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人物 | 不做被标签的90后博导

中国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 2021-01-06



作为不被标签的90 后,他醉心科研,不负青春年少时光;

作为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他初入师道,积累点滴执教感悟;

作为平凡世界的探索者,他热爱生活,目光所及皆是美好之物。

正如他的名字“鲁聪”,登山小鲁,聪颖睿智。


01





“缘”于土木,做兴趣的挖掘者


鲁聪2012 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师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环境系梁坚凝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兴的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其间在港府资助下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八个月,合作导师是ECC 发明者Victor C. Li 教授,2016 年博士毕业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
求学过程中,和大多数人一样,鲁聪也曾日复一日地上课考试,虽然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但他始终觉得没能进入很好的状态,感觉大部分时间都找不到方向。但有一件事情对他的改变很大,本科时他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结构竞赛,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发现自己对行业设计相关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那个时候仿佛有种力量拉着我,当时选拔赛一共5 天,我就睡了一夜,通宵做一个模型,到了白天进行测试,用各种极端测试把它摧毁,找出问题,然后再通宵做一个模型……”反复再反复,一旦开始便沉浸其中,借着这股拼劲儿,最后四轮选拔和哈尔滨的全国赛,鲁聪都是全国第一名。
到香港读博之后,他了解到香港也有国际结构竞赛,虽然组织竞赛的老师并不在他的研究方向,但他主动找到老师,毛遂自荐,自己在外面买材料,一点点拿电焊将模型做出来,最后,他代表香港拿到了香港近十几年第一个研究生杯国际赛第一名。他说:“我特别喜欢自己进入状态的时候,会对一个东西特别痴迷或者说满脑子都会想着这个东西,然后我就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换言之,我需要去找到能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别好的专注状态。”

02





初为人师,教学之道的探索者


作为刚起步的科研工作者,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学生到老师的适应过程。鲁聪坦言,两种身份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学习。
在香港读书时,鲁聪的日常生活基本就是做研究和写文章。他认为,作为一名学生,主要需要对导师负责,将导师分配的任务完成,除此之外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学会自我思考,探索出一条路来。做到这些,基本就能扮演好学生的角色。相比之下,老师的身份更加复杂和多面。成为一名教师后,他更多地会考虑 :如何对学生负责,怎样合理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成长……而同时,他则坚持学习,积极与学术上更高层次的专家同行们接触交流,不懈怠自己本身的科研任务。
刚回到学校任教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鲁聪还是会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无论什么事情都更偏向于亲力亲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这样或许并不合适,虽然看起来似乎帮助学生分担了问题,但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只是随便分配给学生任务,给定方向让他们做实验,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他现在带学生,更关注学生擅长做哪个点,想做哪个方向,进行换位思考,主要采取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方式,而不是开组会让学生逐个报告,这样能够针对每个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正如他所言:“我现在也在尝试着去转变,多给学生自主权,努力找到学生的天赋,了解他的特长,让他自己去发掘选择感兴趣的点,希望他在这特定的方向能够超过自己,这才是做导师应该值得骄傲的地方。”


03





「科研创新,热情即指引前行的灯塔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土木行业,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这是一个夕阳产业,对它的前景并不看好。而鲁聪则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每个行业都会有转型时期,我们需要创新,需要探索,焕发活力。
鲁聪目前正在研究混凝土3D 打印技术,这个方向就是和人工智能以及BIM 技术相结合,打个比方,就像打印机一样,可以将混凝土当作打印的油墨,把混凝土从机器上面倾倒进去之后,打印机就可以按照我们预先设定的路径打印出需要的各种形状,这是创新也是挑战,他一直在这条路上坚守。问及此项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时,他笑道:“终极目标是直接把房子打印出来,就好像用机器人去盖房子,当然离那一步也还很遥远,最终也不一定能实现得了,但是未来会向着这个方向智能化发展,即工业装备现代化。”

科研人员做研究看重创新,但是这确实又是许多人难以突破的地方,鲁聪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热情。他分享了自己在读博时的经验,读博的第一年,按照导师要求埋头做了一年,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预想的是1+1 > 2,而最后的效果是1+1 < 1,也许想象中的那种微观的机理,无法展现在实际中。当时的他倍感迷茫,在与导师沟通讨论之后,他开始发现之前未发现的有意思的点,并开始阅读断裂力学方面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至今的文献,挖掘之前的研究者做得不足的地方,主动去找导师讨论,自己动手推导,在电脑上写程序计算,后来鲁聪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个模型,文章出来以后发给了当时水泥基材料专业最好的期刊,成为他的第一篇文章。回忆起那时的时光,他眼里还是会透露出一丝坚毅,“我从一个前人都没有想过的角度去考虑和分析,因为我当时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我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内在机理到底是什么?”他认为,我们不能被压力和别人的要求推着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对他而言,当有兴趣点了,热情便是唯一不灭的火,自然而然地引领我们前进和突破。


04





「积极生活,做专注且满怀热爱的人


在生活中,鲁聪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专业以外的世界同样美好奇妙。对于他来说,各种爱好都是良好的调节剂,多样的爱好同样让他的生活更加有趣精彩。
因为从小喜欢看书,他对文学方面一直兴趣浓厚,上学时还喜欢写现代诗,他也热衷于设计,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对家里进行装修改造。在运动方面他同样经验丰富,源于热爱,打篮球一直是他的乐趣所在,除了在本科时参加了学院的篮球队,如今他还是土木学院教工篮球队的队长。目前他还热衷于健身,力量举三大项成绩可以达到450kg,他开玩笑道:“如果东南大学举办一个健身力量举比赛,我觉得我跟学生比能拿到名次的。”然而,与很多人涉猎颇广却浅尝辄止不同的是,他对任何感兴趣的方面都会研究得深入透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概是“对感兴趣的东西特别容易着魔,可能就是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容易专注在一个事情上面。”
在美国时他还特别喜欢自驾,拿到驾照后,花了1400 美元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有时一天可以开1000 多公里。他对汽车各方面机械结构和型号参数也如数家珍,经常自己在密歇根的雪地里爬到车底修车。这样的热情与专注一样延续到摄影方面,自驾游时的风景总是被一张张特别的照片所记录。为了抓拍到日出出现在拱门中间的时刻,鲁聪凌晨3:00爬起来,开车一个多小时,打着手电筒摸黑爬到国家公园的悬崖边上,一直等到日出的那两分钟,他依旧满足。
面对生活带给他的颇丰的收获,他有着自己的态度和理解,他觉得“外界因素影响可能会打乱自己以前想要保持的节奏,因此是需要去相互平衡的”。他也常常思考,将来在土木这个行业做出什么样的真正有意义的贡献,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感到真正满足。
鲁聪,用那份对科研的痴迷,对教学的诚恳,对生活的热情,谱写着平凡东大人的故事。相信以热爱为由,以专注为理,以兴趣为伴,亦师亦友,归来仍是少年。



往期精彩回顾

本周人物 |  增添20斤文化重量的幸福博士本周人物 | 一位魅力师者的印象记本周人物 |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逆向生长专栏 | 理性分析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研语新知 | 文科硕士生如何给核心学术期刊投稿

文章刊于杂志5月号

作者:倪静、胡玉璟(东南大学)

编辑:马亚男

责编:雅琨



原来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