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 | 一位拥有鲜活而有趣灵魂的肿瘤放射治疗学博士
他师从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2020 年申请提前一年毕业。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以(共)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 SCI 期刊发表论文 18 篇,论著16 篇,累计影响因子 130 余分。
读博期间,他曾前往美国排名第一的癌症中心 MD 安德森接受联合培养。
他多次于美国、中国、日本肿瘤学年会、放射肿瘤学年会做大会发言,担任美国肿瘤学年会 ASCO 官方杂志 JCO 和美国放射肿瘤学ASTRO会刊红皮杂志等多个国际知名肿瘤学杂志特邀审稿人并获得美国放射肿瘤学会 2020 年“年度科学奖”(全球唯一获得者)。
他就是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 2017 级博士研究生——陈大卫。
01
「科研路上的行动派」
关于科研,陈大卫开玩笑说自己“只是运气好,赶上了科研的红利”。他介绍道,肿瘤免疫治疗是2018 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研究内容,氧代谢是 2019 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研究内容。而自己的科研方向正是放射肿瘤学与免疫治疗和能量代谢的表型交互,这一波科研的红利,的确是莫大的机遇了。
然而,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哪一篇论文是可以一挥而就的,背后有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实验室漫漫长夜,也有无数次自我否定与肯定的博弈。最初接触学术论文的陈大卫也经历过一段焦头烂额的时期,印象最深的还是“论文初体验”。“我的第一篇SCI 论文是一篇个案报道,是研究生入学半年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临床轮转期间写的,时间紧任务重,当时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中文还是写英文,结合多位前辈的意见,我决定写英文。真正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才发现笔下空空,这个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明明心里有很多想写的,但真正要写的时候却什么也写不出来。”面对这种困境,行动派陈大卫的解决方案是:一天只写三句话。“一天只写三句话,把大目标分成小任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学路漫漫,人生惶惶,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开始投入研究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预知结果,坚持一个未必有结果的研究肯定是极其艰难甚至枯燥的,陈大卫也不例外,他直言自己也经历过科研的“迷雾时期”,那是他刚刚读博士的一段时光,他说:“那个时候,我所做的亚方向在国内才刚刚开始,做的人并不多。作为一个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转科研型博士,初入实验室遇到了很多问题,水土不服了整整大半年,很多次想放弃,但总归还是坚持下来了。”支撑他一路坚持走下来的最大动力是老师和家人的鼓励。其次他提到了目标,“就像跑步一样”,陈大卫给自己每个学习阶段都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本科的目标是考研,硕士的目标是发SCI 和考博,刚读博的目标是出国,出国后的目标是带一篇 10 分以上的文章回国。”老师和家人的鼓励贯穿始终,为他每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不断加油打气。”
02
「全球视野,多面生活」
读博期间,出国是陈大卫的目标,用全球视野、世界水平武装头脑也是导师于金明院士对陈大卫提出的殷切期望。受导师的引荐和资助,陈大卫前往美国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联合培养。新环境、新知识、新生活、新体验带给了陈大卫满满的收获。“主要是开阔了视野。”陈大卫说。他所去的美国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全美排名第一的癌症研究中心,那段时间他亲身感受到了顶级科研型医生的风采。但他也坦言,刚到美国时有一段“黑暗时光”:“做的第一个实验,是我们放疗专业最基本的实验,平板克隆,没想到这个两个星期就能做完的简单实验,我做了三个半月才最终做出了想要的结果。”陈大卫并不因为这样的挫折而有所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在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钻研的信念。
另外,陈大卫提到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打趣道,形容美国生活的一句话特别流行,“好山好水好无聊”,每一个赴美的留学生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在所谓无聊的氛围中充实自己,学会享受孤独,珍惜身边的朋友。
生活是多面体,科研学术只是其中的一面,“运动达人”陈大卫说:“我特别喜欢体育运动,首先是篮球,每周和好朋友们一起打打球、聊聊天是最放松和开心的事情了。” 陈大卫一直有夜跑的习惯,目前已经累计跑步 4800 多公里了。对他而言“夜跑”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反思自我、享受生活的“留白”时间。“记得在美国留学期间,工作之余最大的快乐就是每天跑步往返在实验室和住处的这段路,戴着耳机,跑着步,感受自己一天的努力,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03
「感念恩师」
成长不是只要努力向前奔跑就足够的,奔跑的方向也至关重要。关于科研方向的选择,不得不提到陈大卫在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于金明院士。陈大卫直言,自己之所以能够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并有所收获,都是多亏了导师的引导。“我的专业方向是导师亲自指点的,一个好老师是非常重要的。”陈大卫多次强调道。
2014 年初识于金明老师,在于金明的引导下,陈大卫对肿瘤学亚方向研究产生了兴趣,从此开启了他六年的专业学习之旅。这个研究方向属于肿瘤学的新兴领域,前路未知,充满挑战,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无疑是艰苦又充满磨砺的,能够在这条道路上摘得几颗果实,陈大卫第一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导师。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对待工作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使陈大卫受益匪浅。陈大卫表示,他经常收到导师与他讨论学术问题的电话或者邮件,而且导师言传身教,经常在临床实践中教给他国际前沿的诊疗方案,培养他严谨的诊疗思维。在他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会遇到审稿人提出的一些难题,导师每次都能找到问题的重点以对他的进一步思考做出引导。陈大卫总是格外珍惜与导师学习交流的机会,援疑质理,教学相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师生情谊也在这切磋琢磨中慢慢巩固。
04
「赠言」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六年,2000 多个日夜,忙碌是陈大卫的日常,也是他成长的加速器。临近毕业,生活是忙忙碌碌又热气腾腾的模样,数年医学研究生生活已经让他习惯了这种高强度和快节奏。对于时间安排,陈大卫坦言:“作为一名研究生,每天的生活都应该是特别特别充实,时间一定是不够用的。”在他的日程安排中是没有“休闲”时段的,对于这样的节奏,他开玩笑道:“做科研是可以互为休息的,做基础实验累了就去收集临床病例,到时间了再回去加抗体,再累了再回办公室写临床文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陈大卫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学生生涯告一段落,但学习的步伐永不停歇。毕业后,陈大卫将会进入山东省肿瘤医院工作,谈到学术追求,陈大卫希望他所学的亚专业能成为肿瘤放射治疗的新突破,“希望肿瘤放射治疗能被更多人认可,但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努力能转化为癌症病人的一丝希望”。医者仁心,愿陈大卫克明俊德,广施仁术,一路长风。
往期精彩回顾
主题征稿 | 新时代,新篇章本周人物 | 医学生的成长之路本周人物 | 不做被标签的90后博导本周人物 | 一位魅力师者的印象记文章刊于杂志2020年7月号
文章作者:马康宁 陈大卫(山东大学)
图片:陈大卫 陈彦好(山东大学)
编辑:马亚男
责编: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