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楼板:逃出城市中的混凝土“盒子” | UIA-霍普杯2017
编者按 :
本届“UIA-霍普杯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延续“演变中的建筑”的主题,并以“改变与重塑”为设计题目。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人人被裹挟着急步前进,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现代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圈起一个个如同混凝土“盒子”的空间,这种习以为常的城市空间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冷漠,成为时下不可忽视的一个城市问题。
本案的作者们从一个城中村中的民宿着手,尝试打破混凝土“盒子”,通过楼板的“消失”和功能合理调配,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拉近主客关系。他们让想要逃出“盒子”的人,从房间里走出来,感受这个地方的热情与亲切。
「设计说明」
本案是一个坐落于广州市小洲村的五层民宿,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主客关系在客人民宿空间品质的评价中占一定比重,而公共区域则是主客关系发生交集的场所,联接着客房与客房,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于办民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该民宿内,有五个公共空间,每个公共空间都有着自己的功能,但不合理的空间组织使得每个空间的使用状况差异很大。为了改善每个公共空间的空间品质,本案提出让楼板”消失“,用”消失的楼板“来重塑并激活空间。
The case is located in a small village in Guangzhou City, five-story bed and breakfast, through pre-research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est and guest in the evaluation of guest space quality accounted for a certain proportion, and the public area is the intersection of host and guest place, Guest room, host and guest, guest relationship with guest.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an indispensable existence for the hostel. The public accommodation, there are five public space, each public space has its own function, but the unreasonable space organization makes the use of each space is very differ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atial quality of each public space, the case proposed to let the floor "disappear" with "disappear floor" to activate the space.
「研究过程」
题目理解 | 研究方向 | 设计过程
1.1
题目理解
21 世纪的大都市不断的蔓延,占用越来越多的土地和空间,同时它们又是松散广漠的,城市的进化并不应当简单以扩张的方式持续膨胀。你们会用哪种和周围产生互动的、并具备生命力的建筑,让所选择的现有空间“产生突变”?在城市化进程的改变中,土地的占用,空间的扩张,或以松散的形式,或以紧凑的形式,但其存在与周围的联系,存在其自身功能或需求的不合理,所以我们理解:由于本身建筑与环境与本身的不合理,使得我们必须考虑该以何种方式与周围产生互动,适应需求。在现有的空间中产生突变并且重塑。
2.1
研究方向
公共空间重塑与唤醒
一个城市的空间,不单只由政府、房地产和城市居民组成,同时还有城中村和村民共同塑造。
由于人口的增长,人不断的往城市迁移,城市也就不断的往农村发展。由于村庄的不断压缩,他们无法再用原本的生活方式,比如说 34 44787 34 15262 0 0 2309 0 0:00:19 0:00:06 0:00:13 3316耕劳作来维持生计,此时城中村的村民就不断的转化为城市居民,他们只能在自己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建造房子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以一种空间生产的方式介入社会,改变原有的城市空间关系。这种空间生产不单是物理上的空间,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包含着地理位置的问题、历史遗留的问题、政策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等等。我觉得它所带来的问题很好的体现了城中村的问题。
我们的场地在广州市的一个城中村中——小洲村。小洲村是一个有丰富的传统岭南水乡文化的村落。
小洲村内原本的民居建筑大多体量较小,平面布局模式为 1-2 个开间带天井,属于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的布局模式。
上世纪六十年代,岭南画派关山月等人被小洲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来此作画。从此吸引许多艺术家入驻此地,形成了艺术氛围,逐渐吸引许多人到此游玩,为往后发展旅游业奠定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并没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在“十年一大变”的目标下,许多古建筑遭到拆除。9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城市逐渐出现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属于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底蕴逐渐被削弱,迫使原来的宗族观念丢失,祠堂文化的衰弱、大量自由职业者的进入,从而村落以前的风俗文化也不复存在,传统的公共空间功能衰弱,空间受到挤压,最终消失。
2009年 ©Google Earth
2017年 ©Google Earth
2.2
设计过程
在实地调研后,我们选定其中一所民宿,对其实时评论和使用者进行采访。
以上是各个因素坐标轴形式的对比分析 ©温盈盈 / 杨明之 / 肖婧
我们发现:主客关系的好坏对客人评价民宿空间品质的好坏有影响,一般体现为主客关系越好,对公共空间的评价也就越好。而公共区域则是主人与客人之间发生交集的场所,链接着客房与客房,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于办民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该民宿内,有四个公共空间(抛开一楼商业盈利空间),每个公共空间都有着自己的功能。
原始功能分布 ©温盈盈 / 杨明之 / 肖婧
但不合理的空间组织使得每个空间的使用状况差异很大,例如:主人居住的三楼公共空间特别多人,而二、四五楼则少人甚至无人使用。
原始剖面图 ©温盈盈 / 杨明之 / 肖婧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因为主人喜爱露台,居住在了原本有露台的三楼,赋予了三楼前台的功能,且设施齐全,所以聚集了人群。而主人住在三楼,对商铺以及二楼疏于管理,对二楼的居住品质产生影响。而四楼、五楼设立书吧,全为主人喜好,但并不符合大部分旅客的需求,且四、五楼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功能为门与门之间的缓冲空间,受到太多的干扰,因此无人使用。其次,公共空间的面积整体过大、失衡,与客房形成1:1的比例。
公共空间在各楼层的位置 ©温盈盈 / 杨明之 / 肖婧
所以,我们对其进行功能与布局的调配。
根据建筑的现状及与周边的建筑关系,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策略:
1.
原本三楼的公共空间质量最高(有客厅与露台的格局)、人流最多、设施齐全并且兼具前台功能,于是我们将三楼的功能与空间布局置换到二楼。主人喜欢露台的布局,因此愿意居住在二楼,从而激活二楼;
三楼原本的露台变到二楼,一个内凹的形式从外部看十分引人注目,但如何让建筑内部的人也注意到这个空间?
从大尺度来看,这栋民宿被其他差不多高度的房屋三面包围,采光与通风十分不佳。从中尺度来看,2楼成为重要的节点,但却无法让其他楼层的人察觉。
2.
于是我们将楼板打通,开了天井,缩减了公共空间的面积,且使二楼能够被整栋建筑的公共空间所注意到。同时一定程度上回应此地岭南建筑院落式的建筑风格,用相似的手法增加采光与通风来缓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湿热。
3.
在这个基础上,为了使公共空间之间能够有所交流互动,将3、5楼的楼板进一步退缩,使2楼与3楼,4楼与5楼的公共区域成为可以互动、共享的空间。不光激活了2楼这一层,同时带动每一层,使各个空间联系起来。
4.
功能上,我们设置了靠窗的吧台、饮茶、咖啡、体感游戏等功能,同时保留主人喜爱的书吧。
5.
调整流线,使公共空间尽少的受影响。
改造后平面 ©温盈盈 / 杨明之 / 肖婧
改造后剖面图 ©温盈盈 / 杨明之 / 肖婧
公共空间的质量是链接整个民宿各个部分的重要纽带,通过功能布局的调配,使各个公共空间联系更加紧密,达到优化空间品质的目的。
效果图 ©温盈盈 / 杨明之 / 肖婧
楼梯间窗台效果图
二楼露台效果图
二楼内部公共空间
三楼与二楼公共空间的关系
二楼与三楼的剖透视
四楼与五楼的剖透视
四楼公共空间
五楼公共空间
楼梯间窗台效果图
「总结·感言」
记得第一次去到小洲村的时候,村口的市场、美食、潺潺的流水和拱桥、院落改造的民宿以及蚝壳屋都让我们稍稍体会到了一点岭南水乡风情。
第二次去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从村口进入,看到了更多的钢筋水泥房屋,建好的、还在建的,相互挤在一起,相互博弈着去占领巷道上方最后的一丝空间来建造更大的室内空间。村民都在夹缝中行走,在夹缝中交谈。我们在那待了三天,感受到了雨水冲刷过这个水乡却没能把他洗的更干净,凹凸不平的夹缝留下了许多污泥,紧凑的房屋高耸、密不透风,巷道传来的都是潮湿的霉味。阳光破云而出却并不能够改变什么,只会让狭窄的巷道更加闷热,让小溪干涸的只剩绿苔。而室内几乎感受不到阳光,终日被黑暗和潮湿笼罩。
可村民都习惯着这样的生活,他们依旧乐观,紧凑的房屋带来的是邻里之间紧密的关系,她们悠哉的生活着,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串门。然后一点带一点,通过一个人认识另一个人,偶尔来这家借个东西喝口茶,然后相约一起再去哪聊个天。我们看到的村民没有被困境打败的迹象,反而将这种热情,传播给了每一个到此来游览的旅人。
我们被他们的热情所吸引,然后竟感觉有些寂寞,生活在城市里有些寂寞。我们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却像住在盒子里的人一般,与人没有往来,看似美好的过着孤寂的生活。
这或许是为什么,一个公共空间,一个可以与人交流互动的空间在民宿中至关重要。因为或许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太久,被混凝土盒子束缚太久,都渴望能够被暂时的释放。而我们所做的,除了尽可能的为这些热情的人增添一点阳光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或许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想要逃出“盒子”的人,从房间里走出来,能够沾染到一点这个地方的热情与亲切。
在这个时代,城市的扩张,外力的冲击都是我们无法阻挡的,但是周围都在改变或者改造的同时,在公共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空间以一种不合理的、无秩序的状态存在的。在“消失的楼板”这个设计中,我们重新规划并定义属于它的公共空间,以民宿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融入公共空间,在通过部分楼板的消失,形成天井,并链接上下空间。它是我们为这类空间改造提供出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想法,为公共空间的链接和改造提供一种可能。
「作者及指导老师简介」
指导教师:谢冠一
学校及院系名称: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
温盈盈 | 华南理工大学
杨明之 | 华南理工大学
肖婧 | 华南理工大学
「成果展示」
「巡展」
霍普杯高校巡展正在火热进行中,想要足不出校看展览?想要为多彩的校园生活增添一股清泉?霍普杯获奖作品巡展期待走进你的校园,走到每一个学子的身边!
联系方式: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联系人:刘春月
电话:18600687310
邮箱:liuchunyue@uedmagazin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中间建筑艺术家工坊3楼
UIA-霍普杯 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UIA- 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始于 2012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为国际主办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为主办单位,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进行指导,由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是面向国际建筑高校大学生的年度建筑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五届。2017年霍普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经过五年的推行实践,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之一;这一竞赛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促进了设计理念与扎实建筑学功底地有效结合, 在国内外建筑教育界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审评嘉宾
评委会主席:
让·努维尔 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2008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评委会执行主席:
崔 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评委成员: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伊拉里亚·瓦伦特(Ilaria Valente)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城市规划与建设工程学院院长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千叶学(Manabu Chiba) 东京大学副校长、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
张 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尔·古斯特文(Ole Gustavsen) 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校长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
齐 欣 齐欣建筑总建筑师
彭礼孝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建筑中心主任
赵 恺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设计总监
组织委员会:
主席:孔宇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席嘉宾
柳 青 《城市·环境·设计》(UED) 杂志社执行主编
成 立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更多UIA-霍普杯精彩作品解读
敬请关注UED公众号及霍普杯公众号
👇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获奖作品解析
▲霍普杯2017一等奖作品《 隐于市 Always an Escape 》
▲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Trim & Connect》
▲UIA-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Back to 1953》
▲UIA-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My dear orange tree》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城市“废墟”之美 》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悬挂的生活地带 》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SPECIAL DILIVERY 》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PRISON BREAKER》
《城市·环境·设计》UED第108期现已上架
A本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B本《为深圳而设计》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 购买前50套更有机会获得崔愷限量签名版
机会难得!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