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后,家长只需做好这4件事,孩子定会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能见度 Author 沈祖芸
这里给大家详解4条行动清单。如果家长去实践这些行动,孩子一定会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无论有多忙,哪怕你的孩子已经复学一两周了,都没关系,可以利用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和孩子一起做一次复盘;那么你又会说,复盘啊,好难,太复杂了。那这里我先提供给你两个帮你打开脑洞的复盘小工具。
第一个折纸工具(见下图):你可以设计成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方式,围绕着居家生活父母和孩子在九宫格里先设计一些问题标签,比如掌握一项新技能;养成一个好习惯;一次沮丧或失败的经历;我没想到,原来可以这样;最想告诉同伴(同事)的一件事;我还没有解决的困难……然后全家相互提问与回答。手巧的家长还可以设计成魔方或骰子,转到哪一面就一起交流这一面的问题,讲讲这段时间里的故事。
第二个登山工具(见下图):可以这样“玩”——把“结束居家,进入复学”作为共同努力的山顶,先来一起描述此刻登顶的成功状态,比如熬出头了;全家都很健康等。然后逆向倒推,从成功登顶之际回忆当初我们起步的时候什么样?比如,一开始有点慌张;爸爸去武汉了,我们很紧张;出现什么问题等。然后,继续回忆一两个月过去后家庭什么样?比如,我们一起克服了什么困难;隔离在家学会了什么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描述心情、状态,也可以看看照片讲讲故事。
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两个例子,你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方法,但无论你用什么复盘工具,关键是抓住两点:
所有的提问和回答是平等的,和孩子一起进行的;
交流过程中,不要轻易加入是非对错判断,纯粹只是讲述和倾听。
为什么再忙也绝不能省去复盘这一步呢?这就涉及到教育者思维方式了,别小看一次复盘,它遵循了3条底层的教育规律。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育为了让每一个人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直至成为自己;而不是按照别人设计的模子或标准去生活。
那么请问怎么才能“发现、唤醒、成为”呢?你就需要运用教育的三条底层规律?
第一条底层规律:“暴露过程”。
我做了一个模型(见下图)。你看,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方式都是这样的,每天通过阅读、交流、接受任务,输入很多很多信息;同时每天也通过社交、沟通、写作、递交任务完成书,输出很多很多。在频繁的输入和输出中,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成功?就是中间这段你的思维方式,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是黑匣子,但每个人都千差万别。我们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独特在哪里?就是这个看不见的黑匣子因人而异。
但你发现没有同样输入信息量差不多的两个人,一个人重复劳作原地踏步,另一个每天的输出质量,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让“黑匣不黑”的强大的复盘能力,能够自觉地完成整理、加工、优化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
但是,孩子的复盘意识和反思能力并不强,因此就给教育带来了机会。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安全暴露孩子的思维过程。上面这两个工具就是这样,全家在很自然的玩游戏和聊天的时候,孩子就会暴露他的真实内心,也许他自己认为已经掌握的一项新技能和家长想的完全不一样;孩子感到沮丧的事也许是看到成功结果的家长并不知道的……通过复盘,我们就可以知道孩子做出的行为背后究竟是怎么想的。
而我们很多时候更多关注的只是输入端和输出端,家长常说,“看了那么多书,怎么还写不好作文”“刷了那么多题,怎么同样的问题还总是错”,然后就焦虑得不行,其实家长更应该关注的就是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比如2乘3,两个孩子答案都正确,回答等于6。但是一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呀?就会发现,一个说“乘法口诀背出来的呗”;另一个说“2相加了3次或者3相加了2次,两种方式都等于6”。这么一问,你从后面这个孩子的讲述中,就知道了他理解了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同时为日后学到倍数关系,甚至未来学统计啊等等,都打下了基础。
所以为什么不能省去复盘,就是要让他暴露思维黑匣子,让自己看见,让父母看见。父母看见就有了理解孩子的入口,孩子自己看见,他就能逐渐养成复盘反思的好习惯。
第二条底层规律:“构建关系”。
我们知道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果师生关系或者家庭的亲子关系破坏了,那么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复盘,可以实现构建良好关系的目的。
第一,家长掌握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孩子复盘时讲了自己遇到学习困难不敢在线互动提问,后来某某老师主动关心,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让孩子感到很温暖。那么复学之后,家长就可以在接送孩子的时候把这件事告诉老师,传递赞美、表达感恩;如果有需要老师特别关注支持的,可以把孩子复盘中的一些信息反馈给老师,这样你就在帮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我为什么特别提醒复盘工具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这样就很平等,就像玩游戏一样,彼此的信任感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像第二个登山工具,是从成功登顶的结果开始的,那么你在复盘之后,还可以有个仪式感,比如吃晚饭时,一起庆祝家庭的阶段性小成功,此时如果你对孩子提一点复学后的小期望那就是特别管用的。
第三条底层规律:促进自我教育。
教育永远都是由教育和自我教育两部分构成的,而且自我教育的比重放大,质量越高,那么孩子就能够越顺畅地走在发现、唤醒和成为自己的道路上。
像疫情这样的真实挑战就提供了最好的自我教育场景,我们通过苦口婆心地说教讲道理没起啥作用,但疫情一来,卫生习惯不太好的孩子开始勤洗手了;社会责任感不太强的孩子开始意识到每一个个体与国家命运是紧紧关联的……这些都是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的。
那么复盘其实就是我们主动创设的一种自我教育的场景,通过讲述和倾听,孩子就会去思考去判断,我这样做好不好;我说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怎么有点不确定;爸爸妈妈的一个处理同事关系的办法倒挺有启发的……所以完成复盘的过程,一定不要轻易去下是非判断,要给足孩子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而这个过程就是在促进自我教育。
知道了复盘的这三条底层教育规律后,家长就可以完成三个技术动作了:调适目标、取舍角色和切换模式。你就可以从孩子的复盘信息中调适目标,绝不可把复学后的目标确定为原先的期末目标,试图去赶超什么或者获得多高的分数,而是定位为适应期,给予心态、状态方面的目标考量;你可以给自己做一点角色取舍,哪些责任需要让渡给教师;你还需要把生活模式切换成家长工作,孩子学习模式,家长好好工作,孩子天天向上,经过这样的过程,家长就设定了合理的心理预期。
复盘完成了,你就需要把视线转向复学这件事上了。我要告诉你复学之后每所学校一定会做的两件事。
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严格管理、防控疫情,确保学生的健康安全。
第二件就是诊断线上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重新规划教学进度。
知道学校一定会做这两件事,跟家长有什么关系呢?
先看第一件事,学校防控疫情确保安全是头等大事,而且很多省市区还有巡查和考评,这就意味着学校的内部管理会加强,那么到一个个班级呢?老师的班级管理也会加强。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出台了史上最严管控制度。
当了解这件事之后,家长就要理解配合学校,但既要非常重视,也不能弄得像惊弓之鸟。所以我给你的行动策略第一条叫身教重于言传。
比如,每所学校都会发《告家长书》,有的学校还会把错时错峰进校规则、课间午餐流程等很详细地给家长,那么你就要和孩子一起认真阅读,关键信息用荧光笔划出标注,然后张贴在客厅的醒目位置。
你看,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在孩子面前完成连贯的三个动作:“阅读-标准-张贴”。这不仅在告诉孩子,疫情防控这件事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家长在传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规则的态度。如果你对学校的通知看一眼,放在一边,那么这个行为信号带给孩子的就是规则可以不重视的。再比如,卫生习惯这件事,学校里会很强调,那么任何讲道理都比不上爸爸妈妈每天勤洗手、戴口罩。
第二条行动策略是设计张弛调节阀。有的学校会出现控制过严的状况,那么家里就要尽可能的舒缓。比如,我看到一所学校规定学生摘下一次口罩警告,两次说服教育,三次家长领回,那你家那个调皮的男孩,实在觉得戴着口罩不舒服或者一运动就把口罩弄丢了弄坏了,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个时候你既要理解学校,也不要过于责备孩子,告诉他一些小技巧就可以了。还比如,有的学校会减少户外运动,那么体育锻炼的质量会受影响,那么回到家后要增加户外运动和增强体能的时间。
说完了第一件头等大事,再来看学校一定会做的第二件事,那就是最容易引发家长焦虑的了。
首先你要知道复学后,学校肯定会通过一定频次的测试来诊断线上教学和居家学习效果的,虽然在家长眼里看起来就是做了几张试卷,没什么两样,其实老师教学的专业性奥秘都体现在其中。
每一次测试的目标、难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为知识点掌握情况做扫描;有的是从课程标准达标水平做诊断;有的通过加大一点难度,来进行学生差异区间的厘定;而有的则是检测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到什么程度,迁移应用能力如何等等。因此,同样的100分内涵都是不一样的,但目的都是诊断与评估,然后筛查、归类、梳理教学漏洞,找到复学后每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帮助学生尽快修复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知道了这个道理,家长可以采用三条行动策略:
关注暴露的问题,而不是分数的结果。可以提醒孩子建立错题集,问题集等。
主动提供学习信息,多多反馈给老师,而不是急于报班补课。
不要管窥,而要延展。不用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非彻底搞懂不行,有时候延展一点,孩子学了下一阶段的内容,自然就会把这个点上的困难给消解了。
但如果这三条在辨别力上要求过高的话,我告诉你一条法宝,就是在适应期阶段,要更多地信任老师的专业力量,多提供学习信息,配合老师支持孩子的学习。
知道了学校一定会做的事,如果问我家长最应该重点关注的一条,那就是孩子的情绪波动。这个问题每一个孩子无一例外的都会发生,它与成绩的优劣没有关系,因为任何外部环境的变化都需要孩子整个机体调用应激资源来做出新的适应,他们从情绪波动到跨越不稳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在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长的过程。
那么,能够带来带来情绪波动的基本有三种不稳定因素(见下图):
节奏的变化:习惯了慢跑的人,突然加快跑步频率,就会出现身体的不适反应;休闲式的、以个体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切换为快节奏的、有统一规则引导的集体学习模式,学生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成绩的变化:各种诊断、评估、检测的增加,学生发现自己既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也在进度上落后了,认知定位会出现判断上的严重失调。
同伴的变化:这一条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利害的,但常常被成年人忽略。有的孩子发现几个月没见,心仪的同伴长相变了,变帅了?变丑了?都会影响情绪;有的孩子发现其他同学好像做了很多自己没有做的事,自己是不是漏了什么,就会有情绪;还有的孩子发现好朋友和别人关系更近了些,好像跟自己疏远了……
面对情绪波动,家长该怎么办呢?抵抗控制欲,尝试做配角,让自己去适应孩子。具体来说,有这样三条行动策略:
1)防止补偿心态,保持长跑节奏。不要一开始就用力过猛、学得过难,试图想把失去的补回来,而是始终依据调适的适应期目标,学业上更多信任老师。
2)启动“放手+见证”模式,见证孩子的种种经历与感受,全程相伴,但不要寸步不离。尤其是同伴关系处理上,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这也是他必然要去自己体验感受的。如果孩子来问你,也不要轻易下判断,或者简单粗暴地说“他不理你,你也不要理他了”这样的话,可以从自己的人际交往故事中给一些经验和教训)
3)改变“以分定群”的固化思维,建立多元标签,形成“处境同盟”。这是非常普遍而典型的存在,需要引起家长注意。我用两个学生的案例来说明(见下图):
学生A和学生B原本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且都比较稳定,如果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的话,他们俩处于同一集团。
居家学习开始后,两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开始显现,学生A平时最擅长在互动中学习,老师上完课他会找老师答疑,小组讨论合作任务是他最喜欢的方式,但是居家学习以后,互动时间少了,他只能更多地进行独立学习;而学生B平时最喜欢自主学习,在校期间,他心里还经常嘀咕自己的节奏总是被老师讲课打断,居家期间,他如鱼得水,自主规划目标、内容和进度。两位学生都认为自己都已经掌握了所学。
没想到复学之后的多次检测中,学生A成绩落后起伏不定,有明显落后的趋势,他非常着急,再看看自己所处的那个集团里,好像自己快被淘汰出局了。
这是最容易影响情绪的两类学生,他们的学习风格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前者不适合居家学习,后者很适合居家学习。
对学生A就要帮他做两件事:
1)暂时摆脱以分数划分群体的状态,按照学习风格、节奏、适应性等多个维度帮孩子建立多元标签,然后帮他寻找“处境同盟”。将具有同样的学习风格的、出现学习波动的、适应性较弱的等不同处境标签进行归类,尽快让孩子从“不正常个体”回归到“正常群体”行列,配合老师用同处境学生的解决方案来予以支持。
2)延长既定的适应期时段,如果原来目标定的是两周适应期,那么这个孩子就需要三周或一个月来适应。越是有充分时间适应,孩子的后续能量才会被激发。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是高三初三,这个时候要更紧密地与老师配合,信任孩子,家长多给予激励和正面反馈,老师则增加一些个别化互动的机会。
对学生B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分数稳定并不代表理解和应用的程度,也许还会有盲区,他需要和其他成绩稳定的学生组成“学习援助小组”,专门帮助其他同学答疑,因为给别人讲一遍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最后一条清单就要回到家庭自身上了。这次居家学习期间出现了两类特殊而典型的家庭。
一类是强掌控型家庭。
由于孩子的学习基础偏弱或者自律习惯尚未养成,家长就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到孩子身上,几乎把孩子每分钟的时间都规划好,老师上网课,家长就陪读在身边。我们常常听到上课时,家长在孩子身边的叮嘱“不要开小差”“快听好老师讲的要求”;孩子也无力反抗,常常还会“使唤”家长“老师要大家拿出一本书,妈,你快去帮我拿来”。
孩子就在父母每天严格的管控下,完成了在线学习任务。应该说,家长付出了不小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复学后,该如何巩固居家学习“人盯人”盯出来的学习成果呢?唯一的巩固途径就是慢慢放权,由被动起步,以复学为新阶段起点,把学习的责任和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中。
1)学会让渡。分清楚复学后自己的角色,把一部分责任和角色让渡于老师,并将孩子的学习信息提供给老师。
2)设计放权的梯度。不能一下子放权,而是要分离出重要规则与灵活性规则。一般来说,作息时间、手机管理、目标确定等都属于重要规则,协商确定后就严格执行;而能放权的则是灵活性规则,如学习什么内容,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今天多学一点什么明天少学一点什么等,这些可以给孩子自主决策;慢慢过了适应期,再减少“盯”的比重,一点点地,孩子就理解学习真的是自己的事,妈妈爸爸只是在帮助我更好地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3)培养发现价值的习惯。不要仅仅就事论事地完成任务,而要有向孩子解释任务意义的习惯。比如孩子在做数学题,你可以多说一句,“当时妈妈这个内容也没有学好,但是工作后觉得这方面的数学知识特别有用……”或者“为什么要做那件事呢,那是因为你可以分数一般,但未来世界有了这个能力就能帮你……”这些句式都是连接意义、发现价值的话术。
另一类是完全失控家庭。
父母角色缺失,亲子关系陷入僵局,彼此逼到墙角进入无力状态。按照以往,陷入僵局之后第二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马上就能缓和一天,如果是住校的孩子,还能缓和一周。但是疫情期间,,每个人无处可逃,只能每天相处一室,不太健康的教养方式暴露无疑,尤其是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太和谐、隔代养育等类型,出现了家长完全失控,孩子不仅听不进家长的话,相反还会变本加厉地恶化关系,比如不让玩手机,非要玩给你看,且一玩就是一整天等。
但这样的家庭类型倒是在疫情期间倒逼出了家长的求助能力。很多中学里的咨询师居家学习期间忙得不亦乐乎,成了专业调解员,当然介入一方专业力量就是家庭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这类家庭千万不能复学之后,就又恢复到碍于面子捂着掖着,而是继续启用求助键,因为求助是打破家庭僵局的转机,而第三方专业力量的介入,才能帮助家庭找到问题背后的症结。
1. 不要仓促上阵,而要做好合理心理预期管理,因此,做一次家庭复盘必不可少。
2. 学校一定会做两件事:安全防疫和评估检测。
3. 家长需重点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而不是紧盯分数结果。
4. 将复学作为健康教养方式形成、家庭关系构建的转机。
5. 无论是复学还是其他教育问题,都需要记着“安全暴露”“关系构建”“促进自我教育”这三条底层教育规律的运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直至成为最好的自己。
来源 | 教育能见度(ID:iedu5252)
作者 | 沈祖芸
责编 | 芋圆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