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摘】余英时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2)—基督教与民主

余英时 罗伯特议事规则 2020-08-20
来自专辑
【书摘】

(歌词在最下面)


本文选摘自余英时先生文集第六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主要涉及“基督教与民主”的相关内容。


第四章 中古代议民主的发轫


(p35)要研究今日西方社会的基础,须追溯到中古时代的初期。在这一个期间,西欧虽为动荡与蛮氛所笼罩,但也可看出有两种新的力量在活动着,注定要转变社会的基础。在古代国家和政府的概念之外,那时又加上了基督教伦理的基本原则与条顿民族的政治理想。基督教带给中古欧洲的是一切人类平等的概念与对于个人人格的尊重,这种理想逐渐地把奴隶改成为佃奴,并且在教会的组织内坚持不承认有家世与阶级的区别。近代的民主的基础在承认个人的权利。这种承认部分地出于宗教。近代的民主的基础也可以追溯到中古初期的另外一种伟大的造型的力量:那便是条顿民族的政治的概念。该项概念系基于自由人之间自动的协议或契约。原始的权利平等的假定是基于这种契约的因素,这种因素又是现代民主发展的根基。


(p36)中古时期基督教会的组织促进了自由与自治的理想。教会不仅郑重地宣布人类的共同的爱,并且在教会的范围内实现了民主的理想,而且它的存在多少保障了个人的自由,阻止了世俗政府对个人的完全的控制。


政治上代议制原则的起源今已不可考。但是在基督教会的制度中却是常潜伏着代议的理想,而且在一个比较早的时期,政治机构中亦有此种理想的表现。大礼拜堂与主教区的教士推选代表参与宗教会议,这种举动将代议与选举两种观念连在一起表现出来。中古的早期世俗领域内也实行过这些方法,首先用到代议制是在司法与行政方面,不过该项方法的提出却不含有民主的意义。原来条顿民族的王国有一种特权可以强迫地方社团的代表提供关于宣誓的情报,到了中古时由于王国力量的增长,这种制度慢慢地扩展到包括财政与司法,最后更扩展到立法方面。当时这种运动与政治的理想无关,直到14世纪,代议制的行使才成为一种促使人民控制国王的方法。


第五章中古的民主思想


(p44)中古时代受着一种大同的基督教社会概念的支配。大同的观念一部分是出于中古教会的实践与政策,中古教会要为中古的人阐扬它本身的和平与正义的原则;那也是罗马一部分的遗传,因为地中海世界的诸民族系在罗马的统治下才感觉到他们共同的利益。因此,西欧基督教的各民族在一个帝国中联合起来,受一种单一的指导,在一般人眼中看来,乃是自然的也是受命于天的。


(P46)同样的,我们发现教会也只能在成为一种类似王国的组织后才能执行它的正当的责任。11世纪中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位时,中古教廷的全部理想几乎是实现了。这时候的教廷几乎具有等于一个王朝所具的权力。为反对集权教会的僭越,但丁(Dante)才宣布世俗国家的权力系受之于天,希望神圣罗马帝国能赋予一种最高的法律以有效的力量,使其能制止民族的交恶与教会的越权。


11世纪的下半期,教廷在格列高利七世与其继任者的统治下与世俗帝国发生冲突。这里教廷与帝国间的斗争乃是中古史的中心问题,其结果造成日耳曼与意大利方面国王地位重大的削弱。在西欧的王国中,趋势是倾向君主,因为人们逐渐承认内部团结的重要,这种认识引起了一种有力的情绪反对王权的分化与限制。但在教廷与帝国的冲突的期间,教会竟提出要求,限制世俗国家的权力只能管理世俗的事务。教廷眼光中的大同社会须受教廷权力的绝对的管制,这一种概念所牵涉的理论乃是:如果一个国王疏忽了他的责任,他可以被废弃。教廷的唯我独尊的野心引起一种治人者与被治者之间的社会契约论。教廷自认为是受天命支配的权威,在它替世俗的国王举行加冕礼或授职礼时,国王系立于收受者的地位。失政便是破坏原始的政治的契约,因此,到了11世纪,教廷就申述有裁判国王的权力。教廷可以开除国王的教籍,这是一种有力的处罚,因为被开除了教籍的国王,人民对他便不再有服从的责任。因此,在亨利四世大帝被开除教籍后,随之日耳曼的主要执政人员就撤销对于皇帝的效忠(1077),不过当时还有一种原则的申明,即人民的社团仍然具有检讨执政者的行为的最后权利。这就是说民权仍在教权与王权之上。


教会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后才降服了国家的王权。教廷要求世俗国王须服从它,这个要求基于教皇乃是神圣法律最高的代表人。国王统治的责任是在增进人民的精神福利。如果他们失职,教皇有管束他们的权力。教皇力称在基督教领域中他是最高的主宰,这种说法缺乏主权在民的基础。但是政教争执的结果乃是民主理论的重大的进展。教皇因为要对世俗的国王执行有效的控制,故只把执行教廷的裁判的权力交与封建的或宗教的贵族。这是等于承认这些人有代表整个社团采取行动的权利。这种意义系包含在劳顿巴哈的蒙尼戈德(Manegold of Lantebach)的著作中。在格列高利七世与享利四世斗争的紧张期间,他是中古发挥民权论的初期著作家之一。依照蒙尼戈德的意见,一个合法的统治者乃是承认世俗权力有赖于教会的同意。他的行动只要是遵守神圣的法律,他便是履行原始接受权力时所缔的契约。另一方面,缺乏公平的统治就可解除人民效忠的责任,执政者亦有被废弃的理由。这种理论原是为支持教皇的权力,事实上却是民主政治的观念重大的表现。


(p47)近代的民主理论也是部分地出于封建思想。在封建制度中主仆的关系是契约性的,一种很自然的看法就是政府也是发源于统治者与人民间一种契约。这个不可免地要限制到政府权力的范围。封建契约的破坏,就佃户说,牵涉租地权的取消;就主人说,使佃户有撤销效忠的理由。在政治领域中封建思想的提出,由于承认人民有反抗权,就尖锐地说明并限定了国王的权力。在中古时代,这是对自由与秩序不利的,因为只有在一个有力的集权君主制度下,自由与秩序才获得保障。但是限制君主专制的力量,长久下去,也提高了民权。英国的《大宪章》,因为它的作用是在维持阶级的利益,虽然是反动的,却使国王须受法律管制的原则发生力量,因此而促进了宪治政体。根据宪章建立的强迫国王遵守宪章的机构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将来终有一日全国的伟人本身要起来根据宪政的原则统治国家。


在封建制度本身开始消逝以后,有限责任的封建的观念仍继续对于政治的实施发生一种影响。13世纪中我们可以追溯一种运动的起源,那便是以普遍适用的国王的法律代替较旧的习惯律。到了中古的后期,立法逐渐成为政府的一种重要职掌。立法须经人民的同意,这是中古所着重的,这里可以追溯封建观念的残余。关于一种财政的筹募或建立一种新的司法原则,封建的统治者须有赖于他的从属的合作。此时人们主张为全社团制定法律须得社团分子的同意。这种思想可以在国会的建立中看出,这种国会便被认为是全社团的代表。


中古的政治思想因此在君主政体中承认了一种民主的基础。圣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主张统治者应由人民选举,对人民负责。人民有权拒绝一个不配拥戴的国王,乃是中古政治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则。在中古的后期,统治者与人民间契约的概念得到更多的人们的承认。同时,有一种观念认为一切法律与习惯若与自然律相冲突都是无效的,这一种观念牵制了最高权力的理论的发展。直到16世纪法律才被认为是统治者的命令。中古自然的、一般的与永久的规律乃是社会至上的原则,这种概念,不承认绝对的王权,也排斥最高的民权。


(p48)中古最贵族的政府乃是格列高利七世的教廷。教皇对于教职与地方的教会组织所具的最高权力都被认为是绝对的。在立法方面,教皇认为对于全部教会有直接的与不受控制的权力。他有权可以停止法律的行使,废除地方的条例,或摆脱过去的立法。但是还有一种要记着的观念,那便是教会全体尚保持着最后控制的权力。就理论说,当时承认教皇有犯错误的可能他如犯异端的错误,可以经由一个教会的代表会议将他罢黜。加之,教会的职位是选举的,这是说明全体基督教社团具有最后的权力。


14世纪与15世纪初,教廷的不幸事件迭生,始则教皇迁都阿维尼翁( Avignon)(1309-1377),继则发生大分裂(Great Schism)(1378-1417),这些不幸的事件,促使一种概念得势,那便是教皇的权力由于须对西方教会某种代表机构负责而受到限制。以权力为一种信托与以至高的权力为出于人民的见解,此时要在教会范围内实现了,这就是要限制中古教廷的专制。大分裂期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皇都要求基督教的西欧对他们效忠。要结束这一纠纷,就须承认在教会的组织中,有一种权力足以裁判甚或罢黜个教皇。1417年康斯坦斯教会的代表会议( Council of Constance)恢复了教会的团结,但该会提出的更广泛的要求—要行使超出教皇的权力,却未能如愿。该会议提出一种动议,要求它的议决案应无条件地对于教会有拘束力,这等于宣告最高的权力不在教皇而在代表会议。支持该会议的人士力陈教皇的权力与其他任何权力一样,须受社团的限制与矫正,并且关于一切分裂的问题,必须承认代表会议处理的权力系凌驾于教皇之上。


这些见解如获接受,就须产生一种教徒控制教会的混合宪法。否决这些见解乃是教廷外交上的成功,因为当时教廷利用了西欧政治的分裂。但是会议运动的原则在其后若干场合中又可以引用。这个代表会议的组织诚然不是民主的,不过主权在民的观念很明显地包含在会议运动人士所陈述的理由中,另一方面,会议中的辩论又使混合政府的建议抬头。


民权的理论在帕多瓦的马西流斯(Marsiluis of Padua)(约1270-1350)与库萨的尼古拉(Nicholas de Cusa)(1401-1464)的著作中陈述得更清楚。马西流斯认为人民仍然是至高的立法权威,而世俗或教会的首长不过是人民执行的代表人。就教会说,马西流斯认为一切信仰的人士最后的权力只能在代表会议中表现出来,但是他比其他人士更进一步,力陈代表应以民众与选举为基础。在这种代表会议中,教皇正当的地位不过是一个主席。


(p49)马西流斯的教会与国家的见解是很显然的民主的。他相信最高权力的行使很自然地与很恰当地必须属于人民全体,只有他们能以有效的权力赋予统治者。就教会的范围内讲,这里包括着一种建议,即世俗的人民亦应当算作基督教社团的积极的分子。他的著作《和平的保护者》(DefensorPacis)最有力的部分是专攻击教皇与教士的越权。马西流斯确是坚持以世俗的人士控制教会,并不积极企图以代表会议代替教皇政府。因此,他的学说着眼在建立现代集权的国家,由人民监督国家生活的每一部门。


15世纪的思想的趋势是很清楚地着眼在限制王权。吉逊(Gerson)与尼古拉很愿减少教皇的职掌,使他仅成为一个社团的行政人员。二人均同意教会权力的范围要看人民肯给他多少权力。不过,甚至马西流斯也很少关心一种民主政体的主张。他确实主张选举人民的代表处理立法事务,并在行政部门选出一个行政首长。但是他仿效亚里士多德,很谨慎地补充指出没有一种政体在任何情况中都一定是最好的政体。也许马西流斯最重要的思想乃是他的法律概念。他认为法律为社团意旨的表现,服从法律乃是因为它表现一种公共的需要。执行政务的政府只有在它照顾到一般的利益与依照群意施政时,才是受人尊重的政府。这些概念与后来卢梭(Rousseau)所发挥的多少相似。


英国方面,基本的民主原则也经人发挥,威克里夫(Wycliffe)宣传支持民众反抗昏君的思想。威克里夫虽然指陈要避免紊乱与分化必须有强有力的王权,他却认为国王必须尊重法律。15世纪中福特斯克爵士(Sir JohnFortescue)即曾表示赞成一个宪政的君主,而且毫不犹豫地宣布主权在民。


在代议制政府的原则广泛地展开时,上面这些思想已见诸行动。耳曼方面14世纪的帝国宪法建立一个选举的团体作为对王权的一种牵制,这个团体多少被认为是全日耳曼的代表机构。在西欧的王国中,阶级的代表会议已经正式组成,而且采取了会议的程序,特别是根据罗马法采取大多数通过的原则。英国的国会,在14世纪初期已经开始要求在立法与征税方面具有最高的权力。


(p50)当时一般人都承认政府的权力系建筑在法律的上面,而且受法律的管制,但是这种原则实行起来并非易事。法律常是在国王的上面,宪政系要求国王尊重法律。国王与社团的领袖会商执行权力,这一点在中古已做到了,但是直到印刷机发明、文艺复兴运动全面展开与一般的知识进步时,人民方面才想到要积极参政。民智的开展随着就是深远的政治与宗教的变迁。这些变迁无限期地稽迟(迟延)了民主政体的实行,促成了专制国家的出现。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余英时文集第六卷“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余英时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2-01;

定价39.80


作者介绍: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

十卷本《文集》序


      《余英时文集》一至四卷在2004年刊行以后,沈志佳博士又继续搜集了我的其他文字,择其可以与大陆读者见面的,编成第五至第十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不辞烦难,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续刊这六卷新的《文集》,其敬业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让我再一次对沈博士和出版社表示我的最诚挚的感谢。


      我的专业是历史学研究,所以这六卷所收的论文仍然贯穿着史学的观点。但是就所涉及的范围而言,这六卷则比前四卷要广阔得多。整体地说,在我的思考和研究中,中国文化传统怎样在西方现代文化挑战之下重新建立自己的现代身份( modern identity),一直是重点之一。这当然是清末,特别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人的共同问题,然而始终得不到明确的答案。我也不过是千千万万寻找答案者之一而已,这六卷新文集中保存了一些我的寻找的印迹。


      后六卷与前四卷一样,也包括了早期到近期的文字。最近的包括一篇未发表过的新稿(讨论钱谦益的“诗史”观念,收在第九卷),最早的则是我在香港新亚书院求学时期的“少作”(收在第六卷和第七卷)。这里只想对这些少作”略作交代。我受了五四思潮的影响,虽然已决定投入中国史的专业,但对于西方近代的文化史和思想史同样抱着浓厚的兴趣。我当时已不能接受任何抽象的历史公式,更不承认西方史的阶段划分可以为中国史研究提供典型的模式。然而我深信西方的历史与思想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统,使我更易于在比较的观点下探索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特性。同时,对于五四时代所接受的西方近代文化主流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如容忍、理性、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我也抱着肯定的态度。这些价值,当时也被公认为普世性的,1948年联合国的《人权宣言》便是明证。基于这一认识,我在1950年至1955年这几年间,曾努力阅读这方面的西文著作。《文集》卷六卷七所收的“少作”便是在这一心态下写成的。


      这些“少作”只是我早年学习的纪录,久已置于高阁。但1983年,在台北友人一再鼓励之下,我觉得盛情难却,曾由汉新出版社重印过一次。沈志住博士这次提议将它们收入《文集》,我本来是很犹豫的。但是她认为这些“少  作”毕竟代表了我写作生涯中的一个阶段,从《文集》编辑的角度说,仍是  个不宜缺少的环节。我终于接受了她的判断。这次印行,我自己并没有时间做任何修订。不过出版社方面根据既定的编辑原则,曾作了一些必要的  处理,基本上仍是尊重原作的,仅仅减少了一些文句而无所增改。我很感谢  出版社的苦心与好意。对于西方史的参照功能和起源于西方但已成为普世  性的现代价值,我至今仍然深信不疑。这也是我让这些“少作”  再度刊布的唯一理由。 

 

余英时

2006年元旦

---

本书目录


1-民主制度的发展

3-第一章 民主的形式与内容

10-第二章 希腊首创的民主制度

23-第三章 罗马政府的民主因素

35-第四章 中古代议民主的发轫

44-第五章 中古的民主思想

51-第六章 宗教革命与民主的发展

58-第七章 专制时代民主的表现

69-第八章 民主思想与法国革命

78-第九章 19世纪的民主运动

90-第十章 近代的直接民主

99-第十一章 民主的新方向

111-第二章 民主的批判与展望

119-参考书目


121-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

123-自序

125-第一章 导论

13o-第二章 新文化的启蒙(上)——文艺复兴(he Renaissant)

138-第三章 新文化的启蒙(下)——宗教革命(The Reformation)

149-第四章 自由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

161-第五章 民主政治的胜利——从近代国家的凝成到民主革命

176-第六章 平等社会的创建——近代阶级制度的演进

185-第七章 帝国主义时代一极权主义的根源及其萌芽

194-第八章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19世纪以来的民主发展

213-附录 《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重版识语


215- 民主革命论

217- 建立新的革命精神!(代序)


22-上篇 革命与反革命

223-第一章 论革命

231-第二章 论反革命

243-第三章 近代革命与反革命的分野


248-中篇 革命的范畴

249-第四章 论政治革命

257-第五章 论经济革命

264-第六章 论文化革命

270-第七章 论社会革命

281-第八章 论民族革命


287-下篇  革命之路

288-第九章 论革命的路线

294-第十章 论革命的方法

300-第十一章 论革命的领导权

3o5-第十二章 论革命势力的成长

312-附录 西方历代思想家的革命观

317-后记


319- 自由与平等之间

321-自序

323-第一章 自由探本

327-第二章 社会自由及其实现

351-第三章 平等概念的检讨

362-第四章 平等的社会含义

373-第五章 自由与平等关系的探讨

387-第六章 自由与平等的文化基础3

397-附录 罗素论自由

===

书摘


01.【书摘】规则与道德《返璞归真》[英]C.S路易斯著

02.【书摘】《永不放弃——特朗普自述》

03.【书摘】《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04.【书摘】规则:遵守vs打破《美国陆军军官手册》(1)

05.【书摘】禁忌-阿谀奉承《美国陆军军官手册》(2)

06.【书摘】如何达成共识《窥见上帝秘密的人》(1)

07.【书摘】《论妥协》约翰• 莫雷

08.【书摘】“法律与道德(信仰)”《兄弟相爱撼山河》(1)

09.【书摘】“王后审判案”《兄弟相爱撼山河》(2)

10.【书摘】《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

11.【书摘】“华盛顿110条文明准则——The Rules of Civility”

12.【人物】丹宁勋爵:公正、自由、上帝(1)[语音版]

13.【书摘】维护自由—陪审团-《家庭故事》

14.【书摘】《沙漠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Desert》

15.【人物】特蕾莎修女信条

16.【书摘】《权力与人格》

17.【书摘 】《为权利而斗争》

18.【书摘】《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1)

===

歌词:

Ancient Words 

作曲 : Deshazo


Holy words, long preserved

For our walk, in this world

They resound with God抯 own heart

Oh let the ancient words impart


Words of life, words of hope

Give us strength, help us cope

In this world, where 抏r we roam

Ancient words will guide us home


~Chorus~

Ancient words ever true

Changing m-e and changing you

We have come, with open hearts

Oh let the ancient words imp-art


Holy words, of our faith

Handed down, to this age

Came to us, through sacrifice

Oh heed the faithful words of Christ


(Repeat 1st verse)


~Chorus~

(2X)


We have come, with open hearts

Oh let the ancient words impart

Oh let the ancient words impart

---

古老的话(谷歌翻译)


长期保存的圣言 

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走,

他们用上帝自己的心回荡

哦,让古代话传授吧。


人生的话,希望的话

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应对

在这个我们漫游的世界

古老的话语将指引我们回家。


合唱:

古代话永远真实

改变我,改变你。

我们敞开心hearts

哦,让古老的话传授吧。


我们信仰的圣言 

流传到这个时代。

通过牺牲来到了我们

哦,要留心基督的忠实话语。


长期保存的圣言 

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走。

他们用上帝自己的心回荡

哦,让古老的话传授吧。


合唱x2


我们敞开心

哦,让古老的话传授吧。

 

长期保存的圣言 

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走,

他们用上帝自己的心回荡

哦,让古代话传授吧。


人生的话,希望的话

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应对

在这个我们漫游的世界

古老的话语将指引我们回家。


合唱:

古代话永远真实

改变我,改变你。

我们敞开心hearts

哦,让古老的话传授吧。


我们信仰的圣言 

流传到这个时代。

通过牺牲来到了我们

哦,要留心基督的忠实话语。


长期保存的圣言 

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走。

他们用上帝自己的心回荡

哦,让古老的话传授吧。


合唱x2


我们敞开心

哦,让古老的话传授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