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胃强脾弱,怎么回事?

王蓄之 天下无疾 2023-04-20

我们知道,饮食物进入体内,第一站停驻在胃。胃被称为“五谷之腑”,就是指接受、容纳饮食物而言的。胃的能力强弱,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判断:一是受纳饮食物的意愿强弱,二是量的多少。如果食欲太强了,总想吃,过一会儿就饿,而且每次吃的量都很多,中医称为“消谷善饥”,通常是胃里有火的表现。犹如煮饭的锅底下,火太旺,米粒很快被煮成了米糊糊,吃了不解饱,自然还想再吃。反过来,如果胃气不足,接受不了足够的饮食,出现食欲不振,就称为“纳呆”,饭量减小,则称为“纳少”。


胃接受到的水谷,继续向下传递,是脾气主持转运工作的开始。这个传递的过程,并非一气呵成,速度越快越好。传递需要节奏。而脾气,正是把握水谷下行节奏的关键人物。
脾气把握节奏的凭据,是小肠化物的能力。化,不像运,理解起来或许略有困难,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所谓“化物”,大约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将水谷消磨到面目全非,二是将消磨后的水谷区别为糟粕与精微。这个消磨的过程,在胃中即已开始,主体在小肠完成。区别精微糟粕,又与下一步的转运密不可分。
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化物,犹如生产线上的两组流程。如果二者配合默契,大约1小时后,水谷就会有一大半进入小肠。相反的,如果小肠化物环节发生故障,这一过程势必会延缓。留给人的感觉就是,吃完饭后,食物一直在胃部堵着,下不去。不仅如此,上面胃主受纳的过程,往往也会跟着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纳呆、纳少等表现。
不过,胃接受水谷,和小肠的化物,终究还是有区别的。典型的表现,就是所谓“胃强脾弱”。一方面,觉得很饿,非常想吃东西。但另一方面,真的把美味食物摆在面前,又发现自己根本吃不下;或者不顾一切狼吞虎咽后,胃里腹中随即感到胀满不适。背后的原因,脾气化物无力的同时,胃里还有邪热。邪热虽然让人感觉到饿,但不会帮助改善消化困难的状况。或有疑问,为什么?不都是阳热吗?
须知此热非彼热。脾气化水谷,离不开火热。但这个火,必须是人体自身生出来的。生活经历渐丰富后,相信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一个物件,如果是亲自精心挑选、购买的,用起来往往得心应手;反之,如果是别人赠予的,常会有种种不便。在人体,一样的。

自身化生出来的火热,与人合为一体,休戚与共。哪里需要,需要多少,这些火热(准确的说是阳气),就会按时按点按份量奔赴现场,且不辱使命。反过来,如果火热不是自己慢慢化生出来的,而是吃了大量辣椒羊肉补出来的,或是从抑郁焦虑中憋出来的,这样的火热,只能称为邪热。邪热与人体从来不是一条心,自然不会听凭身体的安排,只会随性所至,四处为患

本文选自无疾学社主办“中医爱好者的成长家园”,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 ,了解详情。无疾学社,2023年学习主题:针灸进阶

星球内容精选
1 针刺,在时光中雕刻美

2 中医教你如何高效休息

3 脾胃的日常调养

4 常温的水,到底算不算寒凉?

5 过敏,中医怎么看?

6 当激素成了药

7 从气血到肾精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加入中医爱好者的成长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