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好主持人IP,提升重大主题报道引导力

董迎春 刘天竹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摘要

总台财经频道将个性色彩鲜明的主播作为IP,深度挖潜、多元化使用,推出“伟鸿在两会”特别报道。主播将会上的所见所想,凝结成“伟鸿观察”,每天关注一个经济热点话题,展现代表委员所思所想,回应社会关切,凸显财经报道特色,提升重大主题报道影响力和引导力。


用好主持人IP,提升重大主题报道引导力
董迎春  刘天竹
作为中央媒体,如何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中既保持权威稳妥,又能凸显自身特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直以来都在思索的课题。
2023年3月4日,总台财经频道推出“伟鸿在两会”特别报道,以单人视频评论的形式,在众多的两会报道中脱颖而出。推出这个策划,是基于对主持人IP的打造和思考。当前,在媒体融合发展,资源整合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人”,落实到电视媒体中,就是对名主持人、名记者的IP打造,如总台的“网红记者”王冰冰、“热门主播”朱广权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很强的亲和力,进而拥有相当的影响力。2023年总台春季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谈及名主持人对他们的影响,侧面反映了主持人对媒体的重要性。
将极具个性的主播或记者作为IP,再深度挖潜,实现多元化使用,已经成为央媒的重要课题。打造主播IP,可以更大限度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和思路,总台财经频道推出了“伟鸿在两会”。

“伟鸿在两会”节目宣传海报。
这个IP的诞生得益于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财经频道资深主持人陈伟鸿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成为全国两会的直接参与者;另一方面陈伟鸿在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工作20余年,拥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采访过上千位企业家,对于中国产业经济和民营经济,很有感触和心得。这些厚重的经验积累和契机,是此次“伟鸿在两会”IP成功的基础。
为打造好“伟鸿在两会”这个IP,财经频道从“思想+技术+艺术”三方面进行创新。


内容创新:数据先行“闯进新闻场”
全国两会这个“新闻场”中,受众目光高度聚焦,新闻实时更新,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也是报道的“富矿”,因此首先要意识到这个重大题材的“珍贵性”。与此同时,要寻找合适的切入口,尽力为主题报道寻找最贴近大众的传播方式。为贴合年轻受众的收视习惯和信息接受方式,“伟鸿在两会”主要以短视频评论为呈现方式,为了便于大小屏同步传播,时长设置为5分钟。
一直以来,经济报道和观众之间存在距离感,怎么打破这种距离感?为了精准设置每天的话题内容,我们实行了“三筛”模式和最后“刷新”:提前一个月进行了大量的海采调研,通过总台多路记者在全国各地的海采,整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从中选择出受众最为关注的两会话题,集结成10个关键词,这为“一筛”;通过对10个关键词的反复打磨,最终确定了“伟鸿在两会”独家观察的10个话题,这10个话题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经济生活,这为“二筛”;在主持人陈伟鸿上会前,召开多次策划会,由伟鸿对话题进行“三筛”。这样经过三次筛选的话题,既涉及国计民生、回应受众的关切,也符合央媒的视角和财经频道的自有特色。
与此同时,针对全国两会的报道特点,我们也与相关部委进行了沟通对接,对一些核心话题进行政策导向上的把握。此时,10个备选话题词和伟鸿一样,等待上会后的最后“刷新”。整个策划阶段,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节目创新无处不在,对于全国两会这样的重点报道,不仅是表现形式上要创新,更要突破固有思维。


技术创新:全面出击打造全媒体人
除了思想上准备充足,“伟鸿在两会”在技术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
第一步,展开“集训”。伟鸿是财经频道的传统型主播,但上会后,他除了要履行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主任务外,也是一位在新闻现场的新闻人,这就要求伟鸿要变身为一个全媒体记者。当好全媒体记者,前提就是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前期给伟鸿进行了大量的“加料练习”,专门为他配备了一款小巧便携的口袋智能小相机和一款超级防抖的全景运动相机,这两款设备都是新媒体常用机器。经过反复练习,伟鸿基本可以熟练使用设备,并在多场景下自行完成样片的制作。经过“集训”,伟鸿完成变身,把技术设备“武装到了牙齿”。这些技术支撑也给“伟鸿在两会”这个IP丰盈了“翅膀”。在随后播出的报道中,有多期都是伟鸿自己构思并完成前期拍摄的。
第二步,成立“临时工作室”。工作室包括撰稿小组和制作小组,人员不多但很精干。这些不起眼的调整,其实是对应电视工作特点的最好准备,因为电视是集体创作,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实施专项管理和协调后,“伟鸿在两会”成为一个超级高效的创作团队,从3月4日到11日8天,虽然每天的节目都是当天制作当天播出,节奏紧张,但能顺利完成任务、保持行云流水的工作节奏,得益于“临时工作室”机制。而前期对伟鸿进行技术设备的“集训”,也使得他顺利完成了全媒体报道任务。


形式创新:客场变主场,实现IP碰撞
有了思想和技术的两个保障,“伟鸿在两会”在表现形态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首先,精心设计了代表委员多视窗“对话”模式。针对代表委员分散在不同驻地的情况,前期与代表委员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代表委员在驻地完成各自采访,后期通过剪辑完成伟鸿与代表委员的多视窗对话,这种无法面对面采访的“短板”,通过形态的创新,反而变成了优势,最终形成了“多位对话”的形式,屏幕上不但没有信息折损,反而大大丰富了信息量。也正是因为这种“超越时空”的采访方式,最终使一些重磅嘉宾能够顺利参与节目,把驻地采访间变成了财经频道“伟鸿在两会”的主场。

“伟鸿在两会”第二期“多层规划 让我们老有所乐”。

3月5日,“伟鸿在两会”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对当天最热门的“科技创新”话题进行了独家采访,打造了屏幕上“代表和委员”的对话,再次成为当天网络热门话题。3月9日播出的“守护健康,让我们有‘医’有靠”和10日播出的“多能互补 让能源加速绿色转型”,都采用了多视窗连线方式。与吴尊友和张文宏两位重磅嘉宾隔空对话节目播出后,热议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成为当天的独家话题,形成了“IP与IP的碰撞”。其次,“伟鸿在两会”打破了传统的播出形式,通过创新包装方式,对“伟鸿在两会”的“外衣”进行了视觉改造,配上画面、同期声、立体字、图版和动画,使整个短视频评论形式多样、生动,大大拓宽了传播圈,给后期的大小屏传播铺好了路。

“新闻人”上会,兼具双重身份,以两个视角记录了全国两会,形成独特的既权威又生动的报道形式。
充分的准备,精致的制作,加上高质量的后期,让“伟鸿在两会”成为大屏上的亮眼节目,也给小屏传播备足了料。8天的节目在大屏直播的同时,在央视财经客户端进行同步直播,观看量总计443.8万。
直播结束后,视频被重新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二次传播,不仅扩大了大屏幕上的影响力,也提升了热度和话题性。8天节目中,央视财经新媒体发布“伟鸿看两会”相关报道内容近30篇,总阅读播放量近400万,设置相关话题词#2023两会财经观察#,阅读量达1554.9万。其中,“全国政协委员陈伟鸿采访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登上多个短视频平台热榜。
“伟鸿在两会”是央视财经频道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形式创新,把专业的财经观察变为娓娓道来的短视频评论,让主题报道和财经报道同时落地,为电视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过程中的一些遗憾和不足也让我们感受到,“新闻人”对于IP的打造和琢磨是不应停歇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也是无止境的,如何让主题报道中的“传播者”更亲切,更有影响力、引导力,将是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不断思考的课题。
(作者董迎春系央视财经频道电视编辑部主任,刘天竹系该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制片人)
责任编辑:喻  瑾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4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