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郑大一附院管生:巨大动脉瘤仍是介入手术最大挑战 哪些影像新技术能助神经介入一臂之力 | 神经介入周刊第6期

神外前沿采编 神外前沿 2019-07-02

神经介入周刊

 第6期


神外前沿讯,近日,国内三大神经介入年会之一的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在京举行。(详见[会议纪要] 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  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 | 神经介入周刊第1期)


在本次会议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管生教授主持“从新的视角审视颅内动脉瘤”环节,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神外前沿的专访。


管生教授介绍了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影像技术能够给神经介入手术带来哪些可能的进步,也冷静的指出了即使有密网支架等新器械,巨大颅内动脉瘤仍是神经介入手术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也指出了,在破裂的小动脉瘤领域中,神经介入的治疗效果和优势变得越来越明显。以下是访谈实录:


难度大的手术类型

神外前沿:我们了解到,神经介入做后循环是很有优势的,您是如何处理后循环病变的,风险在哪呢?

管生:后循环是高危区域,在外科和介入都一样。介入做后循环的优势,只要能保证在正常管腔内走的情况下,问题都不大。因为在正常管腔走时,无非就是栓子跑到远端了,现在的取栓手段能处理。但在闭塞病变时,就难以完全保证始终都在管腔内,一旦出了这界限范围,就会引起出血,因闭塞血管最终又会导致脑缺血,对病人同样是危及生命的。


神外前沿:除了后循环,在整个神经介入中哪些病种或哪些区域现在是最难的,危险系数最大的?

管生:大和巨大动脉瘤,即使有了密网支架,仍然有疗效不好的或原来没出血的治疗以后出血了的情况出现。这部分我也在反思和探索,并不是说即使用了密网支架效果还不好就停滞不前了,其实也在改进,包括弹簧圈和支架结合,怎么去改变血流特点、角度,加不加胶等。学术总是解决了一些旧的问题,新的问题又出来了。


小动脉瘤的优势

神外前沿:微小的动脉瘤介入治疗是难点吗,您怎么看?

管生:微小动脉瘤,我们现在把握的指征第一是其治疗的必要性,对于未破动脉瘤,我们现在是主张不干预的。现在临床干预的微小动脉瘤绝大多数都是破裂的动脉瘤,极个别未破动脉瘤除外,比如病人坚决要求做,愿意冒各种风险,这例数是非常少的。


关于破裂的小动脉瘤,现在介入技术进步也很大,有各种手段都可以去处理,如覆膜支架隔绝多发的小动脉瘤,密网支架的血流导向,单纯的窄颈小动脉瘤单纯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针对每一微小动脉瘤不同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临床效果都非常好,不亚于此前外科的夹闭手术。


反而有些小的,如血泡动脉瘤像一小扁馒头扣在血管壁上,外科夹不到,或血管壁硬化夹不好,而介入从腔内用覆膜支架隔绝或用支架+弹簧圈处理效果更好。现在介入不叫栓塞,称为局部的修复重建—腔内的修复重建技术,手段很多。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优势肯定将来还是介入。


学习曲线

神外前沿:神经介入从业人员会越来越多,甚至神经内科医生都在做,会不会出现适应症把控不严或者滥用的情况呢?

管生:不会。现在已经到了整合期,是以疾病为中心组合各种的医疗资源和手段,未来会把学科之间的壁垒彻底打破,针对某一病人必须是同时会诊或三种手段同时齐上,从病人角度看,未来可能会更好。


神外前沿:有种现象,像取栓方面,有些医生派出去学两三个月,回来很短时间就开展了,这方面是否会造成技术上各种不成熟?

管生:有这种现象,但这种现象是有历史背景、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如在有些边远地区,病人不可能来省会城市大中心医院来看病,另一方面,病人在当地没有别的办法可选择,如果当地医生愿意通过这短时间的学习去做尝试,也未尝不可,这是成熟成功必备的经历。


针对这问题,第一要正视现实,第二是要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一味抱怨说不应该做,不应该做就只能看着病人等死?


关于急诊

神外前沿:基层急诊上有一半是急诊取拴的,急诊和神经介入是怎么衔接的呢?

管生:我们中心像这种急诊取拴的很多,都归我们做;现在单独脑血管是归我们,叫脑血管病医院或院中院,是单独的体系。急诊科是过去的那种功能,都有分诊台,初步判断是脑血管,马上就启动脑血管绿色通道了,这是我们国家层面建设的一个体系,非常有意义。


影像新技术

神外前沿:影像技术方面有什么大的进步么,能够帮助介入医生更好的看清楚血管?

管生:现代医学主要依赖于影像技术进步,不管是腔镜还是血管腔内,影像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神经介入,3T、7T甚至更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就可以看清很多细小的血管。比如现在穿支动脉、豆纹动脉都是看不见的,未来可以更清晰的去分析小血管病变,排除现在可能是小和大血管病变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未来可能都可以避免。


更高级的影像对血管壁情况显示更清晰,血管病变最终原因可能还是血管壁鼓泡或增厚变狭窄了。另外,术中影像操作,现在有OCT-光学显像,血管内镜和血管内超声等等,这些都会增加手术的安全。


神外前沿:磁共振引导下的介入技术有可能发展起来吗,成本很高?

管生:磁共振导向下的介入技术。2006年、2007年我在美国学习时,他们已经在做磁共振导向下的介入技术。当然,这会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放射介入人员也有人抱怨,说我们丢了“地盘”。国外几位比较著名的放射介入医生说法深深打动了我,他们说不要怕丢“地盘”,你是前沿的,因为这领域是我们领先的。现在被别人拿走,说明这个好和技术成熟了,我们再去研究前沿未知的领域,再去探索新的技术和材料。

 

受访者简介

管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国家卫计委神经介入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脑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脑卒中学会河南分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南省放射学会常委、头颈学组组长等学术兼职。发表论文168篇,其中SCI收录23篇。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编专著两本。担任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JVIR、CVIR、ER等国际知名专业杂志Reviewer。


神经介入周刊往期报道

[专访]郑大一附院管生:年神经介入手术近2000台 中原大地的脑血管介入为何由放射科引领 | 神经介入周刊第5期


[专访]华山医院张晓龙:1000多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致死率为零 未来更关注再复发问题 | 神经介入周刊第4期


[专访]宣武医院张鸿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存在治疗过度现象  医者何时应该敢于说不 | 神经介入周刊第3期


[专访]天坛医院吴中学:中国神经介入开拓者三十年一回首  未来路在何方 |神经介入周刊第2期


[会议纪要] 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  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 | 神经介入周刊第1期


联系我们

医生或患者联系我们请请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注册;

神经介入周刊

 

《神经介入周刊》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共同采写制作,旨在传播最新神经介入学术信息,审稿人杨新健教授,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联系邮箱53880941@qq.com;获得学习交流与患者就医渠道,请点击本文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行注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