做公益才有爱心……具身认知的这些结论颠覆了传统认知的概念!
我们不但通过大脑来认识世界,我们同样通过身体来认识世界,如果换一个身体,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完全不同。
基于具身认知,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
▷ 勇于行动
梦里千万条路,醒来还是原路。许多人生得平庸,活得烦恼,因为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反身性告诉我们,我做故我在。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千言万语抵不过一个勇敢的行动。
▷ 培植信念
相信什么不重要,相信本身才重要。
信念改变环境,信念改变他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立志、锁定目标、坚持,这些传统的美德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力量。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认识一个人,天生比较倔强,口头禅是“我倒不相信了”,你还别说,别人做不成的事情他往往能做成。
▷ 塑造身体
身体影响情绪,身体影响思维。改变认知先从改变身体做起。平时加强锻炼,让身体变得强壮。
如果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子,让身体语言说话。想要变得友善,就学会微笑;想要变得谦卑,先从谦卑的动作开始做起;想要让别人接受你,先去模仿对方的动作,使对方与自己同频。
身体先行,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会慢慢跟上来。
02 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
公元前287年,古希腊诞生了一位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有许多传奇故事,通过洗澡发现浮力原理的故事流传最广。
相传国王让工匠打造了一个纯金王冠,又怀疑工匠掺假,就让阿基米德来检验。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在家里洗澡的时候发现水从澡盆往外面溢,灵光一闪——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浮力原理就这样被发现了。
阿基米德后来当场检验,找来与王冠等重的黄金,与王冠各自放到盛满水的盆里,结果放王冠的桶里溢出的水更多,说明王冠里被掺入了其它金属。
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他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今天我们去宜家买家具回来自己安装,扳手之类的小工具必不可少。手指拧不动螺丝,用小扳手易如反掌。这就是杠杆原理的应用。
一个微小的输入产生很大的输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就是多米诺骨牌。每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动能都会转移到下一张,因此,动能会越来越大,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小的骨牌能推倒比它大的骨牌,依次传递,一个初始的微小的推力最后能产生巨大无比的力量。
多米诺骨牌的关键是什么?是初始的小小推力吗?并不是。骨牌按照一定规则的排列才是。换而言之,骨牌形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才是关键。
骨牌与杠杆有共通之处。杠杆的支点相当于骨牌的排列系统,一点小小的输入就会产生很大的输出。然而真实的世界比杠杆和骨牌更复杂,真实的世界更像是一个飞轮。
亚马逊总裁贝佐斯将亚马逊商业成功的秘密归结为“飞轮效应”。巨大的飞轮刚刚转动时,要用很大的力气,但是每一点投入的力量都不会白费,等到飞轮慢慢转动起来,过了临界点,不再使力也会转很长时间。
贝佐斯认为,企业的各个部门就像是飞轮的各个齿轮,这些齿轮相互咬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共同发力,最后让飞轮快速地转动起来。
我们看身边有些同学做一些事轻而易举,那是因为他的飞轮已经转动起来。我们不要心理不平衡,一口吃不成胖子,得慢慢来。
基于飞轮效应,我给同学们3个建议:
▷ 建构系统
杠杆、骨牌、飞轮都有一个内在系统,分解到每一部分,相互关联。各部分之间的咬合度决定了系统的效率。很多同学定下目标,最后却没有实现,原因就在于系统有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咬合度不够。
例如,我要在100天之内背5000个单词,平均一天要背50个新单词,还要复习旧单词。我们就得首先构建一个系统,每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每一天的目标是什么?没有完成怎么办?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要有各种监督与保障措施。
据说有一种app,专门监督人完成任务清单里的内容,如果没有完成就提醒,提醒之后还不完成就扣钱,是真的扣。有些人为了实现目标,心甘情愿使用这个app,心甘情愿被扣钱。
▷ 越过临界
万事开头难,做起来再说。然而一开始的投入很可能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或者如死水微澜,复归平静。
此时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直至到达临界点。珊瑚岛在没有长出海面时,什么都看不到,但珊瑚一刻不停地构筑根基,一旦暂露头角,便是浩瀚一片。
此所谓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形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不需要费什么力气的。
一个飞轮就是一个习惯,企业也好,人也好,在习惯的作用下,到最后都是自动化运作。让飞轮成为自动运行的系统,我们做好后期的保养和维护,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03 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
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危机。
第一次数学危机跟初中的知识有关。我们都学过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一个很厉害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他创立了一个教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自己当教主,有好多信徒。
这个教派有一个基本信念:万物皆数。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由整数构成。要么是整数,要么是整数之比。信徒们都觉得太精妙了,崇拜不已。
但好景不长,学派里有一个普通教徒,名叫希伯索斯,没事做去研究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最后发现对角线的长度不能表达为两个整数之比。今天我们知道,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度是√2,√2是无理数,不能表达为两个整数之比。
这个发现震惊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还得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希伯索斯弄到船上,把船开到海里,把希伯索斯丢入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跟我们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关。在十七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现微积分,微积分很快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工具,解决了许多难题。微积分的基础是无穷小的概念,但一开始,这个概念并不严密。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一样东西既是零,又不是零,这个东西存在吗?大家一定很疑惑。微积分就要求无穷小具备这个性质,由此导致很多批评,微积分的大厦差点崩溃。
第三次数学危机涉及到集合论。集合论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的,很快被数学界广为接受,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大家普遍相信:一切数学成果都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
到了1900年,巴黎举行了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很高兴地说:借助集合论,可建造整个数学大厦,数学的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然而,三年后,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了一个著名悖论,震惊数学界。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组成。由此带来矛盾,S属于自己吗?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这就是著名的理发师悖论。
一个理发师宣称,他只给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有一天,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胡子长了,正准备给自己刮脸时,想起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请问,他该给自己刮脸吗?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人说:我正在撒谎!请问,他这句话是谎言吗?
此时此刻,中国人的一句俗语很应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顺便说一下,罗素跟中国有点渊源,他于1920年访问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
罗素悖论怎么解决?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排除在外。一旦把自己纳入其中,悖论就产生了。
各位同学,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各种想不通的年龄。为什么想不通?因为人生充满各种矛盾与悖论。人生为什么充满悖论?因为人认知世界的时候,是把自己包括其中的。一旦把自己包括在里面,悖论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
这就导致一个普遍的现象:说别人时头头是道,旁观者清;考虑自己时鬼使神差,当局者迷。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那些道理都是指导别人的,却指导不了自己。好朋友来找你指点迷津,你耐心细致地予以劝导,逻辑清晰,至情至理,然后一转身,想起自己还有一摊子烂事没法解决。
所有的道理,自己除外。
高中三年,我们要逐步认清这一人生悖论,并设法面对。很可能,这一问题要困扰大家一生。
基于罗素悖论,我的建议是:
▷ 理性待己
所有的事情,一旦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就会出现偏差。
要学会逐渐地把自己从事件当中抽离出来,从自我中心转移为宇宙中心。学会远远地不带情绪地冷静客观地看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做自己的旁观者。
▷ 感性待人
在与人交往中,要认识到他人的很多行为都是情感与情绪的结果,学会用同理心去接受包容。有时候,跟别人讲道理不一定讲得通,通过感性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化解矛盾。
▷ 兼容并包
真正的大师级人物能够将理性与感性完美融合。他们有着非凡的想象力,相信直觉的力量,他们有着严谨的逻辑,却善于控制感情,运用感情,来影响他人,改变世界。
断舍离的本质
是给自己正向反馈
以上三个法则,如果进一步精简,本质是一回事,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正向反馈或者增强回路。
我们有一个认知,产生一个行动,这个行动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从而再次产生一个行动。
我们需要通过断舍离,抛弃头脑中无谓的干扰,回归初心,找到影响我们成长的要素,将其排列成相互咬合的系统,然后开始行动。而行动的结果又会给出正面的反馈,每一次的输出都是下一次的输入,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力量越来越大,改变由此发生。
而所有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接受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是,当我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与其抱怨人生,不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接受自己。所谓接受自己,就是接受自己的出生,接受自己的家庭,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部分,接受命运的安排。当你全心全意接受了,奇妙的事情会发生。
人生是一场旅行,也是一场修行。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程红兵:先读懂趋势,再谈论“学校现代化”一所通往未来的创新学校需要怎样的学习空间? 这所学校有1775位领导,校长居然成了看客
来源 | 爸爸真棒(babazhenbang)责编 | 张光排版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