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学校教育?
1
什么是最好的学校教育?
崇尚自由的教育哲学
第一,学校自主办学。它的教育哲学崇尚的是骨子里是自由的,所有的好学校的校长对教育有真真切切的想法。我们更在乎一所学校是否有文化和涵养,文化不是贴在墙上,而是在细节上体现出来。
第二,学校的教师非常自觉,心甘情愿地当老师,老师就是学生者,无论老师也罢,家长也罢,影响孩子的就是他自己。我们过去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者的学习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影响,它是虔诚教育的文化自觉。我在深圳办学的时候,就特别在意来应聘的人身上有没有书卷气,他是不是读书人,如果他身上有书卷气,那就是我们老师最基本的标准。
第三,孩子是自然生长的。也就是说,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保存孩子天性的。换句话说,我们这样的学校一定是崇尚道德教养的,我们不一定在乎学生是否有高分,有高分确实再好不过,我们更在乎学生是否有道德教养。
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
所有的好学校的情意目标,归纳起来无非是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
我们今天的孩子,如果是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方式来培养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狼。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培养孩子是个厚道的人。以及,培养专注和持久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
第二个方面是智能目标,今天的社会、未来的世界更强调我们的孩子是否对知识有整合的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到底如何,跨文化理解力到底怎么样,即能不能在不同的文化空间中自由穿梭,在不同的话语方式中自由切换,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自由调频。
开放开明的办学方略
1. 把学校打开。学校和社会是紧密关联的,我们能不能把学校打开,把社会的很多因素拿到学校来,能不能模拟社会的很多场景在学校当中让孩子去模拟、习得?这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是不是把自己的思维解放了,是不是把自己的大脑打开了?
社会即学校,我看到一个学校有600亩土地,如果把整个社会当成学校,我们把社会的许多资源都放到学校教育的环境当中,也许我们的天就更加广阔。
2. 把课程打开。我们过去总说孩子是读书的,读来读去读课本,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能不能把这些东西纳入学生的习得范围之内?这里面大有可为。
3. 能不能把课堂打开?打开课堂就是把学生的思维之窗打开。举个例子,有一位老师上历史课,课题是朝鲜战争,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孩子看朝鲜的教材,看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朝鲜的教材关于这场战争篇幅比我们还长,但是他们居然一句话都没有提到中国人民。高中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我们这场战争中死了这么多人,为什么他们的教材只字未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看看俄罗斯版的教材,这场战争打起来和斯大林关系很大。如果让孩子看看俄罗斯的教材,看美国的教材,给他们看看五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孩子的思维一下子就激发了。
今天的课,90%以上的课是带着孩子寻找标准答案的课。我们不断地让孩子寻找标准答案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力。课堂尤其需要变革,一切都变了,但是什么都没变,把孩子想象的窗户打开,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许多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所以我说,封闭造就封闭的个性,开放才培养开放的人格,所以我们的办学思维应该是把学校打开、把课程打开、把课堂打开。
学校办学价值特征
未来的教育形态是低竞争的,我理解的低竞争是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各行其道,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潜能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兴趣不一样,能不能让孩子各行其道?低管控,能不能让孩子自选空间?
未来学校有一个很基本的特征就是选择性,学生的成长路径是多元多样的,可以有学术路径;可以有技艺路径;还可以走创业路径。所谓的选择性,还包括课程设置多样化,根据水平分层,根据兴趣分类,根据学生课程给他定制化的课程。
然后是人文性。我们一切的目的是围绕孩子,让孩子成为学校的中心,让孩子真正成长起来,就必须以他为核心。学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有一个学校,所谓的空地几乎全部种上蔬菜,每个班级都有菜园,而且学校养了一大堆兔子,孩子们自己认养自己精心照料。通过养兔子这件事情,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的柔软之心,他爱兔子,那他对人也会有人文情怀。
节选自
博鳌教育论坛组委会:程红兵:什么是最好的学校教育?
2
深圳综评方案让家长“叫苦”
已推行一年的“深圳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方案”一直伴随争议,并于近日再度发酵。
评价方案提出,学生每学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累计24小时及以上可得4分,不足10小时得0分;学业考试成绩同等情况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高者优先录取……不少深圳家长表示,为了提高综评成绩,义工名额要抢,周末得带着孩子应付综评所需的各项活动,原本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活动最后沦为形式主义,学习负担不降反升。
对此,深圳市教育局昨日回应称,将成立“综评”工作专班,深入开展调研并听取各方意见,完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作机制。
深圳并非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唯一城市。在新中考、新高考推行之际,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已成趋势。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到底该怎样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如何开展?这是许多省市都要直视的难题。
去年3月,广东教育厅印发《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基于此,深圳于同年10月印发《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方案(试行)》(以下简称《综评方案》)。
深圳市的综评指标体系与广东省要求整体一致,由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五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下都有5个衡量指标(即重要观测点),每个维度每学期的最高得分值均为 20分。初中毕业时,学校将根据学生三年的过程性评分评价,形成五个方面的评价等级。
有量化指标其实是好事,让综评方案变得可操作;但许多家长反映,指标太繁琐,学生家长疲于应付,参加素养类活动沦为打卡式应付。深圳综评方案自推出以来,反催生了不少怪象。
方案提出,学生参加公益、科普、艺术创客类等活动可以获得加分。一名深圳家长在网上留言称:“每个义工活动点站满了初中生,却人浮于事;参观各种展览只为了到此一游、拍照、领证书......甚至成为一些机构变相敛财的借口。在经历了这样几次活动后,现在我越来越怕带儿子去做义工了……”
被家长诟病的还有综评信息录入平台。根据《方案》,学生家长需将信息统一录入“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以建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电子档案系统。但因为填报项目繁多,包括活动持续时长、图片视频等证明材料、经历感悟等,且每项活动都要记录,不少家长表示填报系统操作太困难,十分耗时耗力。
深圳市教育局召开专题会议,再度回应称,将进一步研究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立简便、友好、人性化的操作系统。此外还将成立“综评”工作专班,深入开展调研并听取各方意见,完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作机制。
节选自
芥末堆看教育:为综评加分争当义工,深圳综评方案让家长“叫苦”|深度
© Nancy Cadogan
3
风暴中的PISA2018
为什么阅读时间少反而阅读能力强?
12月3日,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PISA 2018测试结果公布,在参与测试的79个国家和地区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Z)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科目均获第一。
PISA全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主要评估各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能力。由于在各国教育系统中,15岁基本都接近义务教育尾声,所以PISA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
一时间,关于中国基础教育领先全球的论调开始传播。但其中也不乏其他声音。很多教育专家和网友都认为应该理性看待这一结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这四个省市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是最多最好的,而最好的并不能代表平均。
不过,PISA报告特别指出,虽然代表中国大陆参加测试的四个省市远不能代表中国大陆整体水平,但其中每个省市规模都相当于一个经合组织国家的规模,而且即便收入最高的上海也比不上经合组织平均收入。报告还提到,四个省市中最弱势的10%学生,阅读能力都超过了OECD国家和地区里学生的平均水平。
虽然不能代表全国水平,但这至少足够说明这四个省市的基础教育绝对称得上优质了。
排名前五的国家,几乎都是东亚国家或地区。而备受家长喜爱的英国、美国、澳洲、加拿大等主流英语留学国家几乎都表现平平。
本次PISA测试的重点在于数字时代的阅读能力,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用、评估、反思和参与,以及是否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所有受测国家和地区里,只有中国学生达到了现有国家中的最高水平Level 4,均分达到555分位居第一。而美国学生的平均分仅为505分,比中国同龄人低了整整50分。
与巨大分差相对应的,却是中美学生投入的阅读时间。
最近发布的《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有近七成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个小时,而且随着年龄的提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的学生明显增多。
而美国、北欧等地学生阅读量远高于中国同龄人。从事儿童阅读研究的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里查德•安德森曾发布一项研究,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六倍。
为什么阅读时间少反而阅读能力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认为,我国传统教学非常重视阅读,教师在课堂上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阅读材料。PISA2018数据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是参测国家(地区)中最喜爱阅读的学生,阅读兴趣指数达0.97,而且我国四省市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接触各类材料的频率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阅读时间长并不意味着阅读能力强,虽然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但课堂内阅读材料多,阅读效率高。
在另一项大家非常关注的数学测试里,四省市均分高达591分,领先第二名新加坡22分。新加坡数学近年来一直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特别是上次PISA测试夺冠后,对于新加坡数学的推崇就没有停过。就连美国有的数学教材,也参考了新加坡数学课程。还有带领美国奥数再上新高的教练罗博深,也与新加坡离不开渊源。
但从此次结果来看,不论是均分还是标准差,中国学生的表现都优于新加坡。中国学生标准差只有80而新加坡高达94,意味着中国学生数学整体水平差异较小。
近年一直在各种数学竞赛上碾压中国选手的美国,在此次PISA测试中均分478,排名第37位,只达到了15 岁学生应该达到数学能力最低标准,即Level 2水平。而英国在之前连续两次数学测试惨败后,在英国小学推行以上海数学教学法为基础的“掌握教学”,终于在这次测试中提高到了18位,均分也提高了10分。
这些数据其实都能证明,四省市的基础教育其实很有领先之处,主流留学国家的基础教育其实都比不上江浙沪。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中国基础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学生到了大学就后继无力,与欧美学生根本不能比。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师,中国整班教学、统一学习进度的基础教育类似于提高平均值,其实更适合普通学生。而欧美国家喜欢的分层教育提高的是最高值,拔尖学生的确能够更优秀,但成绩普通的学生却只能被降低标准毫无进步,这肯定不是家长早早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初衷。
朱贲兰认为,上海拥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严格的纪律环境,送儿子进公立幼儿园就是希望他能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态度。在重重的规则意识和师长权威下,她发现儿子开始变得与在爱和自由里成长的美国孩子不同,发展出了对师长和规则的尊重,自理能力和纪律性都有提升,数学和中文水平的发展也超出了预期。
在此过程中的东西方文化和教育模式冲突以及教育成果的差异促使她深入探究了上海和波士顿的两所小学。结果发现,上海小学生学的数学知识比波士顿超前得多。
在很多西方国家,小学没有专职数学老师,但在中国小学,各个科目一般都由专门老师来教。这就意味着数学老师对如何给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上课经验更丰富也更有针对性。同时,她认为中国孩子更加努力,会通过大量练习来搞懂难度高的内容,这种勤奋刻苦也与崇尚快乐教育的美国小学大不相同。
不过我们同样应该看到,优质的基础教育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学习时间上,大陆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长达57小时,仅次于阿联酋,比测试表现排名第二的新加坡高了近10个小时;而在幸福感上,中国学生的幸福感排名远低于平均,排名倒数第八。平均有67%的学生对生活感到满意,约有6%时常会感到悲伤。而在中国学生中,只有59%对生活感到满意,而时常会感到悲伤的学生达到11%。
时间长、压力大,这也是江浙沪基础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纵观整个幸福感榜单,号称“没有考试”、每周学习时间非常短的芬兰学生居然是幸福感最低的,说明幸福感对于学生来说其实也是见仁见智。
基础扎实、学科素养较高,这是国内基础教育不能否认的优点,从教育的结果来看,这就与这几年流行的低龄留学产生了矛盾:十五岁之前的低龄留学是没有性价比的,特别是江浙沪地区。
节选自
叁里河:菜小比国际私校更适合包邮区中产
4
校长不妨代代课
教师因生病、培训等情况请假,是学校管理常面临的情况。时下,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学校教师请保胎假成为常态现象。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每一名教师几乎满工作量,若让任何一名教师代课,都会增加其工作量。临聘代课教师,虽可解现实之困,但招聘过渡期该如何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因此,教师临时请较长时间的假,给学校管理出了一个难题。
让校长来代课,或许是对这一难题的优解之一。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校长平时管理学校已经够忙的了,哪里还有时间来代课?其实不然,校长工作忙,主要忙在两个时段,开学前后和学期结束前后。这两个时段的会议较多,校长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多。除此之外,校长的主要着力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并没有被安排担任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而校长代课,则是另一种实现校长教育教学管理的途径。当然,校长代课,不宜时间过长,太长就有可能使校长在学校管理和代课工作中顾此失彼。
校长短时间代课,好处很多。
解决学校短时间缺少教师的实际困难,也是实现学生教育公平的一个举措。任何一个学科超过两个星期没有教师上课,学生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上会出现明显的滑坡。校长只要胜任这个学科的教学,由校长来代课,刚好补上空缺,又可以给其他教师减轻负担,一举两得。
校长代课,文化引领的功效也显而易见。文化管理是最好的管理。教师请较长时间的假,校长以身作则,站出来代课,带头营造不辞劳苦、勤勉工作、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教师文化,其引领效果比校长在大会上大声疾呼来得自然、铿锵有力。
代课还可深入了解、理解教师和学生,有利于校长改进学校管理,保持与教育心贴心的温度。校长一旦长时间远离教学第一线,慢慢地会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疏远起来,容易产生想当然、脱离实际的教育管理观念,制定出来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措施可能就会没有针对性、不接地气。校长代课,再次深入教学一线,与广大教师共同感受教学工作的苦与乐,亲身体会学校管理方式的适切度,则可为进一步改善学校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也必然会拉近校长与学生的距离,知学生所想,想学生所急,为学校更好地改善、加强学生管理提供帮助。
校长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发起者,教师是具体研究、落实的人。一般而言,校长多是从教学处、科研部教师的汇报中,获得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成果。校长代课,深入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就很容易了解班级甚至年级的教育改革落实与否,落实程度、效果如何。在代课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势必对校长推进教育改革起到显著作用。
代课对于校长本身而言,是一个回炉练功、展示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的好机会,也是校长在专业引领上获得更多话语权的好途径。把自己对于教育、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的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上出优质、创造性的课,一个在专业引领上有能力的校长是很令教师信服的。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发展引领者,校长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不太适合长时间在一线从事某一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但当教学岗位因特殊情况面临空缺时,校长不妨代代课。
节选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校长不妨代代课
© Joan Miró
5
教育信息化2.0时代
如何快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虽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整体推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育部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三通两平台”成效显著,极大改善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教育领域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从个人、学校、区域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切实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个人:提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
从教师个人角度看,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 TPACK )。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英文缩写,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
TPACK是美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总结出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的全新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可以将TPACK作为总体发展目标,并根据框架将其细分为三个步骤(如图4)。
第一,教师需深入了解、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从最基本的信息检索工具、信息交流工具,到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再到思维导图、网络学习空间等知识管理工具,教师必须循序渐进,熟练掌握并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现阶段,教师尤其要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在实现课前、前中、课后学习无缝衔接上的优势,将其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进行整合,以此带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新。
第二,教师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事实上,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已基本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需要将重心放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这里的“整合”更多是直接在个别教学环节中应用技术或工具达到某种特定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教学内容、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利用在线考试系统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度、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设一门课程等。
第三,教师需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将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融会贯通,着力提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教学方面,教师可通过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学方式;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等。
实际应用中,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往往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及教学改革创新。例如,探究式学习提倡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利用技术(如学科工具、虚拟学习系统、探究实验设备等)创设探究学习情境,用翻转课堂、可视化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方式,组织探究学习活动。
掌握了TPACK能力,教师能更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个性化、公平化、智慧化、现代化等发展目标。在TPACK能力提升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途径进一步拓宽,教师的信息人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学校:优化支持服务体系,营造校园信息化氛围
从学校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需要一定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氛围及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应加速校园数字化进程,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软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治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便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区域:保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质量
从区域角度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工程2.0引领下,一是要推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名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的混合式培训与跨学科培训;二是在培训前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摸底测试,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培训,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三是对经常承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应慎重考察、严格要求;四是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组织培训团队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五是变革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测评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提高测评助学的精准性,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节选自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胡钦太: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快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6
创设真实情境难在哪里?
从理念上,考察一个情境是不是真实情境并不复杂。如果这个情境只是一个导入的故事,不能算真实情境;如果这个情境只是一堆背景的资料,也不能算真实情境;如果这个情境只是创设的虚假可能,甚至远离事实逻辑,远离学生生活或远超学生认知范畴,也不能算真实情境。
因此,不是真实情境的情况非常多。那么,什么才是真实情境呢?也就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或认知范畴,真实性更高,且能够在真实情境里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既然,道理并不复杂,但是为什么根据学习目标,素养目标,设计评价,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单元学习,开展学习活动会那么不容易呢?
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中,想要解释并不容易,你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经验,才能尽可能地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而如果学生们面对这样的真实情境,他们又会如何展开探究呢?又需要哪些引导性的关键问题或子任务,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呢?这就是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发现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如何将真实情境与学习目标背后的结构化知识紧密关联,并设计好递进的子任务。否则,一个过于复杂的真实情境,学生可能完全不知道如何解决,也不清楚如何开始分析。
另一个难点在于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教师不能过早地公布答案和步骤,而是要引导其思维的发展,要有耐心,要让学生学习真实的发生,并提供更多的学习工具。理解学生学习建构的过程变成了教师的宝贵经验。
我想分享关于创设真实情境的三点体会:
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能单纯以教师讲解的方式全盘托出,这样的方式容易陷入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需要隐藏在真实情境的单元任务后面,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建构;看上去像是仅仅针对个别真实情境的学习深入分析,又不仅仅限于个别情境之中,而具备了更广泛的迁移能力,从而形成了新的循环迭代过程。
节选自
教育技术:创设真实情境难在哪里?
7
李子柒为什么能火遍全球?
央视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让李子柒彻底火了。
李子柒是什么人?她多才多艺,动手能力极强,她能下田干农活,制作各种美食,制作文房四宝,会染布、会自己做衣服、会刺绣、会酿酒……
不仅如此,她在国外的视频网站有700多万订阅者,视频播放量经常在500万以上。不少外国友人打心底喜欢这个中国女孩。
一时间,关于文化输出的讨论因此沸腾。媒体人连清川针对舆论,对理想,生活,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思辨。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或许你能从中得到关于教育实践的启发——
约瑟夫·奈在1990年代提出了软实力这样的概念,从来没有倡导过什么文化输出,而是指文化本身,能够构成一种在武器和霸权之外的政治实力。
形象地说,当李子柒的一个视频随随便便就在油管上获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点击率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谈什么文化输出,太多的人在她的视频中得到了安慰和快乐,这就是文化自身的力量。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西方普遍喜欢的另外一个文化偶像老子的话。
文化输出是一个假概念。像李子柒那样,把自己喜欢的、真实的世界和生活,建设出来,才是核心的文化,才是核心的软实力。
我们这个国度里,对于生老病死有着极其复杂和浪漫的概念和产品。但是我们弃之如敝履。
《心经》里面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中国人的传统生活通常便是如此的。我们的生老病死,生活日常,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仪式和器用,这便是我们的文化。
李子柒把日常生活展现出来了,这便是文化。你要是真心喜欢它,那就是自信。不需要跑到卡内基厅去演一场,不需要跑到时代广场上去秀一场。时代广场上,过江之鲫,没有什么人能在那里留下印迹,唯有美元的光芒,闪瞎所有人。
湖南卫视《舞蹈风暴》里,经常有跳中国古典舞的孩子们说,我们要让中国舞蹈走向世界。我很想和他们说,你们知道百老汇里,既有华人的首席提琴家,还有华人首席舞蹈,还有华人首席灯光。真的,你们好好琢磨古典舞,创造出一些美得极致的古典舞作品,全世界都会来欣赏的。
李子柒用西方的器具讲了一个中国女孩的日常。中国的文化变成了世界的文化。
禅宗有云:道在屎溺。意思是说,日常生活便是最大的修行。
我们一天天地谈文化输出,然后把李子柒也给摁进去了一个文化输出的光荣使命。其实这个女孩只是在给人们看,在中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如何开出了一朵世界的花。
到最后,就是这样日常的中国,给了全世界感动。大约,最自信的文化,就是这样美丽的样子吧。
节选自
大家-腾讯新闻:李子柒为什么能火遍全球
8
一周政策回顾
教育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12月12日至13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对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一是教育对外开放坚持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外交工作大局,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品牌更鲜明,影响更深远,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着眼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三是牢牢把握提质增效总要求,系统优化整体布局,大力培养人才,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贡献力和影响力。
教育部:加快完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
12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吕玉刚撰文指出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基础教育系统要抓好的五方面工作。
确保方向,完善党建德育体制机制。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要不断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对各地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提升质量,完善全面培养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夯实基础,完善条件保障体制机制。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基础教育条件保障机制,下大力气加快补齐普及、资源和制度短板,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为提高育人质量提供坚强保证。
激发活力,完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重要部署。
营造氛围,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基础教育面向人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必须加快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增进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亲历私立中小学家长会后,我才明白精英学校的教育赢在哪里“小学生晚9点不作业”被删除,严禁跨区域争抢优质生源……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减负方案程红兵:我看校长标准
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