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精选|noma 的成功背后,这位厨师科学家功不可没

名厨 名厨 2023-02-11

noma 的成就不仅来自于主厨 Rene Redzepi,还有一位幕后功臣,他将烹饪的感性建立在科学的理性之上,以此打下独一无二的风格基础。


一夜集齐全球主厨,玩一场“交换食谱”游戏

举办多元主厨交流活动的“GELINAZ!”,将在年底推出新型态客座餐会。图片来源:Gelinza Facebook

“GELINAZ!Shuffle”全球主厨客座活动将于 12 月 3 日举行,今年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 148 位知名大厨参与,中国台湾也有两位主厨在名单内。活动规则在今年出现重大变化——飞到世界各地客座的不是主厨,是主厨的食谱。

“GELINAZ!”由“世界 50 最佳餐厅”的创办人,饮食作家 Andrea Petrini 发起。“GELINAZ!”的形式多元,它可能是工作坊、表演、会议或活动,Petrini 以自身影响力号召世界名厨参与,分享他们的料理知识与语言,甚至结合现代艺术或表演。

饮食作家 Andrea Petrini 曾被《时代杂志》誉为“法国餐饮造星者”。图片来源:Gelinza Facebook

其中“GELINAZ!Shuffle”是全球性的客座活动,世界名厨抽签交换厨房,买票的食客只有在活动当天坐进餐厅座位,才知道为你烹调料理的是谁。对食客来说是惊喜,对资历较浅的厨师而言,更是绝佳学习机会。Atelier Crenn 的行政主厨 Rodney Wages 说:“这不是主厨之间互相交流的活动,而是让主厨与其他厨房团队交流。”厨房团队能体验其他主厨的料理技巧与领导风格,主厨也可以见识不同厨房的团队运作模式。

这个主厨召集活动,到了今年有了不同玩法。“这次将会是场文化之旅,全球主厨互换菜单,148位主厨会在自家餐厅表现其他人的创意。”Petrini对媒体 Food and Wine Gazette 说明,今年主厨不用移动到世界各地:“这一次是几乎零碳排放的客座2.0版本。”

参加的主厨必须设计全新的 8 道料理,并交出食谱。这些食谱被随机送到任一家厨房,主厨可以依个人想法、在地食材特性,重新诠释这 8 道料理。“这就像精神上的游戏,能创造出非常有趣的结果。”Petrini 表示。

Petrini 在餐饮界极具影响力,总能为“GELINAZ!”活动邀集一线主厨阵容。图片来源:Gelinza Facebook

今年阵容依旧星光熠熠,法国料理天王 Alain Ducasse、Noma 的 Rene Redzepi、意大利名厨 Massimo Bottura 都在名单中。两位中国台湾餐厅主厨也加入这场国际活动,MUME 的林泉、logy 的田原谅悟将把食谱送到海外,并在自家餐厅重新创作其他世界名厨的料理。

在主厨客座活动日趋饱和之际,新型态的“食谱客座”能激荡出什么不一样的灵感火花,是否能为厨艺文化交流指出新的方向?12 月 3 日就能分晓。(撰文:Atomy)

noma 北欧发酵饮食风格的幕后功臣:David Zilber

noma 发酵实验室主持人 David Zilber。图片来源:Grub Street

如果你一直追踪丹麦 noma 餐厅的动态,一定不会对他们的发酵实验室感到陌生。发酵实验室奠定了 noma 料理风格——以发酵技法表达食物风土。而谈到发酵实验室,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是:David Zilber。

发酵实验室的主持人 David Zilber 现在是不少食物爱好者心目中的星级偶像。来自加拿大的他,一头黑人脏辫以及连身裤的打扮,与其说像个厨师,更像是厨房实验室里的控场DJ。他实验性地使用独特发酵的食材像是豌豆味噌、玫瑰昆布茶(kombucha)来探索食材的运用极限,刷新食客的耳目。去年他甚至和 noma 的主厨 Rene Redzepi 共写了厨艺界的新发酵圣经《Noma 发酵指南》(The Noma Guide to Fermentation)。

厨艺界的新发酵圣经《Noma 发酵指南》。图片来源:Do You Read Me

David 的成就并非只有来自于辛苦的厨艺工作、经验和天分,还有持续地自学新知、接受挑战,以及拥抱科学技术。对他来说,以上种种相加,差不多就是他心中美食厨艺的总和。当他 18 岁开始时,身边就环绕着各种热情且与名厨共事过的年轻厨师,那时他还打算在 27 岁时候开设自己的餐厅,后来真的到了 27 岁,他已在加拿大最棒的一间餐厅 Hawksworth 担纲副厨,但他决定拿出积蓄,投身更创新、更国际化的餐饮环境:丹麦。曾经得到 4 次国际最佳餐厅称号的 noma,有两间研发厨房:尝味厨房(Test Kitchen)和发酵实验室(Fermentation Lab),在这里,David 找到了他的舞台。

现在,重新开幕的 noma 2.0 餐厅,不只提升了发酵实验室的配备,更规定每道料理中必定含有至少一项发酵的元素。善用食材原料得来的:乳酸发酵物、醋汁、米曲、味噌、鱼露、豉油、黑蒜,成为盘中画龙点睛的星星。

厨房中实验发酵物的场景。图片来源:David ZilberInstagram

追求知识和科学的 David,着迷于它们所带来的灵感,已经十多年不曾读这个领域之外的书籍。他用混沌理论(chaostheory)比拟每个人做出来发酵物的滋味差异;在欧美厨师流行刺青的文化中,他右手的刺青是众多星体的太阳系,他左手的刺青则是描述物理波动的薛丁格方程式。他对料理的感性,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之上,并以此为 noma 打下风格的基础。(撰文:毛奇)

用尽一生熟成的奶酪,在自己的葬礼上吃掉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中,一座偏远的小镇,曾经有过这样一项习俗:每个人事先做一轮奶酪,用余生的时间来熟成它,最后在自己的葬礼上让亲友享用。

安尼维尔山谷(Vald'Anniviers)位于阿尔卑斯山脉,是众多因为地形阻隔而保留传统文化的谷地之一。人类学者发现,这里的居民直到一百多年前,都还维持着为葬礼准备干酪的习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细究原因,并非没有道理。这里地形崎岖、冬长夏短、不利作物生长,居民因而开发出一套保存高营养食物的方法—通过由饲养这些适应陡峭山地的牛群,用它们夏季充沛的奶水制作干酪,以度过严冬。

阿尔卑斯山脉上的小村落。图片来源:ANDREW HASSON /ALAMY

一般来说,为了让奶酪的体质健壮,生产者会不断加热凝乳,尽可能排除多余的乳清,因为潮湿和炎热都是使奶酪变质的元凶,也会加速它们熟成的时间。而在这样的高山小镇中,干冷的气候使得奶酪熟成速度非常缓慢,甚至可以延续好几年。这个地区的生活与牛奶、奶酪息息相关,自然也连接到了生老病死。

在安尼维尔山谷间的这座小镇 Grimentz,亲友会为死者准备一个“亡者野餐包”(picnic ofthedead)放进棺材里,包含一瓶酒、面包和干酪,还会帮死者生前饲养的牛只拆下铃铛,让牛也可以为主人静静哀悼。在葬礼的餐会上,供应的食物与“亡者野餐包”内容一致,亲友会告诉宾客:“来吃饭吧!死者留下了足够的食物。”

缓慢熟成的干酪,是死者为奔丧的宾客最后亲手准备的美食。图片来源:MOLLY MCDONOUGH

普遍贫穷的原始社会里,“留下足够的食物”意味着“充分的事前准备”,才会衍生出人人为自己的葬礼制作乳酪的习俗,既然熟成可能花上好几年,那么做好干酪存起来放,不但能在自己死后带一小块进棺材,剩下的还可以招待宾客。虽然事实上自己根本吃不到,但这就是关系紧密的小社会中才有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照顾的情怀。

一位名叫 Jean-Jacques Zufferey 的居民,是少数家中还存有这种“亡者干酪”的人。现代化之后,这些偏远地区逐渐放下对资源匮乏的忧虑,未雨绸缪的习俗也因此消失。Zufferey 的家中,就存放了几块被已逝的家族成员所遗忘的干酪,最老的一块干酪已经 149 岁,是他的祖母生前在 1870 年为自己的葬礼所制作,直到她 1944 年过世,才被家人发现她在地下室里存放了两块“高龄”奶酪。

Jean-Jacques Zufferey 手捧着家中最古老的奶酪轮,它已经 149 岁。图片来源:MOLLY MCDONOUGH

Zufferey 家族将持续保存这些历史悠久的奶酪,希望有一天能捐给博物馆,让这则美好又古怪的文化故事一直熟成下去。(撰文:兄弟项)

-end-

本栏目由编辑精选自全球最新的餐饮信息与观点。

部分图文数据引用自网络,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首图来源:Atlas Obscura /MOLLY MCDONOUGH

编辑精选 | 藜麦就要过时了,你需要了解这些新的谷物食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