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林业碳汇与实现路径研讨会会议顺利召开
2022年6与29日,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IRDR风险互联与治理国际卓越中心、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和金光集团APP(中国)4家单位共同举办的林业碳汇与实现路径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有来自国家林草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金光集团APP(中国)、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市发改委碳汇示范计划等学界、政界、商界的20多位领域内学者和专家参与。
2021年11月7日,金光集团APP(中国)和复旦大学主办了首届以“碳中和与企业绿色转型”为主题的“复旦-白玉兰论坛”,致力于打造“学界、政界、商界”三方交流互动的权威平台,为企业的绿色转型切实提出更多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本次研讨会作为该论坛的进一步深化,聚焦“林业碳汇与实现路径”主题展开。关注林业碳汇是因为生态系统碳汇是碳移除的重要途径,只有具备人为、长期储存和增量三方面的特性才能用于碳中和。林业碳汇在碳中和愿景中扮演重要角色。森林碳汇发展的瓶颈是土地资源及种植和养护成本,这些因素限制了可增加碳汇的规模。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变暖与陆气耦合互馈对植被多样性的可能影响、双碳背景下国家自愿核证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中国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基于碳绩效的空间治理逻辑分析、双碳背景下的城市绿林地碳汇能力建设以及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造纸行业低碳转型等。
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IRDR风险互联与治理国际卓越中心执行主任汤绪主持,汤教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会议内容、与会来宾及本次会议的支撑课题“复旦大学-金光集团思想库——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变革路径和转型风险研究”的基本情况。
金光集团APP(中国)副总裁翟京丽女士出席并致辞,翟总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历程与目前取得的成就,指出当前林业碳汇不仅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未来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也具有深远的作用。同时,翟总也同与会专家和学者分享了金光集团APP(中国)在进入中国市场30年间在推动林业碳汇和造纸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工作,并寄语希望与此次研讨会的专家一起探讨我国林业碳汇实现路径以及造纸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何友均研究员做本次研讨会的第一个特邀报告,主题为《双碳背景下国家自愿核证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何友均研究员先是简要回顾了我国的双碳政策背景,并介绍了全国碳市场建设概况,包括配额(排放权)和CCER抵消机制两种机制,以及三个时间段的发展历程:(1)2002-2011年,清洁发展机制阶段;(2)2011-2017年,试点碳市场交易阶段;(3)2017年至今,全国碳市场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碳市场的基本情况,如交易交割、规模等。最后,何友均研究员针对林业碳汇项目,从项目类型、方法学、行业标准、基本条件、开发流程、未来市场需求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夏朝宗做主题为《中国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特邀报告。他聚焦我国的林草碳汇计量体系,首先介绍了从部分和数量等方面我国当前的林草碳汇规模,让与会人员对我国的林草碳汇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基于此,夏朝宗高级工程师分别从我国林草碳汇计量体系的发展历程、框架体系和未来重点措施等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首先,他从工作的意义、工程项目体系、成效评价和计量分析等多个角度回顾了我国林草碳汇计量体系的发展历程;其次,从建设目标、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计量方法和监测方法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国林草碳汇计量体系,并在最后分享了我国在林草碳汇计量体系的未来重大举措,包括监测评价、网络感知和计量系统等。
在两场特邀汇报后,与会学者和专家分别就林业碳汇实现路径的不同方面做主题发言。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碳汇中心主任张桂莲高级工程师首先做《双碳背景下的城市绿林地碳汇能力建设》主题发言,着重从能力建设、监测评估建设(管理体系、数据体系、模型体系、技术体系和评估体系)和智能评估(实时监测与可视化平台、智能基础数据调查、监测可视化平台、智能测计系统和应用)三大部分介绍了上海市城市绿林地碳汇工作,并从能力建设、技术攻关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几方面就提升城市绿林地碳汇提出建议。
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玉涛教授随后发言,做了《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造纸行业低碳转型研究》的主旨报告。王教授首先带领与会人员回顾了造纸技术的历史以及全球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纸制品遭到哄抢等现象,指出造纸行业具有复杂性,它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涵盖工业-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的复合系统。随后介绍了其课题组多个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造纸工业进行解构的相关研究,从造纸行业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核算分析造纸行业的碳排放,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未来造纸行业低碳转型的建议。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包存宽教授做《“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治理逻辑——理论框架及效能评估》的主旨发言。包教授首先指出在当前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以碳为核心构建国土空间治理的效能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协调区域发展尤为重要。针对以上背景,包教授提出了一套以碳为核心的空间治理效能评估体系,选取了碳总量、人均碳排放、单位面积碳排放、单位GDP碳排放、净碳等五个评价指标,利用进步指数、水平指数和差距指数等三种评价方法,从价值评判、方案选择和行为导向三个评价功能构建以碳为核心的空间治理效能评估体系,并介绍了该评估体系在浙江省的初步应用情况。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左志燕教授做最后一个主旨发言,其题目为《全球变暖与陆气耦合互馈对植被多样性的可能影响》。左教授主要从产业上游,也即如何选取种植的树木等角度介绍林业碳汇的实现路径。左教授基于他们的研究工作,结合全球变暖与陆气耦合互馈效应,分析了未来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和西南热带地区等全国不同地区的水热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林业碳汇实现路径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除了上述嘉宾和特邀专家外,一些在相关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与会专家也出席了研讨会,包括:汤绪(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可再生能源脆弱性及其韧性建设)、杨秋怡(林业碳汇财政/金融投融资机制)、余兆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李琴(碳汇空间国土管制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刘瀚斌(生态碳汇示范(上海崇明))、江天骄(数字化助力林业碳汇增效)、王戎(减排替代技术的生物质能利用)、陈国兴(极端天气气候与生态影响)、欧阳慧灵(以及气候变化健康效应国际合作政策)等。
与会专家认识到:
01
习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各部门、各领域纷纷出台重要文件,积极构建形成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商界、民间全社会齐动员促进气候行动的良好局面。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合新形势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由此可见,面对艰巨的减排任务,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落实“双碳”目标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部署,要坚定不移推进。落实“双碳”目标必须走出一条内需驱动为主的内外统筹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必须采取一条挑战与机遇并存复杂环境下的探索与创新路径。
02
国际间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碳汇作用的认识正在形成和各国的相关承诺正在不断增加。在2021年10月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呼吁各国就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行谈判并达成一致,并建立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中国、法国、欧盟、日本等都做出了承诺。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将在今年12月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第二阶段会议。这将标志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时刻,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通过将重新定义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该框架将包括到2030年实现的21个目标和10个“里程碑”以及到2050年实现的净改善,包括保留和保护地球上至少30%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和整个海洋。
03
要看到我国在生态系统碳汇方面也面临挑战。挑战包括如何形成我国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的增量等。森林碳汇发展的瓶颈是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的约束以及种植和养护成本。森林碳汇作为一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手段,必然要与其他手段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上存在竞争。
04
我国碳中和的可能技术路径是: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智能电网组成的新型电力系统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实现大幅度减排;剩余少量的排放再通过增加森林碳汇和人工技术手段去吸收,以达到人为碳排放量与人为碳移除量之间的平衡。
在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与专家就会议主题开展自由讨论,并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林业碳汇与实现路径的发展给出建议:(1)加强我国林业碳汇计量体系的建设,包括城市绿林地的计量监测;(2)统筹考虑全球变暖与陆气耦合互馈效应,结合不同区域未来水热条件选取林业碳汇类型;(3)推动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及方法学的研究;(4)构建全生命周期视角的造纸工业碳核算体系以推动造纸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5)推进以碳为核心的国土空间治理的效能评估体系。
排版 | 周沈博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