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深度学习?

2016-12-09 杨德发 校长传媒

【杨德发专栏】

什么是深度学习?

文|杨德发(《学本式教师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微信:cq-ydf,电邮:529334038@qq.com,欢迎各大纸媒、公众号向杨德发约稿)


这几天微信上在转发关于“深度学习”的文章,看了几篇,感觉这些文章的作者并没弄明白“什么是深度学习”,其文章一点也没有抓住深度学习的本质。


深,shēn,水深,与“浅”相对。深,形声字,从水罙(shēn)声。本是河流名,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说文解字》:“深,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罙(shēn),古人用木棒去探穴洞、河水的深浅。


《现代汉语词典》对“深度”的解释是:(1)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测量河水的深度。(2)(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对这个问题大家理解的深度不一致。(3)事物向更高级发展的程度: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4)属性词。程度很深的:深度近视。


深度学习的“深度”是一个属性词,深度学习就是程度很深的学习。深度学习的反义词是程度很浅的学习,即肤浅的学习、表层的学习、浅显的学习、浅薄的学习等。


学书法,通过模仿某一体(欧体、柳体、颜体、赵体、王体),模仿练习,十年或几十年才能学成。这种就是肤浅的学习。


王阳明学书法,三天三夜不写一个字,在那里想怎么写好字,想了三天三夜,悟出道理来之后,再提笔写出来的字即达书法家的水平。这就是深度学习。


所以深度学习的本质在于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关键是:深度思考。要引发深度思考,需要有好的问题。杨德发说过:“思考是学习之父。”。德国自学成才的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现在中国的教育,重复过多,通过题海来重复,思考严重不足。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在先,知到了本源性的奥秘,行就不难了。孙中山也提出:“知难行易。”陶行知原名陶文俊。1910年在金陵大学读书时,敬慕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在晓庄学校工作期间,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发生巨变,对知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对王阳明的观点,“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他认为,富兰克林、瓦特等人都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了新的发明创造的。于是决定把以前信仰的观点倒转过来,确认“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1年他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到1934年7月16日,他在《生活教育》半月刊上公开声明,改名为陶行知。他曾解释说,我的理论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改名字是力求名实相符。

    

陶文俊→陶知行→陶行知。

    

笔者认为,当我们彻底地“知”之后,“行”就不难了。我研究汉字书写,用电脑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7000个字全部拆了,找出21个典型字,这21个典型字包含7000个汉字的所有笔画及主要结构。只要写好我找出来的这21个典型字,就可基本写好《现代汉语字表》中的7000个字。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现这21个字,就求“知”,前无古人的创新,其他任何人写这21个字就是“行”。体现“知难行易”。这次求“知”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大道至简。最复杂的事总蕴含着最简单的知(规律)。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就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研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深度教学。满堂灌,绝不是深度学习。海题战术,机械重复,不分青红皂白的重复,绝不是深度学习。严格管理,学生被迫学习,绝不会发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一定是学生自己主动深入钻研问题的自由学习。中国许多搞教育的人,看到美国人提出一个什么概念(比如深度学习),如获至宝。


他没有去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就人云亦云地撰写文章,转手发表!


对国内原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他不加思索地用“批判性思维”大骂一通。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原创吗?教育又不是高科技(即使是高科技,中国人也能原创,墨子号量子卫星世界第一),是教学生的实践。只要在教学生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深度思考,就可能原创全世界最先进的教学法。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本身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也提出自己的原创模式,虽然也许还有这样那样的漏洞,但不乏创新点。既不能像李炳亭之辈那样浮夸吹翻山,也不能像那些提倡“批判性思维”的人一棒子把它打死。


教育要创新,教育能创新。先“行”(实践)后“知”(提炼理论),先“知”(在理论上搞明白,像我研究练字模板)后“行”(实践),均有合理性。行→知→行;知→行→知。


我国搞教育研究的人,文科出身的太多,往往没科学思维,不把实验法摆在第一位,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昨天看了两篇文章,一篇谈《做有温度的教育》,另一篇讲《办有温度的学校》。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什么是温度”就没有弄清楚,写出是似而非的文字。《今日教育》2016年11期卷首文章《做有故事的老师,办有温度的学校》。可以推测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均是文科出身,初、高中物理知识没有学好。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全世界任何物体都有温度。零下50度,也是有温度。零上50度,也是有温度。《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的科学性错误也不少。有个老愚找出了《新华字典》的2000多个错误。


深度学习就是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于无疑处生疑,更是深度学习。上述三篇谈“有温度的教育(或学校)”,被网友转发得很频繁,网友没思考啊!我经常在家看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节目,天天播被骗的新闻,哪些被骗的人,哪一个思考过骗子伎俩?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本身是成功的,但没有李炳亭吹的那么好!李炳亭像大跃进时吹亩产一样吹课改,当然失败。课改宣传要如实,不夸大,不缩小。提高10%20%是可能的,提高几倍就值得怀疑。


课堂教学有一个模式,是便于初学者学会。就像一般的人学毛笔字初学时先学某一体(如欧体)一样。先入模,学会后之再出模。没有模式,极其灵活,初学者不好把握。重庆市沙坪坝区成熟的模式有:三助式教学(伍永刚首倡)、学本教学(龚雄飞首倡)。

    

传统教学成功的人(学生考得好的人),三板斧:满堂灌、海题战术、严格管理。其负作用很大,北大新生中30%的学生大脑已“死”,被难题撑死的。教育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大脑。只要大脑完好,终生学习,一定有所作为。我现在的大脑拟投保了,随时可以输出:文章、办法、点子。


学习要搞深度学习——基于深入思考的学习。

工作要搞深度工作——基于深入思考的工作。

研究要搞深度研究——基于深入思考的研究。


深度学习并非新东西,历代学习成功的人已实践了几千年。深度学习的理论也并不新鲜,只要是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学习即理解。小学语文、初中语文、小学英语、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就没有促进深度学习。一句话说,能讲清“为什么”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反观我们的中小学教师,让学生蛮干学习现象比比皆是。一位重庆三中英才学校的物理老师对我讲,他之所以不喜欢地理,是因为初中地理老师要她背中国各省的简称,他始终背记不住。其实,中国各省的简称(或别称),之所以简称为某个字,都是有原因的,用“历史地理”“文字学”可以讲得清清楚楚啊!我把黑龙江为什么简称黑,福建省为什么简称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的简称给她讲了一遍,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地说:“要是您是我的初中地理老师就好啦!”


我在重庆七中教的高2000级有个学生叫王云,他上物理课从来不做笔记,课后从来不做题,每次考试几乎是满分。他上课极其专心(看着他的眼睛有点怕讲错了),把我讲的每一点都是想清楚了的。我工作近30年了,也只遇到一个这样的学物理的天才学生。王云同学的“想得清清楚明明白白”其实就是深度学习。教学中如果每个问题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学习,一次性学懂了,其重复练习的次数就可大大减少。我们大多数教师搞的满堂灌式讲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浅层学习状态。课后必然要用大量的练习来试错,来加深理解。由于谁也不愿意多做练习,所以还有严格管理这一招。传统教学的教师正是靠“满堂灌”“题海战术”“严格管理”这三板斧使学生考好的。这三板斧出了成绩,但扭曲了学生的人性,撑伤了学生的大脑,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学本教学创始人龚雄飞先生提出每节课要抓几个“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主问题——叫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心得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头脑风暴”解决主问题——叫互学(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最后由小组成员在讲台上展示本小组达成的共识,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展示的成果提出质疑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叫展学(墨子的说知)。教师基于主问题的导学(education不应翻译为中文的“教育”,应该翻译为中文“引导”),学生基于主问题的自学、互学、展学,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重庆市沙坪坝区近年的学本教学实践证明:学本教学确实能实现高质量的学习。使教师讲的量自然下降,学生学的量自然增多。由于学生对每个主问题是想清楚了的,课外作业的量也大为减少,“减负提质”得以顺便实现。教师对学生不再是专制型的严格管理,而是民主管理。学生的自主管理、小组管理(有小组公约、小组文化)得以突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管理的主人。


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课改人依然在坚守阵地。实施三助式教学、学本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节节课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的品质和思维能力”自然得到日积月累的提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助式教学、学本教学是实现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简洁模式。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作为一种模式的提出,舍去其次要因素,抓其主要因素,用简洁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让一般的教师均能学会,这正是建模者的良苦用心啊!


作为一个深度工作的教师,我们在学习一种新模式的过程中,自然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举一反三。让我们首先做一个深度学习的人,不但要学懂、学会,还要学精。让我们去培养深度学习的人——会深入思考的人。

书于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晚9:15

(本文为杨德发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平凡的工作如何做到精彩?

高考必备:杨德发-高中物理动量讲座

十年课改真的失败了吗?

“不备课”教(jiāo)学法

分数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吗?

你的智囊中装有什么?

高中物理万能解题法

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