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四川广播电视台坚持守正创新,在可视化创新表达方面持续探索,深化对视觉传播的认识和运用。从照片、图表、海报、漫画,到视频、3D动画、VR、AR、MR,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再到交互,可视化新闻内容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
四川广播电视台:
以高质量视听内容提升引导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可视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可视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报道新闻事实、分析问题、传达信息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形象直观、新颖生动、沉浸感强、感染力强的可视化创新表达,让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更容易理解重大题材的深刻思想内涵。优质的视觉体验,增强了传播实效,让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更加显著。当前,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舆论生态和传播形态的持续演变,用户对高质量视听内容产品的迫切需求,共同推动可视化新闻产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得以广泛应用,成为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播更具表现力。可视化具有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优势,可以给大众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可视化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从照片、图表、海报、漫画,到视频、3D动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再到交互,可视化新闻内容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近年来,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四川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川台”)坚持守正创新,发挥视频特色,在可视化创新表达方面持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视觉传播的认识和运用。
重大主题报道政治性、思想性强。思想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容产品的分量。近年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专题政论片层出不穷,把深邃的理论通俗化,把重大的战略形象化,把宏大的主题故事化,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为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了新表达。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川台推出三集专题政论片《走在巴山蜀水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四川》。全片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走过的足迹,围绕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场景化的视听表达,生动展现总书记对四川人民的牵挂,对巴山蜀水的深情,对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嘱托。
专题政论片《走在巴山蜀水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四川》。
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的运用,赋予了该片厚重的历史纵深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当事人,讲述温暖故事,强化了该片的代入感;以点带面的生动案例、典型场景的航拍画面,立体展示了四川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
《走在巴山蜀水间》画面精美大气、故事生动鲜活、解说文采飞扬,既写实又写意,既有纪实风格又有思辨色彩,做到了情理交融,以共情引发共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曹立在看完全片后称赞说,“是一部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好片子,突出了四川特点,展现了领袖情怀,彰显了伟大变革”。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立则用“史诗气质的影像献礼”来评价该片,认为其史诗气质“既体现为崇高的美学品格,也体现为优美的温情脉脉”,体现了创作者“严谨准确的求真诉求与影像修辞的审美追求”。重大主题、宏大叙事、视听表达、思辨色彩,是政论片的鲜明特点。为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重大主题报道压轴之作,近年来,川台每年都重点策划创作专题政论片。比如,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江奔流听涛声》、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与共和国同行》、2020年聚焦脱贫攻坚的《伟大的决战》、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百年风华正茂》以及2022年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政论片《走在巴山蜀水间》。这些政论片充分运用航拍、纪实画面、动画、数据图表、特效字幕等多种可视化表现手段,以生动的影像、丰富的细节、精致的表达、诗意的解说,将写实和写意结合起来,带给观众强烈的思想说服力、情感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通过直观具象的视觉,情理交融的表达,实现了影像宏大叙事的多元呈现,大大提高了观赏性。
最能体现电视即时传真特性的方式就是直播,直播是可视化运用的典型手段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机位同步、大小屏融合、航拍实时画面、AR动画等广泛应用于重大主题报道的现场直播中,带给观众更多沉浸式观看体验。今年2月28日,一场《川渝好风光——巴蜀文旅新发现》全媒体直播在重庆举行。这是川渝两台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围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联合发起的系列直播活动的首场直播。直播中,川渝两台主持人化身“城市推介官”一路打卡,从文化、美食、夜景等多个方面切入,带领广大网民感受川渝文旅魅力。除了重庆渝中区,还在四川眉山、乐山、遂宁,重庆潼南等地设置了多个点位直播,航拍画面和地面镜头结合,多场景接力、多视窗呈现,呈现地标性自然风光的精彩瞬间,紧扣视觉元素,展现当地大美风光和人文风情。其中,在“夜游眉州穿越城”中,川渝两台主播携手夜游眉山水街,1小时内观看量便突破百万;“平野菜花春”联动多路主播漫步阡陌纵横的油菜花田,在犍为乘坐花海中的蒸汽小火车,在潼南体验高空观花索道;“红粉一枝占尽春”以“粉红”为主题,用镜头带观众云赏扑面而来的春意;“梨花淡白柳深青”带观众云赏盎然春意里梨花“雪原”;“芊蔚何青青”主播走进春暖花开的射洪,体验初唐海内文宗陈子昂故里厚重文风,品味中国民间诗画艺术之乡底蕴。充分调动各类可视化手段,以优质的直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带给受众优质的观看体验,已经成为川台在各类重大主题报道中的标配。立足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的价值高度,突出地方非遗文化特色,川台已持续推出三季《三星堆新发现•揭秘》特别直播。这是川台融合发展改革后各部门合力出击的一次试练,也是融合节目制作和项目运营的全新探索。直播前,团队多次前往实地勘察,制定台内演播室和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双连线直播方案。特别启用19路摄像机搭建转播系统,创新将新闻网络播出体系搬至综艺演播室运用,并首次在直播中植入双机位虚拟技术,让演播间和三星堆考古方舱区都成为广电前沿技术的“秀场”。特别是AR技术的应用,在真实环境中添加虚拟元素,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沉浸式”演播间真实模拟“古蜀文明发源地”,直播打造充满“科技想象力”的舞美场景,为观众带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观感体验。直播现场还将“黄金面具”“青铜头像”“青铜神树”等一众“国宝新秀”嵌入舞台,搭档直播主持人“零距离”互动,让受众身临其境去审视、理解、观摩“文明轮廓”,变身第一视角“见证者”,为受众革新了叙事方式,带来全新观看视角,做到将历史书写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连接起来。依托技术更迭,不仅让视角更加多元,信息传达也更精准。直播运用了飞猫摄像机、鱼竿式摇臂、六轴机器人摄像机、遥控球形云台摄像机等多个“特种利器”,极大丰富了画面呈现,既能全景展现4个考古工作方舱的实时全貌,又能利用平行视角贴近发掘坑底部,领略出土文物细微之处的惊艳。精美的包装、主持人的现场讲述、演播室与嘉宾访谈交流、多视窗连线现场记者、实时切换三星堆考古现场情况、充分运用插片动画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大大提升了直播的可看性、科技感。信息传达准确完整,科普阐释生动形象,让受众不仅看懂了,而且很爱看,很“享”看。新技术的应用,在2023年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中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两会前夕,川台启用融4K、AI(人工智能)、5G、AR等技术于一体的全新新闻演播厅。同时,川台专门在四川代表团驻地搭建演播室,推出《两会云连线》节目。“多屏多机位”的设置,能够让身处北京的代表和身处成都的主持人聚焦两会热点,跨越千里、深度交流;画面呈现上,以移动优先策略,创新采用竖版双视窗技术,通过轻巧的呈现样态、短平快的节奏,第一时间呈现视频产品并全网推送,高效率、全方位、深层次传递两会声音。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和表现的方式,可视化在解读数据等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图形、图像、动画、时间轴、地图等手段,将数据、信息呈现出来,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和感受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逻辑。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川台常用图解、长图、思维导图、时间轴、地图动画等可视化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提炼整合、分类处理,及时梳理关键信息,形成受众喜欢看、容易懂的可视化新闻产品,提升信息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吸引力。
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电视系列报道《天府十年》。
用好地图动画表现形式,在实景中运用增强动画字幕,丰富了视觉传播的信息量。作为川台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电视系列报道,《天府十年》以“新发展理念”为魂,首次尝试“卫星视角+大数据调查+新闻现场”的报道方式,生动、立体地展现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解码奋进路上的一道道变量,让场景随着数字跃动、让人物伴着数字鲜活、让天府大地十年巨变可感可知可信。此外,一些微观视角的主题报道,也可以通过可视化表达出新出彩。川台联合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共同策划推出《大数据会说话》解读类短视频专题节目,以重要时间节点或时事热点为主,使用图形动画、视频等动态视觉符号叙事,在大数据中寻找逻辑和规律,让看似枯燥的数据变得更加可视可感,形象活泼。比如,《大数据会说话:“四维度”带你触摸中国“第四极”》制作网民喜闻乐见的可视化系列新闻短视频,多角度展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时,创作团队深入对接多家大数据企业及实验室,提高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并在创作形式上不断探索,保持内容和形式的高质量输出。
解读类短视频专题节目《大数据会说话》。
与传统的线性传播相比,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强。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川台坚持以用户思维构思产品,突出可视化表达,巧妙设置产品交互,借力实现“破圈”传播,推动可视化与重大主题报道在内容创意上相融。党的二十大期间,《我守护着歼20》以航空工业成飞特级技术专家姜文盛为主角,运用微缩拍摄方式,营造超现实感的氛围感,充分展现了人物特点。
《我守护着歼20》运用微缩拍摄方式,呈现新颖画面。
在无法拍摄主角实际工作内容和场景的情况下,该片采用了微缩比例场景加棚内置景拍摄的方式,通过精心布景与构图,呈现一种介于写实和写意之间的新颖画面表达。通过恰当的场景布置、精心设计的服化道、镜头灯光以及特殊的合成技术手段,模拟姜文盛日常工作的场景,实现了更具冲击力和兼具超现实感的视觉效果,成功塑造了姜文盛为科技强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形象。该创意短视频推出24小时,全网阅读量超2亿。同样,创意视频《张燕代表:我是“芙蓉花仙”》以美妆为切入点,制作人物微记录,以章回体自述的形式展现川剧演员、党的二十大代表张燕梨园人生的经历、态度、主张,故事片尾采用影视级CG(计算机视觉设计和生产)特效制作,由张燕的日常装扮动态变为“芙蓉花仙”扮相。整个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展现张燕激活川剧内在原动力、让古老川剧焕发时代之美的理念。除了CG特效,AI技术也为提升可视化创意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助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系列专题片《党旗引征程》中,为了进一步还原、更好地展现珍贵的历史资料,川台首次运用“AI色彩修复”“AI分辨率提升”“AI补帧”等多项视频技术,对历史影像素材质量进行还原和提升,使其从模糊、黑白变得清晰、有色彩。通过这些技术,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许多观众表示“看得进、记得住、印象深”。交互式可视化技术是现代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可视化的表现手段从平面向立体扩展,川台创意制作团队通过多次尝试与突破,在产品的架构和设计上力求创新、在交互上坚持用户导向、在切口上聚焦生动细节。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引入当下炙手可热的AI作画技术,推出互动产品《H5丨与“AI观观”一起,循声画长江》,用户可在“轮船进港”“江岸生活”“飞鸟渡江”等8个与长江有关的主题中,选择一段最想听的声音,“AI观观”即可循声作画展现大美长江并生成海报。这些画作打破常规构图,科幻感强、意境深邃,在朋友圈被广泛转发。
“四川观察”引入AI作画技术推出互动产品。
H5产品《瞰一江清水 建美丽中国 学二十大报告》开展“实景教学”,让受众在沿长江上游欣赏锦绣山河、大美风光的同时,感受川渝地区的“上游担当”,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与决心。用户通过长按二维码识别进入地图,点击地标即可观看深度报道和短视频,同时可收集喜欢的图片,分享生成自己的专属学习海报。如何立足可视化创意表达,将宏大话题生动、有趣、有细节地呈现给用户?2023年全国两会,川台推出《H5丨总书记,四川向您报告!》互动产品。策划团队用“切片”的方式,聚焦四川的突出优势和鲜明特点,关注生态优先、粮食安全、文化自信、能源安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等5个重要领域,生动呈现这些领域的重要成绩,反映四川立足省情实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的新时代新作为。产品在“四川观察”客户端发出后,访问量近300万次,留言、点赞超300次,让用户对新时代的昂扬四川产生了更丰富和立体的认知。多位用户在评论中反馈该互动“报告”里,“满满当当都是爱”“四川做得真棒”“很有创意”。可视化技术的创意应用,给重大主题报道带来更丰富、直观和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可视化表达将会越来越注重设计和审美,应推动可视化表达这个领域不断地向着艺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在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创新表达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作者薛怀刚系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廖山英系四川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易思岚系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