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高技派”,一座大学宿舍楼如何将便捷生活“特快专递”到你身边? | 霍普杯
📌 编辑 | 璇仔
本届“UIA-霍普杯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延续“演变中的建筑”的主题,并以“改变与重塑”为设计题目。
你可试想过有一天,大学宿舍楼不再是单纯的休息空间而具备了完整的校园功能——食堂、自习室、健身房……并通过手机APP一键获取使用权。
本组的作者们针对城市中的大学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城市空间紧凑、大学用地紧张、校园交通不便、扩张需求强烈等,从大学宿舍楼着手,提出“特快专递”的概念,通过在建筑立面植入一个个不同功能的“运输盒子”,应用互联网和液压系统等技术,来打造功能多样的综合宿舍楼,进而让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多样化。
前言
设计说明
逻辑框图 ©胡雪筠、刘欣然
大学一个由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和其他许许多多设施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用于完善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走向社会前的过渡阶段。
College i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composed of teaching buildings, librar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dorms and other facilities. It is where students are educated with knowledge on certain professions to get prepared before they finally get into working for the society, where they experience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school to working place.
大学校园目前的平面布置往往是一个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历史沿革的产物,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设施逐步完善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同时面临着建筑之间距离越来越遥远的问题,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成为了学生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难免产生因交通而带来的其他麻烦,并且占用大量用于学习和业余活动的时间。
The layout of a college is not completed in one time, but the result of extension and modifications for decades or even centuries. A complexity, as a result, gradually improving itself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better school-lives. As more and more building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are built, the distance between buildings get greater and greater, making it necessary for students to introduce transportation means of which the most general is bike. However, thes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do have inconveniences, and furthermore a waste of time.
我们通过对大学校园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所处的场所(宿舍、教学楼)的外立面改造,将窗作为每一个单元的另一入口,应用互联网和液压系统等技术,为学生提供餐饮、休闲等设施,将城市背景下的大学宿舍、教学楼改造成一栋具有功能多样性的综合建筑,在较为紧凑的城市环境中,节约大量的交通和餐饮、休闲等设施所占用的空间,将其用于拓展大学校园其他功能,为校园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带来更多可能。
We modify the façades of the buildings where students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taking windows as the other passage to each accommodation unit. With the technology of hydraulic system and the assistance of internet and smart phones, we transfer some units with facilities (i.e. food and beverage, Fitness Equipment, etc.). And thus we could save the spa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buildings once used for these functions, to spare spa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within the high density of urban fabric.
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的起点,也是活动结束后自主学习和休息的场所。由于宿舍是大学校园所必须的部分,所以均具有较为传统的平面布局形式,即成排分布在走廊的两侧,根据校园内场地的不同,宿舍楼呈‘一’字形,‘L’形,‘口’形等,但在立面上均呈现出的由窗组成的矩阵,每一扇窗代表着一个住宿单元,每个单元有4到6名学生共享。
传统宿舍平面形式 ©胡雪筠、刘欣然
The dorm is where the days start, and also where they do some of the afterschool activities, do individual study and rest. Dorms are built with the emergence of campus, thus they are generally old and planned in a traditional way, where the units line up on both sides of the corridors. The plan of the building could be a line, L shaped, or closed rectangle, but seen from the façade the windows are in a monotonous matrix of which each window represents one accommodation unit shared by 4 to 6 individuals.
宿舍的结构难以改变,但可以通过对外立面的改造,将宿舍的窗用作通向宿舍的另一途径。
The existing fixed structures are hard to change. The window, however can be another passage to the accommodation unit.
应用互联网和液压系统等技术,为学生提供餐饮、休闲等设施,将城市背景下的大学宿舍、教学楼改造成一栋具有功能多样性的综合建筑,在较为紧凑的城市环境中,节约大量的交通和餐饮、休闲等设施所占用的空间。
With the technology of hydraulic system and the assistance of internet and smart phones, we transfer some units with facilities (i.e. food and beverage, Fitness Equipment, etc.).
PART 1
介绍作品的研究过程(Research)
1.1对题目和功能的理解
改变与重塑,其实是对现有的剩余空间的再利用,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畅想。通过对现有空间进行改造让它的功能产生变化或者丰富它的机能,是建筑演变的一种体现。现在我们的城市生活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标准,现有空间的突变可能是原始性的回归或者高科技的植入。这样会造成某一片区域的功能整合及重新分配。
1.2研究方向或者灵感来源
作为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过于狭长的廊道模式给学生宿舍的活动带来许多不便。我们认为这一次的改造从属于基础设施服务半径的范畴,争取在对建筑结构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进行重塑,所以我们确立在建筑表面上进行结构附加来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为研究方向,设计内容上主要是从一些高技派的未来设想里找到灵感,比如沿建筑物表皮竖向运动的有轨电车,全透明的观光电梯的运动等等,想象出了”运输盒子“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改造下,可以间接性的将校园的食堂,自习室,图书室等等浓缩在这样的小盒子里,而这些庞大的建筑空间则节约下来,被替换为新的功能,缓解用地紧张。
PART 2
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es)首先,我们对于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并从中归纳出最主要的六种学生需求:
1
自习空间
宿舍一般为六人间空间狭窄,可能会存在空间不足以及同学作息时间互相干扰的现象,所以可以将自习空间附加于室外,一方面扩大了面积,一方面减少了干扰。
2
饮食空间
类似一种外卖服务,可以节约掉学校的食堂空间,转换为其他的功能。
3
健身空间
4
阅读空间
新式的阅读体验包括电子和纸质阅读,这些设备和图书被存储在盒子里。
5
运输空间
对象包括普通的快递和重物,以及部分承担交通空间的功能。
6
打印拍照空间
提供一些快捷服务。
典型的北方宿舍楼 ©胡雪筠、刘欣然
随后,我们对几栋典型的宿舍楼进行考察、测量,确定了基本的尺寸,并就技术方面寻求了相关专业同学的帮助,并查阅资料,设计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机械装置和单元的运行路径。
我们利用软件建立模型,模拟这一系统对立面效果的改变,并调整尺寸和造型,尽量满足美观的效果,我们也考虑引入立体绿化以增加立面的丰富性,但考虑到植物可能对机械造成影响,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因此放弃了这一想法。
最后我们简单设计了APP的界面,设想了学生选择服务并支付费用时的情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用“滑轮”作为APP的logo,虽然在宿舍的外立面上真正看到滑轮,因为滑轮设置在最顶层的电机盒中,但滑轮代表着通过“提升”盒子直达宿舍窗前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的“提升”。
“滑轮”logo ©胡雪筠、刘欣然
其实整个设计是对校园基础设施优化的一种探讨和关注, 从一个较为平常的出发点开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是对未来校园生活的想像猜测。
PART 3
成果展示(Design Result)剖透视图 ©胡雪筠、刘欣然
效果图 ©胡雪筠、刘欣然
运行过程图 ©胡雪筠、刘欣然
模块轴测图、平面图、剖面图 ©胡雪筠、刘欣然
PART 4
总结及感言其实获奖还是挺意外的,本来是基于兴趣和参与的心态来做这次设计,是不是获奖也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自己在学习建筑的过程中关注了什么,能不能理清自己的建构逻辑和设计的逻辑。其实一个好的设计也是克制的,可能是要去掉一些特别形式化的部分,将重点投射在现实生活中的空间里,可能它只是一个灵活的小装置,很简洁很有趣味性。同时还是希望以后的设计中可以有很多的想像和创造力,给现在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学生简介▼
胡雪筠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欣然 | 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果展示▼
巡展
霍普杯高校巡展正在火热进行中,想要足不出校看展览?想要为多彩的校园生活增添一股清泉?霍普杯获奖作品巡展期待走进你的校园,走到每一个学子的身边!
联系方式: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联系人:刘春月
电话:18600687310
邮箱:liuchunyue@uedmagazin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中间建筑艺术家工坊3楼
UIA-霍普杯 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UIA- 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始于 2012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为国际主办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为主办单位,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进行指导,由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是面向国际建筑高校大学生的年度建筑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五届。2017年霍普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经过五年的推行实践,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之一;这一竞赛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促进了设计理念与扎实建筑学功底地有效结合, 在国内外建筑教育界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评委会主席:
让·努维尔 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2008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评委会执行主席:
崔 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评委成员: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伊拉里亚·瓦伦特(Ilaria Valente)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城市规划与建设工程学院院长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千叶学(Manabu Chiba) 东京大学副校长、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
张 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尔·古斯特文(Ole Gustavsen) 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校长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
齐 欣 齐欣建筑总建筑师
彭礼孝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建筑中心主任
赵 恺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设计总监
组织委员会:
主席:孔宇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席嘉宾
柳 青 《城市·环境·设计》(UED) 杂志社执行主编
成 立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更多UIA-霍普杯精彩作品解读
敬请关注UED公众号及霍普杯公众号
👇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获奖作品解析”
▲霍普杯2017一等奖作品《 隐于市 Always an Escape 》
▲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Trim & Connect》
▲UIA-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Back to 1953》
▲UIA-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My dear orange tree》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城市“废墟”之美 》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悬挂的生活地带 》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大桥之下》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