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动力缺乏为何日益普遍,如何解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Author 郑朝晖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这是为什么呢?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呢?在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看来,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实际上折射的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不少家长向我抱怨,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督促孩子学习就是一出《猫和老鼠》的活报剧。这让我对于学习动力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很多家长都会用“将来的生活”作为诱饵或者恐吓,试图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在早些年还是很管用的。我年轻时到农村支教,村里唯一一条用红砖垫成的路,是通向村里的学校的,学校大门上就四个字——“书包翻身”,至今还记得那些孩子在课堂上如饥似渴的眼神—— “读书改变命运”,是那时候很多孩子学习的巨大动力。
但是,当我们今天还希望用这个去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时,结果并不如人意,大家就觉得今天的孩子,缺乏求知的渴望了。个中原因,与现在社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大家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孩子们对于生活的压力几乎没有感觉,再加上现代社会逐渐显示出日本学者所谓的“低欲望社会”特点,年轻人对于真实世界的欲求越来越有限。一方面是欲望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一方面是物质欲望越来越有限,想通过物欲来激发学习动力,恐怕是一件难事。
其次,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本的家族、家庭意识逐渐淡化。我们自然不能认为宗法社会有多好,但是在培养孩子对于他人(当然这样的他人意识,在宗法社会中也只局限于家庭与家族)的责任感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而现在城市中的孩子与家族的关系已经淡到不能再淡了,遑论家族、家庭责任了。
而在家庭中,代际交流的困难日益显现。一方面, 父母对于孩子似乎除了学习之外,很少再有别的要求。另一方面,孩子与家长间的疏离感越来越强,“像个陌生人了”,这是很多家长对现在孩子的普遍感觉。
再次,现在孩子心智普遍的“低龄化”。网上有一位“网红”主播,在介绍带货经验时候,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年轻人“低龄化”,思维简单而直接。好的方面是不世故,活得轻松,不好的是持续关注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
我见过一个学习很不错的孩子,因为一道题解不出,狂摔文具,甩门而出。究其原因,是家长、老师在心智上对于他们的过度保护。孩子与其说是被“呵护” 不如说是被“圈禁”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对于人性以及生活的丰富与复杂缺乏足够了解。这导致一个结果——对生活厌烦。在他们的世界里,“读书”(学习的窄化表达)是唯一的“正事”,也正因如此,他们最讨厌的就是“读书”了。
现在,不少孩子将学习看做是一种无法逃避的过程,“发奋学习”这样的观念,已经失去心理基础。这又与学生所在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不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家长,对于教育的关心程度和介入程度越大,但孩子的学习动力却越弱。

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教育如果不能谋求自身的彻底变化与发展,很可能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但这个问题,恰恰又不是教育行业内部可以解决的,它牵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也正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所在,教育直接面对的是被马克思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更重要的是,教育关乎人的心智、心灵和素养,这些都是个体发展的社会性指标。
因此,教育本质上是与生活实际紧紧联系的,教育就是与社会不断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从社会文化建设入手,单强调教育改革,实在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也希望家长可以更注重孩子的格局和眼界的培养,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包括家庭事务在内的社会事务的处理中去,让孩子有更大的格局、更了解社会,更了解自己,更具有应对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让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与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紧密相连,唯有如此,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折射的却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将“功利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让社会更尊重个体发展的自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 | 郑朝晖,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来源 |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ID:zhzhh1966),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 2020年06月A刊,更多内容,详见杂志。责编 | 陶小玮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安全”的课堂,才是释放教师专业潜能的关键

组织、评价、场域、课程,面向未来的全能班主任必修课丨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

• 接管新班,班主任需要做好这几项工作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