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致命错误

2018-01-04 黄全愈 贾容韬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黄全愈专栏】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致命错误

文|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长期奔波于中、美两国教育界,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犯的毛病,可以列出一大串。但最主要的毛病,应该是:中国家长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面,或者说,一个表面现象。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问题的另一面。其实,父母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客观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有两个原因使得父母最不容易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是太容易带上主观色彩,被主观的偏见所蒙蔽。比如,只看到长处,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甚至不愿承认孩子的短处;二是自以为了解孩子,反而容易被空间的近距离拉远了心理的距离。


特别是中国父母,从来都是“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意识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中国家长对孩子“无节制地满足”,说起来是有“私心”的,是有潜在的回报企图的。无后为大、养老送终、重男轻女、光宗耀祖……都是“私心”的文化根源。


另外,“无节制地满足”的结果,就是“无节制”地干预,“无节制”地期望,就是家长“无节制”地“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


“无边际地许诺”,能兑现的就成了“无节制地满足”,不能兑现或根本就没有心兑现的,就成了“空头支票”。既然家长能开空头支票,孩子为什么不能也来个“无边际地许诺”?!一旦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互写“空头支票”,责任一定会推给孩子。


“无原则地让步”,一方面是“家长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孩子的一切”,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无原则地让步”。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中国家长的问题是:该把孩子当孩子时不把孩子当孩子,不该把孩子当孩子时又把孩子当孩子。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中国的独生子女在应该对大人说“NO”时,不敢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不同见解;恰恰相反的是,在不该对大人说“NO”时,又无理取闹,甚至为所欲为。


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大人身上,出自家长对“孩子毕竟是孩子”的错误理解。


“孩子毕竟是孩子”,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孩子;但孩子又毕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孩子。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正是在该把孩子当孩子的时候,没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该把孩子看成是孩子时,又把孩子当成孩子。


“无分寸地褒贬”,一般来说,家长的毛病是夸大孩子的长处,这是经典的通病,不需赘述。


比孩子夸大自己的长处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孩子对自己的缺点或弱点的夸大。我们何曾注意或批评过孩子对自己缺点或弱点的夸大呢?我们不是反而认为孩子夸大自己的缺点或弱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值得大加赞赏的美德吗?


一个“爱”夸大自己短处的人,要么是言不由衷,要么是灰溜溜、无底气、缺自信。


“无休止地唠叨”体现的是家长的无能、不自信(或过于自信)。因为忽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剩下的就只能是家长“无休止地唠叨”,给孩子和自己带来“无休止”的烦恼,甚至是“无休止”的冲突。

本文节选自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lanova(3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英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出版了20多部中英文论著、译著和词典,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

  

在迈阿密大学荣获“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先生长期奔波于中、美两国教育界,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曾被评为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黄全愈教育文集》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并且深刻地剖析发达国家的教育,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文集出版,系作者所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首次集中推出.新著《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对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延伸阅读: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叶开:中国家长为什么都有“病”?

【贾容韬专栏】

我的家教感悟:要分享不要教导

原创作者|贾容韬(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家庭教育畅销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和润万青首席专家)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运用最多的方法是教导孩子。教导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对抗,父母闹心。不但达不到教育的初衷,亲子关系也会蒙上阴影。这是因为,教导是给孩子灌输道理,缺少了民主和尊重。没有人喜欢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情,何况是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下面,我谈一些我的家教感悟,希望能对家长朋友有所启迪。


由于我的疏忽,儿子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因为读书少,儿子的精神处于荒芜状态,以至没有人生方向,缺乏成长动力。上高一时,儿子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沉溺网络、学习倒数、数次打群架两次被学校劝退。为此,我下决心培养儿子的读书习惯。


为了让儿子短期内喜欢上书籍,功利思想让我不断地教导孩子。我不厌其烦谈读书的重要性,并规定儿子每天必须读一定篇幅的书。我不断地催促,儿子被动的读书。第一天,儿子读了几页;第二天,儿子心不在焉地翻了翻书,后来儿子干脆不读了。我说:“这么好的书你就不读,怎么能有成长动力呢!”儿子也不示弱:“你认为好,你可以读吗,我还有作业呢!”随着争吵的升级,儿子把门一摔,出走了。儿子一天没有回家,不但没有读书,还耽误了不少课程。


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让我变得越来越智慧了。既然教导行不通,我就考虑如何和孩子分享。


有一次,我和儿子谈到著名作家路遥。我这样对儿子说,儿子啊,爸爸一生最佩服路遥。我特别欣赏路遥的一句话“只有具有初恋般热情、宗教般意志的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有两件事让老爸特别感动。


第一件事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带着两大箱、一百多斤重的参考资料,把自己封闭在陈家山煤矿两间破旧的房子里,他每天要求自己写作6000字以上。


有一天,一位记者找到路遥的住处,要求采访他。路遥说:实在对不起。我每天有一定写作任务。”记者说:“我费尽周折找到你,就一定要采访你,不然我无法向领导交差。”路遥好说歹说,记者就是不肯走。记者说:“你接受采访也罢,不接受采访也罢,反正我不走了。”说罢,记者坐到沙发上不走了。


强烈的事业心,加上每天铁定的创作任务,驱使路遥做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路遥猛地站起身来,抓住记者衣领,大声说:“请你现在就离开,我要工作了!”硬是把记者推了出去。路遥调整情绪后,又投入到创作之中。


儿子说:“成功之人总有过人之处。一个人做事能专注到如此程度,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他。”


第二件事


路遥在写作当中,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作品之中,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当他写到女主人公田晓霞为了救落水群众壮烈牺牲后,悲痛欲绝、不能自拔。为了得到精神慰藉,他给弟弟打了个电话,让弟弟务必到他这里来一趟。弟弟倒了四次车,走了一整天,见到了路遥。


看到情绪低落的哥哥,弟弟关切地问:“哥哥,到底出了什么事?”路遥带着哭腔对弟弟说:“田晓霞死了。”弟弟苦笑不得。


儿子说:“这事太感人了,路遥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难怪有人评论《平凡的世界》 是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我接着说:“路遥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他的两句话已融化到我的精神世界中。“一个人对自己要残酷一些!” “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


儿子说:“我读的书太少了,有时间我一定读读路遥的书。”


我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了解了农民就了解了中国。接近路遥,了解陕北农村的风土人情,阅览改革开放前十年中国农村的历史画卷,了解路遥的精神世界,这是人生一大幸事。”


这样和孩子分享,之所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因为我只谈我的感受,没有把儿子联系起来,没有要求儿子怎样怎样。儿子内心没有设防,才会耐心倾听我的分享,并从分享中受到熏染、得到启迪。


尝到了甜头,我时不时和儿子分享,还不断给儿子买书。慢慢地,儿子对书籍有了一些感觉,自觉不自觉的看一些。我还数次给儿子道歉。大致内容是,儿子从小阅读薄弱,都是爸爸没有尽到责任,这是爸爸最对不起儿子的地方。


在我的分享、熏染、启迪下,儿子逐渐养成了读书习惯。读了一些书后,儿子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儿子读了不少中外名著以及经典书籍。平心而论,儿子现在能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积淀,有一定的思想高度,看问题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和真相,和他养成读书习惯有直接关系。


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不喜欢说教、教导,他们也希望和孩子分享。但是,分享到最后,万变不离其宗,一定会把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少父母往往会这样说:


儿子,你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你就是缺少这种精神!


孩子,你要能有爸爸当年备考的那种精神,什么样的学校也能考上!你表哥能进入五百强企业,都是努力的结果,你和表哥相比,一个是勤勉,一个是颓废。你要克服惰性,奋起直追!


父母这样和孩子说话,带着很强的功利性,孩子感到内心不舒服,潜意识就会和父母对立起来,教育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那么,应该怎样和孩子分享呢?我认为要掌握以下原则:


1.父母可以谈自己对某件事的感受,谈自己读书的感悟,谈生命对自己的启迪等等。不要引申到孩子身上,不要话里藏话,不要旁敲侧击,更不要指桑骂槐。


2.和孩子分享,要倾注感情,分享的内容要求从内心流淌出来,真情实感最能感染人。


3.分享的内容父母首先要熟悉,尽可能备课,甚至反复演练。和孩子分享要做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行云流水。生涩、迟钝,讲了上句才想下句,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家庭教育最忌讳直白、裸露、功利和说教。没有提防的教育,才是高明的教育。孩子没有感觉到父母在教育他,父母也没有意识到在教育孩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效的教育。父母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天空不曾留下痕迹,鸟儿确实飞过。

(本文为贾容韬原创,选自和润万青贾容韬的博客)


作者简介:

贾容韬,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家庭教育畅销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和润万青首席专家。

      

2005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授予“中华世纪英才人物”称号。2008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

      

贾容韬作为家庭教育的耕耘者、开拓者,投身家庭教育13年,不仅使自己上高中时倒数第一的孩子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而且帮助1000余名厌学儿童喜欢上了学习并进入优等生行列,900余名网瘾少年走出了网络虚拟世界,800余名网瘾少年戒除了网瘾,200余名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好爸爸贾容韬教子手记》  贾容韬/著  作家出版社  2013.1)

延伸阅读:

夫妻和睦是家庭教育的保障

最需要拯救的是父母

教育如同喂鸡

你对了,又能怎样?

暴力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家是最好的学校

其实,教育可以像呼吸一样简单!

写给孩子,关于成长的九封信!

改变孩子,先要改变父母的十大理由

做称职的家长: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怎样做父母

怎样让孩子聪明能干?这些原则要牢记!

一位中学生给父母的十二条建议

一位考上清华的学霸,给中国父母的8个忠告!

你知道吗?孩子也在“望父成龙”“望母成凤”

一位副教授对刚考入大学的女儿提出九条忠告,感动千万父母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