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建时讯|这些事,何以“一往无前”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年上海工作的主题主线——上周,中共上海市委专题协商座谈会、2023年度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市委中心组学习会等相继召开,一再强调这一要求。


上述会议围绕“五个中心”建设、增强超大城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等,作出部署。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各级干部要一以贯之当好“施工队长”,“以高度自觉和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锚定重大使命、重大任务、重要部署善作善成,以一往无前的坚定决心推动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一往无前”的表述,在上周并不是唯一一次出现。



继此前专题调研国际航运中心之后,陈吉宁上周前往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就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开展专题调研。


两家机构,均被期望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应前沿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和成果转化等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关键要害问题。陈吉宁在调研中强调,要积极主动顺应科研范式变革,创新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加快集聚全球顶尖人才,高质量建好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对上海而言,在新的创新范式下,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政策机制等均需进行大力度改革。调研中就强调,上海在生物医药这样的先导产业方面,要抢抓新范式赋能、新赛道开辟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探索新思路和新机制,加快形成重大原创性成果。同时,要把科研人员更好引导到高价值、高风险研究上来,把政策机制调整到支持那些“十年干一件事”的人身上,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在应用层面,要“着眼创新成果转化,坚定不移向全过程、全链条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而对基础研究来说,尤为关键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自信”——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被鼓励“一往无前探索极限”,政府等有关各方则应加大资源要素、体制机制保障,帮助科学家及研究团队心无旁骛探索前沿、攀登高峰。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上海着力强化的“四大功能”之一,亦是建设科创中心的主攻方向。因应范式变革、力推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创新,是强功能的重要途径,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要求。


广而言之,强化“四大功能”,从思维、认识、制度到工作方式的改革,都是个中关键。上周五召开的上海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就凸显了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方面的改革思路。


“转型升级”是会上高频词,亦是上海工业乃至全市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认识——其一,需要充分认识工业之于稳定经济基本盘的特殊意义,其总量和比重应保持在合理水平;其二,作为受科技革命影响深远、竞争日趋激烈的领域,以改革创新谋升级,亦是工业的生命线。



年前的市委全会、市委学习讨论会等多个场合,上海市委都曾强调工业的比重问题。此番会上,陈吉宁强调,上海要在稳定工业大盘中坚定转型升级,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起发力,加快构筑工业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而“新型工业化”之新,着重体现于对新趋势、新赛道、新逻辑的深刻把握上。会上强调,上海要大力发展三大先导产业,加强科创和产业结合,抢抓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机遇,加强创新企业孵化培育,发挥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作用,推动产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与之直接相关的要求是,工业用地必须坚持保量和控价双管齐下,并创新推广工业上楼、弹性用地、混合用地等政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空间——年前,这一要求已被多次提及。同时,各区、各部门也应保持定力,综合施策,想方设法巩固工业综合成本优势。


从政府端来说,市、区两级需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强化协同,在产业规划、土地收储、企业引育等方方面面密切联动,形成合力。陈吉宁在会上明确要求,相关工作布局要“明确到细分赛道、见到链长”;“一把手”要成为抓特色优势产业的行家里手,建立相应的专业团队,实现一条龙服务。


而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关键地位,亦得到突出强调。陈吉宁谈到,企业强,工业则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归根到底要培育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


会上,对各类企业提出期望,亦释放了积极信号。会上强调,要发挥国有企业带头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更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其间也明确,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落实好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要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国有企业供应链、重要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


上海鼓励各类企业投身科技创新,将完善产业创新组织机制,在平台搭建、财税扶持、产学研对接等方面加大全链条支持力度,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要积极通过各类平台主动与企业见面沟通,了解投资意愿,加强企业服务,完善提升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切实提升惠企政策举措的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


对上海而言,落实各项宏观的重大战略任务,最终应落脚于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感受度、创造力,以此体现强烈的务实导向。某种程度上,战略层面的“一往无前”,正需由微观主体的持续创造来实现。


(来源:伴公汀




近期热文

习近平第11次开讲“新年第一课”,聚焦金融高质量发展


党建时讯|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划拨3.85亿元用于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


基层动态|市社联召开2023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