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神经学与人工智能,这对CP我磕了
编者按
Matthew Kiernan先生是悉尼大学中央临床学院医学教授、大脑和心智中心联合主任。他原先专攻骨科方向,但是在其母亲不幸罹患运动神经元病(MND)去世后,他将自己的专攻方向转为了神经学。这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神经学相关的诊疗与研究工作,在该领域颇有建树。
此前,由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上海论坛2019”有幸邀请到了Kiernan教授参加“脑智融合,人工智能超乎想象”圆桌。参会期间,我们的学生记者王江舟同学对其进行了专访,本文即根据采访稿整理而成。
神经学+人工智能:前沿学科与尖端技术的碰撞
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可能正是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所以我很支持多学科融合,将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聚集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事实证明,人体的一切都受数学支配,每个功能都可以被数学和概率解释,甚至,我们可以为所有人体活动写出方程式,如你是否会眨眼,是否会举手,是否会系上一条蓝色的领带。只要把算法研究出来,这些都可以用数学建模。
人工智能时代的医学诊疗
未来,我相信在日常研究与临床治疗中,人工智能的参与比例将至少达到50%。假设十年后,针对一位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我们有10种治疗方法,那首先应该选用哪一种呢?如果第一种方法没有效果,第二步应该怎么走?之后的每一步应该如何选择?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将会扮演的角色。我们只需将患者信息输入,比如57岁、男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上肢无力,人工智能算法就会给出建议:停止当前的治疗方案,然后增加三种药物。
当然,人工智能也有其弊端,它会犯错,甚至有时会比人犯更多的错。
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本注入,是机会,却也有代价
所有商业公司的根本目的在于赚钱。即使一些公司会成立专项资金关注环境等问题,但对大部分公司而言,他们真正关注的还是是否盈利这个底线。如果盈利,人人得利;如果亏损,就会裁员。制药公司也是如此,当某种新的药物市场反响很好时,大家都满意。但如果公司开始亏损,就会裁员。这只是单纯的财务决策。
人工智能:未来可期
供 稿 | 国际合作和重大活动办公室
微信编辑 | 苗凤荻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