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所作的努力作用可能有限:若要孩子优秀必须做好三件事
【吴非专栏】
教师所作的努力作用可能有限
文|吴非(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有教师谈到,有一类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就像没开窍,似乎从不接受积极影响,对这样的学生,有没有什么办法?
我想大概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办法。不仅不能夸大教师的作用,甚至也不要夸大教育的作用。学校和教师能做的事是有限的。只能等机会。或许,有一个他比较崇敬的教师,在某个特殊的时候的谈话可能会给他以启蒙;或许,几位有智慧的教师在同一阶段出现在他面前,才能让他开始关注自己的习惯;或许,得有一批批教师在不同时期都在兢兢业业,遵守原则,这个学生才逐渐醒悟,开始思考共同价值……
太难得了。我因此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作为教师,他用全部智慧和勇气去做的事,作用可能是有限的,面对社会现实,我常常认为自己所能做的简直微不足道,有时。
就人生而言,对在某个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有可能印象深刻,也有可能毫无印象。毕业生在纪念活动中,回忆在校的一些事情,当年对我触动非常深的重要事件,学生却没有印象。也就是说,我从教育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认为有价值,有意义;在他,不过是人生的一分钟,五分钟,太平常了,“没用”。我当年用心努力,并没有让学生形成有价值的记忆。学生毕竟处在受教育阶段,他不大可能明白教育的意义,更因为在一个讲求“成功”“实用”的环境中,不能直接形成利益的过程都会被认为是“无用功”,学生在各种干扰与压力下,会忽略教育的“示范”。
这样看,有可能会令人感到失落:教师用心去做的、为了未来的工作,在学生那里反应如此淡漠,我们今天的“认真”还有什么意义?你全心全意去做的事,连一点点的意义也没有的话,你自身的劳动价值何在?
可是,正因为想到这一点,我更得努力去做了。我做,是因为认识到所做符合教育需要,遵循规律,不违背常识;我尊重自己的职业,至于教育对象会不会因此有所改变,还真不是我能预期的(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我只是尽个人的努力,以期不枉职业责任。我尽了自己的努力,付出劳动,我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获得智慧,自身感到愉快。再说,谁能说那“一点点”不会出现呢?如果知道有不出现的可能,我就放弃,就为所欲为,就认为未来的一切与我无关,——每个教师都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因此放弃努力,那整个“教育”的状态有可能变得更糟糕。
真正的教师,首先在于他通过教育活动把自己的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能否在个人的教学活动中升华并扩张教师的职业属性,让学生看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站立的姿态。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不能夸大自己的作用,不过,如果你真以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本文为吴非老师原创,首发吴非老师的博客)
作者简介:
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退休。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延伸阅读1
你的孩子不优秀因为有三件事你没做到
文|张旎
前两天火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让我感动了很久,这篇文章的真实感能够直击人的心灵,会让人不能平静,但后来再看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删除了……
非常不希望范雨素又只是一个热点而已,很快被遗忘,所以想捕捉下来一些东西,让这种“不能平静”的心情沉淀为思考和行动。
我相信不同的人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其中,最触动我的那部分是范雨素描写的自己的母亲,看到她的描述,我的内心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一个伟大的母亲不是必须有高学历、不是必须很富有、更不是必须掌握多少科学育儿知识,一个伟大的母亲其实只需要有无条件爱的能力。
可惜很多母亲并没有这种能力。
在我的生活中,非常另我敬佩的另一位母亲是我的婆婆,我的婆婆一直是我膜拜的对象。之前是听先生说,母亲对他们几个孩子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厉声厉气的话,任何时候他们做错了事情,母亲总是会站在他们身边来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语气永远都是温和的。后来我们有了孩子,我开始体会到想当一个永远都温和的母亲其实比登天还难。单凭这一点,我就已经对婆婆肃然起敬。
公公婆婆有时也会和我们住在一起帮忙照顾孩子,我很喜欢和婆婆一起聊关于孩子的话题,但在她面前我基本不会聊我所学习和研究的各种儿童教育知识和理论,在我看来,那些知识、理论和无条件的爱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我最喜欢和她一起聊的是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她会怎么办,婆婆最常说的话是:
孩子做错事都不是故意的,孩子只是不懂,跟孩子好好说,孩子都能听懂,再大一大就好了。
非常朴素的话,非常真切的爱。
我从来都不会称自己为教育专家,“教育专家”这几个字都是别人给我扣的帽子,在我看来,教育专家不应该只是懂得多少教育理论的人,也不是能讲出多少大道理的人,能够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教育专家。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修行的路上。
很多人其实都不理解什么叫“无条件的爱”,也总有人会把这种爱与“惯”孩子相混淆,有一次与一位老师交流,她谈起“无条件的爱”时,只说了特别简单的三件事:
无论孩子有任何问题,都能用同样的爱对待他;
无论孩子做错什么,都不会站在孩子的对面去指责他,而是能站在他的旁边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无论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任何困难,你是他永远可以停靠的港湾。
这三件事成为了我后来检视自己行为的标尺,其实,每一位母亲都值得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和体会这三件事,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始终如一的做到?
当孩子乖巧伶俐的时候,我们很爱他;当孩子满地打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能那么爱?
当孩子成绩优异的时候,我们很爱他;当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能那么爱?
我们心里可能觉得一直都很爱孩子,可是孩子只是通过我们的表情、语言、行为来感受我们的爱。很多时候,无意识中我们其实是在用爱作为一种条件来交换我们期待的行为,也就是用爱来要挟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表现。想想那些我们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拳脚相加的时刻,孩子感受到的是爱还是威胁?弱小的孩子太需要爱,也太需要安全感,在那些充满恐惧的时刻,他会努力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来换取那份爱,如果母亲的要求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整个世界对他来说都是坍塌的状态,他除了自暴自弃几乎没有出路了。
我一直都认为影响孩子未来的更多的是他的家庭。同样的学校、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家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面对,因此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非常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学校里,孩子犯了错误回家,不同家庭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
比如,在学校里,孩子考了很差的成绩回家,不同家庭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
比如,学校老师要求很高,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不同家庭会采用不同手段来解决问题。
正是在每个家庭中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不同态度、不同手段让孩子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那些在家庭中感受到爱、理解和支持的孩子最终会拾起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学校的压力,而那些在家庭中被指责、批评和谩骂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湾,可能选择任由自己一败涂地。
如果用成功学的标准衡量,范雨素非常不优秀,因为她几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如果从她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才华来看,她却又优秀的一塌糊涂,不然这篇文章不会瞬间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眼球,让那么多人产生共鸣。优秀原本就不应该用一种维度去定义,在我看来,优秀就像一种光芒,应该有无穷多种颜色,无论哪一种颜色的光芒都能照亮你的心灵。我看得到范雨素的优秀和那种对待生活坚韧不拔的信心来自于她身后那位伟大母亲的爱的支撑。这位母亲会让很多所谓的“高知”母亲羞愧,因为很多用科学育儿书籍武装自己的母亲其实都做不到始终如一坚定地站在孩子身旁捍卫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对于优秀的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相关性,我有这样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不一定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因为有些孩子天性就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即使在家庭逆境中也能顽强地成长,闪耀出自己生命的光辉。
一个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成就优秀的孩子:
对于那些天性敏感、脆弱、对爱有着极大依赖的孩子,母亲对他的生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爱的滋养,这些孩子的生命会黯然无光,而一个伟大的母亲能够用爱让每个孩子绽放自己的生命。
写这篇文章想颂扬那些有能力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也想与修行路上的母亲们共勉。
无论家境如何、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全职兼职,学会无条件的爱是每一位母亲必修的功课。
(本文为张旎原创,选自微信公众号“父母训-ID:ParentingWorkshop”)
【精选留言】
@Nick Young:
作为一个父亲,我喜欢以一个朋友的姿态与女儿相处,把她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也喜欢做她的榜样,比如我会和她一起学习,她写作业,我看书写笔记。
@初夏:
我快30岁了,现在来看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然而有那么十几年,因为我在学习上走了弯路,没有成为家人眼里优秀的的人,我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嫌弃。后果是这些伤害我永远不能忘记,永远在自己的明媚背后有自卑,永远和家人无法亲近,未来也永远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
@木 西:
我的母亲就和文中的那位姥姥一样,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无论如何无理取闹如何顽皮,母亲从没对我们厉声厉色过,后来带孙辈也是如此。女儿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卡尔威特教育全书》等几本教育方面的书,说:这书里说的不都是姥姥做过的么,姥姥做的有些书里都没说到,姥姥就是个学历低水平高的教育家啊!
@Serena:
无条件的爱,永远保持温和,永远是孩子的港湾,说着容易,真要做到,不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其中含义并且认同的话,无法做到这位朋友的境界。父母也应该终身学习,这是一个永不毕业的专业啊!
@weiweiliao:
看完文章,联系到自己的关于学习爱的实际,想说说话:记忆中,小时候的我很是明媚;稍长大一些,不知是因为自己自以为是的骄傲,或是敏感自卑,还是纯粹不擅长与人交往,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毕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时候的我都是孤独而无法完全融入人群的,虽然也有好朋友,但会有自己游离于人群之外的感觉。直到近一两年,我有些明白了:我喜欢一个人独处,也不再排斥与人相交。之前的种种,不过是我未曾打开心扉与人来往,有敏感自卑,有不安全感,有害怕,渴望爱,却不懂爱,也不知如何去爱。尤其是关于家庭与爱,有件事情记忆犹新。不知是因为敏感自卑作祟,还是的确是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高考前夕,我问父亲,如果我没有考上,是不是从此会不被家人喜爱?父亲很诧异,他告诉我不会的。当然,我依然害怕和紧张。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父亲和母亲一路走来不易,对我其实有诸多要求,尤其希望我朝着他们设想的“好”一直往前,我想我是感受了太大的压力,才会有如上的发问。他们是爱我的,会在需要的时候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也希望我能顺遂,只是,没有以我想要的方式来爱我。直到我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和欲望的时候,愿意给予自己无限多的耐心和关爱的时候,慢慢的,我更多的去理解父亲母亲,也更多的以自己的方式来肯定自己,不断修行,脚踏实地朝着想要的方向前进。谢谢旎姐,让我对于爱、无条件的爱有了更多的了解,谢谢您!
延伸阅读2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