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8道高考作文题独家点评:聚焦影响当代青年的那些关键力量 | 头条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2024-03-19


上午9点,1078万名考生走进考场。

今年的8道作文题,其实只有一个核心主题:站在新百年的节点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因此,这不止是一场努力后终有回报的考试,也将是一次当代青年走向社会的人生答卷。


这一刻,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靠近梦想,祝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未来可期,高考加油!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邀点评:


● 周鹏(深圳外国语学校)

全国甲卷考的是“可为与有为”。“可为”是条件,“有为”是结果。这样的命题紧扣时代红色价值取向,要考生有清醒的青年立场及家国情怀,也要考生有足够的理性与思辨,算是将教育立德树人与语文学科强调说理思辨两个方面结合甚好的题目。


●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主旋律,学生又有东西可写,而且颇有思维内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要写好这道题,关键是把“可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说清楚,核心是把“我们”如何“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写清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空洞”。


● 王木春(福建省东山一中)

这道题,紧扣时代主旋律,弘扬正气,鼓舞人心,但写作思路狭窄,立意单向,又非常容易套题,估计大部分作文千人一面。从选拔角度看,这种题目的缺点显而易见。


●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建党百年、民族文化复兴息息相关,这是每一位高三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想到的。这个题目没有跳出预期,但在命题角度上则比较出新,要能思考到为什么可为,如何有为,有为什么等等诸多问题,是当代青年应该做好的人生答卷,而不仅仅是一篇高考作文。

● 卜庆振(山东省东平街道中学)
近年来,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社会热点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猜对热点就能写出好作文吗?研究一下全国甲卷,我们会得出自己的答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2021年最大的热点,估计很多师生都能猜到这样的热点。但只猜中热点的情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可为与有为”才是论述的重点。“可为与有为”考察的是青年学生对时代发展的认知,是考察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关系的认知。这种立足国家、国际的大情境,又与个人紧密联系的命题方式,也表现在阅读分析中。所以,猜热点和套作并不对应高考命题中的大情境,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国际发展、时代发展时刻联系在一起,才是有效应对高考作文最有效的方式。

● 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这个作文题目应该是可以料想到的。这是一个最好能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话题,因此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以故事的形式呼应时代主题和关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将历史进程与时代呼唤、民族国家的未来展望相联系,将个人为理想的追求和努力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融汇,启发人们在可为处积极付出,必能有所作为。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对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关注,在思想表达能力考察的同时,培育的是考生的家国情怀,启发的是考生在宏大历史叙事背景下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如果考生能够联系近期的网络热词“躺平”展开讨论,会是不错的创意,更能体现出考生的社会关切意识和责任意识。

● 何捷(福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写作应放置于一个相对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应促进青少年看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写作中发挥出青春生命的本色。这也是我们通过语文学习,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目标与神圣使命所在。

 

第二,从角度选择上来看,学生通过写作,能更多元地认识自己,认识青春生命的姿彩。用写作的方式,抒写自己对生命独特的、个性的理解。在写作中,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观照自己,解剖自己,重新塑造自己。

 

第三,本次命题的核心词“可为”与“有为”,意在提醒青年学生对当代社会流行的,存在的某些问题的批判。例如崇尚慵懒,主张“躺平”。青年学生应通过写作,对这些晦暗的人生观予以批判,对阳光向上的人生予以正视,借助写作重塑对青春生命的认识,重塑对奋发向上精神的追求,温习整个民族的奋斗特色。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此文书写,文字上必定是充满激情的,是健康向上的,是催人奋进的,这是一次青年学生借助写作而吹响的进步的生命笛音。





全国乙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邀点评: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具体怎么写,就看学生是着眼于“修身”“矫思”“立义”的内涵及其关系来做文章,还是着眼于“弓”“矢”“的”“发”“中”的内涵及之间的关系来做文章。前者容易写,但可能一般化,后者不容易写,但能写出东西。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等经典寓言故事,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包含了这个道理。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通过行动达成目标,这中间不是单纯地只要做起来就可以的,而是必须要有深入地思考才行。“义”是人生之路的明灯,是人生之船的压舱石,要“义以为质”,这个命题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且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




全国新高考Ⅰ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邀点评: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讲的是一个辩证法的道理:人的身体是会变化的,所以一方面要慎用其强,另一方面也要勤自锻炼,以至于强。要写好这篇文章,当然不是把毛主席的意思重复说一遍,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好的“话题”,即把关于“身体”的话题引导到另一个主题上去,例如:家庭状况,例如,个人的智力状况,例如学习成绩等。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是《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句。但这个文题避开这段著名的论述,却从另外一段大家不太熟悉的论述出发,引发考生思考,思考的关键核心是“强弱与自我”之关系,比体育本身更具有广泛的探讨价值,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




全国新高考Ⅱ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邀点评:


 柳袁照(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

写这个题目,还是要联系到考纲。以往考纲对高考作文的要求分一般等级和提高等级。所谓提高等级就是高分或者满分作文的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创新。


因此本题目写作要先读懂这幅漫画,毛笔字写“人”有不同写法,这也就是不同的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读懂漫画后,考生还要揭示出漫画里的一些内涵。可以说,漫画场景是铺垫,而作文出彩之处,主要还是看感悟能力。


从这个画面上你感悟到多少,你的见解是不是说出别人没有说出来的话,或者别人比较少的视角,这也是作文提高等级深刻、创新的要求。


举个例子,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也是看图说话,他全部都写岳阳楼,后部分议论感悟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样的名句。


如果考生写出像这样“先忧己己”这样的精彩话语,整篇就会画龙点睛。


写作立意一定要围绕着高考的题目和时代精神,需要这个时代青年所拥有的品性、拥有的胸襟、拥有的学识。可以说,这篇文章应该比较容易写,但是写好也是不容易的,关键是你从这幅图当中,你能够体悟到多少,感悟到多少。


 王木春(福建省东山一中)
这道作文题,借用一组漫画(关于“人”字的写法),把如何走好人生路的思考灌注其中,题目有内涵,贴近青年学生,设题巧妙,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作文可以“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过,题目中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题意指向有些模糊,可能会给学生的审题造成困扰。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这道题目是一个阅图题,先要读懂图。表面看似乎不难,但其实是很难的题目。原因就在于,这道题涉及到人的自我修养。这样的主题对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来说,还是挺有难度的。立意的关键是抓住“起笔”“中锋”“停滞迂回”以喻人生的三种状况,然后落脚到“藏而不露”“不偏不倚”和“缓缓出头”,最难的地方是在对这三个词的人生含义的阐释。估计大部分学生都要在这里失分。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漫画与文字提示相配合,提示学生思考:人生之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刻该如何走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事情到了顶端之后,都会殊途同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何捷(福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首先,几幅漫画作品各有含义。


第一幅“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指当代青年应有的虚心、自信、迎难而上的时代特征;第二幅“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指当代青年成长路上需具备的把持方向、弘扬正气,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第三幅“停滞迂回,缓缓出头”,隐喻的是当代青年厚积薄发,反复历练,特别是处于低谷时,能够三思而后行,能重振精气神的时代精神。“人”字则提示青年应该做到为人朴实、简约,正气长存。青年学生立于天地之间,应以简约的、正直的、勃发向上的青春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基于以上对漫话的隐喻解读,这次写作内容当与青年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求学经历上的真实事件,为人处事上的真实遭遇,经逢逆境时,突围的真实体验等,都可以成为本次写作的优质素材。

 

在立意上,本次写作应该主张弘扬自信、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同时,又携带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沉稳、含蓄的基因特质。命题提示青年学生将自己的认识、评价、鉴别与取舍转化为文字反映出来,就是对正能量的弘扬与坚守。

 

在言语上,建议“直接陈述”和“隐喻表达”两种方式相融合,这也是本次命题的特色决定的。命题借助漫画,与隐含的思想相结合。在写作的时候,直抒胸臆和隐喻都应注重关联、融合。所谓的关联,可以联系自我成长的真实事例,也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的成功案例。一来,增加文章的文化层次,二来,增加事实依据,让文章更厚重,更有说服力,更有文化意味。





北京卷


试题内容一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特邀点评:


 史建筑(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北京的议论文写作,仍然聚焦“关系”,即每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题目“论生逢其时”中的“逢”,再次突出了这一“关系”。至于在同一个时代,每个人与时代有怎样的关系,呈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是留给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联系现实,躬逢当今这个如火如荼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汇入时代洪流,如何借力于时代来发展提升自我,这是当下共同的人生课题。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我会抓住现在的热点词“躺平”来做文章。立意很“正能量”:我们这一代,正生逢其时,正大有可为。这一层意思容易写,但这篇文章要写得有水平,关键是对“躺平”思想的批判要到位:要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方面说清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更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清楚,这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时代”。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时”与“我”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英雄乃至凡人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最著名的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对待“时”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定位与认知。

 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论生逢其时”这个话题,立意和主旨是很明确的,考察的不仅仅是议论的逻辑性、条理性,还有考生如何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若要做到观点鲜明且给人以深刻印象和积极启示,需要考生能够有比较丰厚的阅读积累,以具体的、不同时代的人物故事作为事例,让观点稳稳地立起来。



试题内容二: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特邀点评: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每个人都在“今是而昨非”中走向成熟,但如何判断哪些是“是”,哪些是“非”,在这些是是非非之中,做怎样的取舍,是人生特别该不断思考的话题,没有这样的思考,人生很难真正走向成熟。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第二道题:题目的立意指向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写走题的概率大大降低。当然,写出新意的难度也大大提高。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人物例子起头,回绕这个具体的人物展开讨论,借这个人物把“成熟的模样”写实,这样容易写出新意来。

 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写一篇记叙文,立意应该是考生都十分熟稔的了。要写出一篇令人回味的故事来,最好能够以故事回应社会对青年学子的关切,表达自己在时代面前对“成熟”的思考,体现出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故事最好是朴素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体现出的立意才能不落俗套。




天津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特邀点评: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想到“建党一百周年”这样一个纪念日,就这样切题也有必要;但是,考生不应该只局限于此,不是就大而说大,甚至大而空、大而假,而是想办法以小见大,可能更容易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材料”所说明的道理很简明,所以我们要把思维从材料引申开去。最合适的引申方法,可以是“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或者:“我们在纪念日要纪念什么”,或者:“以什么方式来纪念是最有价值的”,或者“什么样的日子才是我们应该纪念的”。




上海卷


试题内容: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特邀点评:


 韩映雄(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所)
首先,这个题目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思维特性。对考生而言,容易找到学习和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来论证。其次,这个题目重在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回应了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第三,这个题目”门槛”较低,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选取不同素材来写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分差。第四,这个题目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哲学认识论。 

 王召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当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审题难度并不是很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所以学生还是很容易写好的。

可以顺着这道题目的思路来写,也可以对这句话作辩证分析,因为有些比较新颖的事物,它的价值可以一下子就被人们所发现。

总体上来讲,顺着题目的思路可以写得更好,更长一点,只要把“事物”两个字拆解成更为具体的事物就可以了,比如说传统文化,就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历久弥新的事物。

所以关键在于,学生要能够准确找到那些经过历史和时间淘洗的有价值的事物,然后加以例证,就可以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当然,也可以对此展开一个演绎推理。来谈一谈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怎样才能够创造出的有价值的事物,怎样才能够让有价值的事物让更多的人发现。

学生也可以从反面展开论证,比如说那些短平快的事物,它的价值可能也会有所呈现,但是可能很快就会被历史的浪潮啊,时间的洗礼就把它“淘洗”下去了,它可能只是一些追求效率至上的一种工具理性的产物,很难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长久的价值。而比如说就像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像苏格拉底、孔子等,他们的思想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可以长久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这些事物呢,就很有价值。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事情确实需要跳出来,拉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才能够看得更清楚。但是,也不是说时间、空间拉开了,就一定能看得清,还需要有清明的头脑才行。要多读书,多思考,能够从一切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中汲取营养,提升认识水平。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这道题目难在立意。简单的一个道理,两种不同的看法。考生思维不活,难写出漂亮的文章。关键是要跳出二选一的思维窠臼。要着眼于“时间”与“价值”的关系上来做文章,才有可能出新意。

 叶开(《收获》杂志)

这次高考题目,是最有趣的命题。在“时间”与“价值”上做文章,立意扎实,也给考生留出思考和拓展空间,在思路上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起码可以做两种选择,不用担心“偏题”或“离题“。考生不需要用“生僻晦涩”的典故,也不用”炫技“,只要原原本本地、真情实感、自然地把观点写出来,就可以奠定了写作地基本面。


具体到选择上,一种是“时间”沉淀“价值”;另一种是如何认识价值。


第一种,一般人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认识事物的价值。这是传统价值观,比较容易写,但也容易落入俗套。缺乏独特思考,就流于平庸了。可以进一步思考: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有价值的。有些无价值的东西,无论怎么沉淀,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一瓶好酒,越陈越香;如果是一根香蕉,放两天就不新鲜了。


第二种,如果一个人具有过人的判断力,有过人智慧,超前思维,他很可能会一眼就洞彻事物本质,即便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也能准确判断。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要拥有这种判断能力,就要经过有效的深阅读积累,养成批判性思维,拥有独特视角,建立正确价值观,更好地对一个即时发生、或短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判断。


真正的智者都会汲取前人智慧,并“以史为鉴”,获得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人类社会逻辑的深刻认识,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眼识破某些虚假事物,也能更快洞悉真相。





浙江卷


试题内容: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特邀点评:


 马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今年的浙江题目大气、专业、实在。


大气在于,“得与失”这个话题没有局限考生的思考范围,每个人都会有曾经的人生得失,当下的人生得失,未来的人生得失。题目同时启示考生把“得与失”看成人生的起点,从起点、过程、终点给了考生思考和选择空间。


专业在于提示语“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辅导?”因为考生已经有体验、有经历,可以回顾经历过的事情,写作空间很大。可记叙也可议论,让考生拥有选择权。


实在在于,这个话题导向考生去思考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辩证关系——“得与失”。


最后,今年浙江省题目对考生很善良,基本不会在审题上跌倒,只有经历的丰富、思考的深入以及对未来展望的空间想象高低的区别,人人都有东西可写。


 饶美红(杭州市建兰中学)
浙江卷此次的题目与前些年的“门与路”如出一辙,保持了一贯的风格,意在引导考生做出哲思。因其未作出过细的限制,为文章留足了空间,可以期待不同的视角。考题本身给出了三种思路:一,得失作为终点。这需要考生解释为何结果才是最值得关注的,类似实用主义的思想。二,得失作为起点,即一件事完成后,无论得失,都将对未来产生影响,此思路或强调反思的重要性,或强调一切未来都基于现在与过去。三,得失作为过程。第三条思路为一、二两点的结合,也应是出题者的本意。人生由无数片段、经历构成,每一段经历的得失是那段经历的终点,也是下一段经历的起点,也因此是整段人生的过程。

 汪正贵 (青岛中学)
我比较喜欢天津卷、上海卷和浙江卷的作文题,三道题目都指向同一个话题:时间。时间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时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它将过去、现在与将来连接成岁月之河;将起点、过程与终点组成时间之链;不忘过往,珍惜当下,心有未来,让每一天都有所不同,给每一个日子都赋予意义。“时间,像空间一样,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深刻的过程和结构。”对时间的永恒追问是人类的宿命,以这样的话题作为作文题,方显语文学科的思维深度、思想高度与思辨角度。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要写好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回答一个问题即可:什么样的人会把得与失看成终点,什么样的人会把得与失看成起点,什么样的人会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把得与失看成“终点”(“起点”、“过程”),会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所以浙江卷的这道题,看似有点难,其实并不难。关键看学生思想清楚吧。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得与失”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之一,今日是得,明日可能就是失,反之,今日是失,可能明日就是得。所以,需要不能只看眼前的利弊得失,而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有远虑,才能有可能避开近忧。

 吴积兴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乍一看挺简单,细看好像没那么简单;乍一看好像挺明了,仔细琢磨好像逐渐模糊。


乍一看是挺简单,正如很多媒体的标题说的,今年浙江高考的作文题目写得与失,但仔细看,这样表述似乎不是很精准。题干中除了得与失,里还有终点,起点,过程。如果今年题目就写“得与失”,那是容易的。


而这道题目,必须先弄明白,“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的意思,并且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作为写作内容,展开写作。





整体点评


 中国青年报

“党史入题”是今年的作文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语文命题紧扣时代主题,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专家也提出,在党史内容进入作文题的同时,题目也在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比如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再比如北京的作文题“论生逢其时”,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背景,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今年的作文题,从出题方式来看,都是着眼于内容来出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将主题、内容划一个或明确、或故意不明确,或广或窄的范围,学生要考量的,是对这个主题、内容如何具体化,以及义理如何展开。其实,考试类的作文,还可以着眼于“任务”:给出一个大概的场景,规定具体的交际任务,学生的写作,本质上是完成这样一个“交际任务”。这样的出题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考出他的思维的真实状况:学生在写作中反映出他对场景、任务、语境、写作目的等的分析和判断,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结构的能力,直接表现了他对场景、任务、语境、写作目的的理解、分析和转换能力。我期待有这样的作文考题的出现。




责编 | 芋圆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百年中国的12幅“青年画像” 

• 2019全国9套高考作文题独家点评——知识储备不够,连题都没法审

 2020全国11道高考作文独家点评:新冠、北斗、青年……与时代前所未有的紧贴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年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