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强基计划绝非简单的招生改革,什么样的孩子才适合?
2020年,高校自主招生告别历史舞台,“强基计划”成为36所“一流大学”的招生改革新方案。
截至5月7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陆续发布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并于5月9日至31日期间,分别开启强基计划网上报名,计划招生共计超1500人。
备受关注的“强基计划”招生模式,到底有着怎样的特点与重要意义?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先生,针对这些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供您参考:
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并非简单的招生改革
2019年,自主招生因为种种原因结束,强基计划推出。对于强基计划,很多人尤其是培训机构总有意无意地将其与自主招生划上等号。其实,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这一计划推出之初,教育部就明确强调强基计划是着眼于国家急需紧缺的基础学科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与自主招生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自主招生更多强调的是招生,高校可安排所有专业招生,考生虽然以学科特长进校,但进校后还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强基计划则全然不同,不仅招生专业限定在基础学科,而且更强调的是“选拔和培养”,学科特长只是选拔的切入口,重点在入校后的培养。正因为此,通过该计划进校后,只能在自己原来的学科特长上继续学习,而不能作为进名校、自由选专业的跳板。
在今年的强基计划招生中,各高校拿出的都是自己的基础学科王牌专业。中科大就明确强调,参与强基计划的学科专业都是学校入围世界一流学科专业或教育部学科评估A+的学科,以及位居ESI千分之一的优势学科。而重中之重,则是培养计划。
各校简章中都重点介绍了对强基计划所招收学生的“独特”培养方式:单独编班,强化交叉与通识教育,名师开小灶,本硕博衔接培养。如山东大学设计了“3+1+X”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南京大学不仅单独设计培养方案,甚至明确承诺:每生一项目、一导师、一游学。上海交大则把强基计划纳入该校王牌培养模式“致远书院”,为每一个强基计划学生建立单独的成长档案。
清华大学的方案最为突出。为落实强基计划,由校长邱勇亲自挂帅,学校新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探微书院、未央书院、行健书院等五大书院,其中日新书院负责基础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致理书院负责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探微、未央和行健三个书院则负责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分别对接化学生物学、数理基础科学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三个专业方向。这些书院基本覆盖了清华多数王牌院系专业。
清华此举显然是以强基计划为契机,推动全校本科生培养模式的调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招生政策改革或者单项培养模式的概念,是一次全校人才培养“强基化”的大改革。
上海交大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夯实数理的基础上,强调理工交叉,积极服务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收的部分学生将可以同时获得“理”“工”两个学位,在打造数理化等扎实基础后,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军国家亟需的关键领域,如芯片,智能制造等,加强相关领域高质量人才的“精准输送”。
北航在其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这一要求基本上代表了所有学校最本质的要求,即在学科上真有天赋,还要有执着于这些学科的兴趣与志向。
虽然都是对有学科特长人才的选拔,但和自主招生着眼于招生不同,强基计划更强调国家高精尖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学科特长只是选拔的开始,不是结束。正因为此,各高校简章中都明确,强基计划入校学生原则上不得调换专业,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因为物理特长进校的,不能再转到金融、经济、管理等专业。因此,报考强基计划,需要真的有天赋并且真的喜爱基础学科,而不能将其简单当成一个名校的跳板。
同样,因为是培养顶尖的基础学科人才,因此强基计划招生学校目前仅有36所,即A类“双一流”高校,而招生总量大约只有原来自主招生的1/4。与自主招生相比,无论是招生学校,还是招生人数都大幅度下降。换句话说,门槛大幅提高了,不是普通人适合的。
虽然各高校在招生资格上,对于高考分数都提到了不低于第一批(一本)线的要求,但我想提醒的是,这只是一个“地板线”,目的是防止意外发生,并不是实际的入围线。各高校会根据在各地投放的自主招生计划划定入围资格线,一般是以招生人数的3-5倍划定入围分数线(5倍划线的学校非常少,多数是3倍)。考虑到各学校总共也没有多少招生计划,可以预料,最后的实际入围分数线基本都会远远高于各地的一批线。
而另外一条不依托高考分数的“破格线”,也划在各种全国学科竞赛二等奖这个门槛上。注意,这也只是入围校测的门槛,即又一个“地板线”,而能达到这个地板线的人总量实际很少。
即便是有幸入围校测,其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和以前自主招生更重视综合素质不同,强基计划更重视具体学科的水平与潜力,而不是泛化的综合素质,因此校测基本上都会有笔试。在笔试上,一些高校也明确表示,试题不会限于中学教学大纲。换句话说,与高考相比,会上很大的难度,这也吻合强基计划的要求:的确有突出的学科特长。
从入围资格到最后的校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强基计划并不适合大多数人,更适合学科上的“尖子生”,需要真的有两把刷子,有天赋。以往那些靠竞赛培训或其他包装的常规考生,基本是无望的,还不如专心高考。
想特别提醒一点,即便你可能侥幸入围,强基计划的培养要求是很高的,你是否适合?比如在清华本科想同时拿到理、工两个学位,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同时,大多数学校都有动态调整政策,会不断选拔、淘汰,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强基计划更强调公平公正,不要心存侥幸
自主招生曾经出现过一些瑕疵与争议,因此公众更为关注强基计划的公平公正问题。
从总体的制度设计上,强基计划前所未有地强化了公平公正的透明化与规范化。和高校过去动辄可以给出录取分数线下最高60分的优惠相比,强基计划固定为高考分数不低于85%,学校评价不高于15%的模式。高校的自主评价中,无论是笔试或面试,最后都需要折合一个定量评价,与高考分数按比例相加,给出一个分数化的总体排队,从高到低公开录取。这个环节,彻底压缩了高校的自主裁量权,并公开化。
在各高校的校测规范中,则从测试形式到过程,都强调了公平公正与透明。
首先是测试内容。强基计划更强调学科水平与能力的评测,大多数高校都是笔试加面试,而不仅仅是面试。一般笔试占比都超过50%,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笔试分量更重。对于大家疑虑较多的面试,各高校都强调“双随机”,“双盲”,并全程录音录像。“双随机”就是面试教师与考生随机抽取,考题随机抽取,以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
上海交大还进一步,采取 “三对一”两轮面试模式,每三位专家一组,每次面试一名考生,时长约20分钟,每名考生要经过两组专家的面试。各位专家根据同一评分规则,对考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独立打分,不给学生进行刻意排序。
一些学校简章中都一再强调,面试中会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进行一些提问。我理解,这实际上是在全面考察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同时,再一次进行真伪审核。这种面试是最容易让一些人为包装起来的考生露馅的。各学校的简章中都明确提出,一旦发现作假,将取消资格,并报相关部门取消本年度高考录取资格。专业的面试,往往会成为作假者最后的“照妖镜”,尤其是对包装出来的简历,就是致命一击。
最后,我想提醒,各校也一再强调了,没有委托任何机构搞培训。实际上,学科专业的特长与天赋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培训出来的,不是吗?
作者 | 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来源 | 陈志文观察(ID:chenzw_edu)
责编 | 张丹丹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