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学校需做出哪些“常态准备”?丨一周精读
学生们返校了,校园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
但对于老师和学校管理者来说,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系列的陌生和不确定——校园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原来从未遇到的挑战也随之成为“新常态”。
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各种伴生问题会不断显现,如校园持续防疫管理、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管理问题、师生焦虑心理等问题,都需要教育人做出“常态准备”和“常态应对”。
避免形式主义,实现校园精准、全方位常态防控
来源丨新华网《关于印发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为科学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做好开学复课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复学复课,针对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学习生活环境状况、学生不同年龄段特征等情况,5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在组织保障和制度、场所与人员管控、重点区域防控、环境卫生、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和境外师生返校等方面做出了十分具体的指导。
比如在组织保障和制度方面,要求学校需要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措施,制订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包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环境卫生检查制度和免疫预防接种查验制度等。做好应急演练,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沟通衔接。
而在重点区域防控方面,则对校园门口、临时等候区、教室、食堂、饮用水设备与洗手设施、学生及教职工宿舍、厕所等高风险区域做出了相关防控要求。方案对于学校的常态化防控工作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另外,针对校园内是否需要全时段戴口罩的热议,方案特别做出了指导: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教师授课时不需佩戴口罩,不建议托幼机构婴幼儿佩戴口罩。
上好特殊时期的体育课,要举全员之力
来源丨西京杂记《体育教育专家告诉你,复课后的体育课该怎么上》
作者丨史兵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陆续复课,多起体育课安全事件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作者指出,复课后体育课频现安全事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疫情期间孩子没有进行系统体育锻炼,体质状况下降,短时间内难以承受大强度、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
其次,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运动基本常识,不熟悉体育教育原则,没有认真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不具备处理运动伤害的能力;
第三,学校仅仅考虑防疫的普遍要求,没有区别对待体育教学,盲目要求不能摘口罩,有些学校对体育教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要求短期内提高初三年级学生的成绩,以应对中考体育;
第四,全社会缺乏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没有给予教育部门和教师以正确的指导,专业引导不够等等。
对于复课后的体育教育工作,如果能做到以下这几点,孩子们的安全就能多一份保障。
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制作复课后学校体育活动指导意见,帮助学校、教师、家长科学开展体育活动;复课后检查督促学校按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协调医疗卫生系统,精细划分片区,建立校医联动体制机制;为各类学校在体育运动场地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第二,各级各类人员应高度重视复课后的体育教育工作。
学校各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主动参与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切实做到全员抓体育;利用体育场馆、楼顶、道路、教室等一切空间,错峰安排学生体育活动;充分征求体育教师意见,按照体育运动科学规范安排体育课和其它体育活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要求戴口罩;做好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第三,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疫情期间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身体素质测试及时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体育组可以组织教师复习有关运动常识和运动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方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事故;
疫情期间上体育课,需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学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步提升,第一周以恢复为主,运动强度小,运动量适度,不宜采用竞赛的方式授课,可以做一些轻松活泼的体育游戏,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第二周根据学生恢复情况确定运动量和强度,运动强度逐步提高,运动量步步提升,第三周后逐步恢复正常。
同时,把握个体差异、区别对待的原则,疫情期间,每位学生的运动情况差异非常大,上课时可根据调查结果分组教学,区别对待体质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
另外,做好器材消毒等基础工作,检查学生着装、场地安全状况,帮助学生掌握运动常识,学习科学锻炼方法。
及时化解学生“心理疫情”的3个建议
来源丨人民教育《特殊开学季,返校后学生的心理危机如何干预?》
作者丨曹纺平
延迟开学,作业检查、电子产品管控等问题更加突出,再加上长时间的居家,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躁或抑郁情绪,心理危机各种高风险因素也会在复课后叠加。
如何及时发现、化解学生群体潜在的“心理疫情”风险?浙江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的做法也许能提供一些思路。
1.细致排查,发现心理异常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学校编制了《学生谈心谈话记录表》。谈话内容主要包括近一个月学生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学生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身体、心理方面的特殊情况。班主任参照表格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并作出综合评定。
学校还要求班主任结合平时跟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填写《心理健康动态观察表》,进一步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
学校还特意制定《关于筛查学生特异体质和心理异常告家长书》,请家长从家庭的角度观察是否有心理异常的孩子,并及时上报学校。
2.个性化指导,化解心理危机
经过排查,学校立即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设计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首先辅导团队介入,约谈学生。其次,科任教师密切配合班主任关注学生情况,做好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第三,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孩子的心理动态。第四,成立学生心理互助社,加强同学们间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情绪的释放。最后,对于超出学校心理辅导能力范围的案例,转介相关医疗机构。
同时,学校根据本学期开学的特殊情境,开发《我的情绪我做主》系列课程,旨在调整学生对情绪的认知和元认知,引导学生“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唱/喊出来”,从而发展情绪调节策略,减少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3.减轻负担,保障心理健康
学生负担轻了,心理压力才会得到缓解。因此,学校开展了学生作业负担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完成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政等各科作业的时间及完成作业的时间总量、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基本状态。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作业负担调查是一种反馈、自省,也是一种提醒、鞭策,促使大家从客观静态的数字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改变理念,改进方法,助力学生阳光快乐地成长。
教师心理自助:安心、养心、健心
来源丨福建省心理学会《抗疫复学后教师助学心理指南(中小学版)》
作者丨福建省心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复课后老师们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但在疫情没有彻底消除以前,防疫将会是学校开学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园防疫会有很多举措,其中的挑战和压力并不亚于疫情期间的危机应对和线上教学,身在其中的老师们难免会出现焦虑、高压等心理症候。
福建省心理学会联合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编写了《抗疫复学后教师助学心理指南(中小学版)》,并开放免费下载。
针对老师们复学后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强迫行为、愤怒、人际交往困境等典型问题,指南都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归纳起来,指南提供的以下通用方法推荐所有人参考:
1. 觉察自身,接纳负面情绪
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并不都是不理性或具有破坏性的。相反,它是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提醒人们要正视并认真对待这件让自己愤怒或焦虑的事,不应该刻意去压抑或否认。强行压制反而会激发羞耻、自我怀疑等更深层的负面认知。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疫情及其影响,告诉自己出现不适应的反应是正常的,接纳不同情绪,通过调整开学后的心理预期、做些有意义的事等修整好心情,从而维持平稳的心态。
2.合理认知,理性担责
正确看待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和“道德高位” 认识,正确认知自己工作的责任和能力的局限,做自己能做的事而不是希望做的一切事,不“大包大揽”过度承担责任,以免给自己太大压力和负担。
3.理性沟通,合理表达
有效沟通的三部曲:摆出事实——说出感受——提出希望。
比如,老师在面对学生迟到时,错误的表达是:“你怎么又迟到了,你看看,你就是整天迟到,没有一点长进!”而正确的表达是:“这已经是你这周第三次迟到了,我感到很失望,我希望我们一起想个解决办法。”
4.调整身体呼吸与放松
深呼吸对于缓解愤怒情绪非常有效。将舌头放在上牙齿后部的口腔顶端,然后心中默数五下,用鼻子慢慢呼吸;然后心中默数七下,屏住呼吸;然后默数八下,慢慢通过撅起的嘴唇将气呼出。重复以上过程四遍。
5.建立和强化社会支持
善于挖掘身边的人际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建立和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与交流;面对复学的新挑战,多与同事相互支持、分享感受;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复学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寻求支持和帮助。
线上线下融合
是复学后的理想教学组织形式
来源丨第一缕阳光《乘势而上,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作者丨袁振国
复课后,学校普遍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用半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几乎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采用常规教学是难以应对的。
这就要求打通线上线下的教学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来完成,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或需进一步挖掘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下教学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袁振国认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从内容到形式,从机构到机制,从领导部门到每位教师,只有各司其职,积极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各自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
1.观念融合
线上、线下已经是两个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系统,需要将两者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考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构成一种新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方式,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各自发挥好自身作用,共同努力,发挥好教书育人的合力作用。
2.管理融合
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按学校管理的传统体制和机制,融合全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师、设备等统筹考虑,实现所有教育资源向所有学生开放,极大地释放教育资源使用价值,极大地提高教育效能。
其次是校长,要改变学校按年级、按学科、按岗位分门别类、“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管理模式,将所有学科、所有课程、所有教案、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风格打通,提供整体展示、广泛交流的新空间。
再其次是教师,无论是课堂内外,都应有机地将线上线下的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在线上线下组织起来,构建网络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新方式。
3.家校融通
这次疫情的到来,将学校和家庭在物理空间上的分割打破了,家即是校,校即是家。但是,在内容、方法、手段上依然是线下教育主导线上教育,线上教育具有的巨大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优势、家长的教育优势还远未开发。因此,实现这二者的融合,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大有可为。
课改正当时
推动课堂教学深度改进的6个切入点
来源丨变压器王红顺《疫情复课后课改正当时——特殊学期推进课改六个切入点》
作者丨王红顺
疫情期间持续2个多月的居家学习,让孩子们学科阅读、自主学习以及适应网络学习的能力均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正是复学复课后推进课改的新契机。
切入点一: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学习。
切入点二:重视、丰富、完善真正的"自习课"。
自习课是课堂的一种主要形态,与其他学科课时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自习课也是落实学习中“习”的重要载体。要重新定位自习课的任务——整理课堂笔记;对原先学过的、刚刚学过的内容进行反刍、梳理、归类;修补薄弱环节;做作业;查阅资料,追本求源,以达到融会贯通;预习即将学习的下一单元。当然也可读书、写日记等,进一步完善、增设自习课的类型与功能。
切入点三:可在学科阅读上着力、下功夫。
切入点四:尝试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区,开展个性化的自本课堂实验。
学科课堂上可分为若干个独立学习区,比如独立钻研自主学习区、高质量讨论的合作学习区、观看名师视频的网络学习区、教师讲解辅导学习区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基础、学习风格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区,变一刀切的学习模式为个性化的自主选择。
切入点五:重视单元内容整合,推进单元主题教学改革。
复课后不能按部就班教学,急需对学习内容进行编排、重组和整合。这为教师开展教材整合创造了一个契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单靠碎片化的课时目标很难完成,它需要单元统筹谋划,需要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因此以落实核心素养为本,推进单元主题教学改革正当时。
切入点六:弥补过去课改忽视的作业设计、作业创意短板。
为教师量身打造后疫情时期的培训计划
这个学期的教师培训情境很特殊。虽然老师们已经回到校园,但受限于依然严峻的防疫形势和校园封闭化管理,以往常规的外出学习和专家入校园指导等培训模式很难在本学期开启。
但如果学校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洞悉一线教师实际需求,广纳资源,为老师们量身打造接地气的专业成长课程,将会促使校本培训产生新的成长契机。
比如停课不停学期间,暴露出来教师群体在网络信息素养上存在很大短板,那回归校园后,即可及时组织相关的专题化学习,帮助教师充分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大势所趋,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意识、能力和工具应用水平。
又比如,在疫情下的校本培训中,教师不能外出学习大咖的思想,但是很多学校的资深教师其实可以像大咖一样静心思考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为成为“本土专家”分享经验。在论文撰写培训中,常州星河实验小学就改变了以往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将往届教海探航获奖的老师组建成本校专家团队从不同角度分享写作经验,接地气的分享交流深受得到老师们的点赞。
“停课不停学”期间,随着在线课堂一起席卷教育界的,还有教师的在线研修。如果学校在复学后能进一步充分利用“线上”模式,科学设置学校流线,也将可以弥补本学期无法外出学习的遗憾,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带来新的助力。
每个困境的背后,都隐藏着破局的机会,新冠疫情背后,学校教育的新生态正在加速到来。聚焦到学校师训,也需要我们主动迎接,而不是被动应战。
复课防疫任务双重
学校职能组织架构呼唤“新样态”
来源丨新校长《复课防疫任务双重,学校职能组织架构不妨试试“新样态”》
作者丨李伟平 张勇卫
防控常态化下,学校面临防疫和教育教学双重任务。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类型、功能、层次等方面的变革,有效地将防控的动力由外内化到组织内部和个体内部,实现人人成为常态化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人,确保把防疫和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方式。
对此,本文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
1.增设组织类型,积聚力量
非常时期,可以成立复课复学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安全保卫组、健康防护组、新常规指导组、防控宣传教育组、师生健康信息日报组、防疫物资后勤保障组等组织,确保复课复学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有的行政组织人员身份不变,根据特长参加到新成立的组织中去,行使新的组织职能。
2.明确组织职能,各司其职
每个组织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必须明确表述,尽可能具体细致,且具有可操作性。如防疫教学指导组负责学校复课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其具体职责如下:
负责学校复学阶段作息时间和课表的调整;
负责学校错峰上下学班级行进顺序、路线、组织人员等安排;
负责全校教学计划和教学人员的临时性调整;
负责教师一日新常规的制定与管理,协助做好学生一日新常规的制定;
负责复学“期初衔接活动”的方案设计、过程管理与评价;
负责制定复学阶段学科教学要求,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健康平稳开学;
负责做好学生室外活动(含大课间)的规范管理,保障学生健康安排;
负责有序做好复学阶段的校本教研的相关事宜,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同时,层级组织中的职责要具体落实到每个层级责任人,岗位组织和项目组织中的职责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3.创新组织运行,结构多元
在特殊时期,组织的运行方式需要根据情况实现更多样化的调整,如实行跨组织分工合作。
同时,学校防疫中的一些刚性工作往往由层级组织落实, 这就需要层级组织的规范性操作。
例如师生健康信息日报组可以建立“校长室——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健康信息日报管理层级组织和“校长室——教研组——教师”教师健康信息日报管理层级组织。
那规范性操作流程就是:班主任每日统计本班学生的健康信息情况,分门别类汇总后向年级组长汇报;年级组长汇总年级学生健康情况向校长汇报;校长汇总全校学生健康情况向教育局汇报。层层落实,有的自上而下,主要是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有的自下而上,主要是相关信息的汇总上报。
后疫情时代,教育领域的新常态正在加速到来。除了以上具化的维度外,我们还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关注世界,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洞悉疫情带来的国际关系、国家治理、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变化,从而以研究的视角去重新审思教育,去走近孩子,去反观学校管理、规划、效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的达成度,并由此去促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责编丨邹雪平
2594889720@qq.com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