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富晓红专栏】
家教是所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原创作者|富晓红
前几天一篇《“杀了第一,我就是班级第一名了!”初三生杀害同学,理由令人心惊》的文章让我的眼刺痛,心绞痛。文章是一名警察写的。开头的几句足以说明这位初三学生手段之残忍、冷血:
“即使作为一名警察,历经过各种黑暗,但当我看到这个案件的时候,仍然感觉胸闷的厉害,想大声的喊出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命抵命。”
当时把这个案例拿出来分析,有人把它归咎于学校教育和整个社会环境,有人把它归因于家庭教育。而我想说,这一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改变他人,只能改变自己。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定八岁,八岁定终身。以前觉得这句话纯属无稽之谈,即没有科学根据,又没有文化水准。读了心理学才知道,这句话既有科学根据又有文化底蕴。
心理学上说我们长大之后和他人的相处模式其实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的相处模式。
催眠学里也讲到,我们很多时候一些莫名的痛苦其实就是童年创伤引起的。
绝大部分人格在年少时期就已形成
埃里克森的著名理论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8岁之前占了5个阶段。而其中第四个阶段是学龄期(6岁~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而我们现在大部分家庭的教育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其他一切不用管。听到过太多的家长跟孩子说:“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读所好大学,读了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不然你就只有下苦力的份儿呀!”
我们中国绝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目的就是将来能找个好工作。我们似乎一直停留在生存问题上。我小时候读书时还谈理想,谈将来做什么?如今好像倒退了,更现实了,只谈将来做什么?什么工作吃香?不谈理想、不谈诗和远方。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把孩子的读书制定成孩子唯一的目标,那么孩子的生活就成了走钢丝,狭窄而危险。就如埃里克森所说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并成为学习的奴隶。而那位杀掉“第一名”的秦同学就是这样,成了学习的奴隶,成了生活的可悲可恨人物。
父母包办的学霸是人格缺陷的废物
5天前有书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刷屏:《名校硕士宅家啃老: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成了坑》。
今年48岁的大卫,上海人,从小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师硕士学位。算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他六年前回国之后一直不肯工作,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82岁的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而他老妈丁阿婆已经82岁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
丁阿婆一个月3500块退休金,医疗费要花2000多,再养活自己和儿子,深感力不从心。
她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他死活不肯。
老妈丁阿婆为了劝儿子去工作,甚至一纸将儿子告上法庭,想以此逼儿子出去找工作,但发现即便胜诉,法院也无力劝他儿子去工作,最终只得撤诉。
面对如今的局面,丁阿婆悔不当初:“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而儿子也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归咎在老妈身上,说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的前途。
我想这个“活生生”、“血淋林”的案例值得所有的父母警醒,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光学习好,人格不健全,就是废物一个,即便学历再高,再名校再留学也一样一无是处。杨绛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
大环境其实是每一个小环境组成的,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坚持用理性的客观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整个人生,不用跟人家攀比,不用人人削尖脑袋挤985、211这样的名校,信奉劳动就是光荣的,那么我们的大环境就会好起来。所以不用抱怨大环境,也许你我就是造成大环境的一分子。
我读高中时,鲁迅的《孔乙己》里有一句话记忆犹新:世上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窃书不算偷。没有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读书考大学依然成为千万家长心中唯一的路,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但其实365行,行行出状元。
儿子今年高三,刚刚参加完高考。高三的上半学期,儿子状态非常不好,学校组织了周日补课。儿子周五晚上回家,周日一早就要回学校上课,整个状态越来越不好。
后来发现他吃不下睡不好,问他原因,他说考不上985和211,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将来的生活就不可能幸福。
我激动地说:“谁说的?马云考了三年才考上一所并非一流的大学,如今他是中国首富;人家莫言没有名牌大学文凭,但日夜读书写作结果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说名人,就说你眼前的, 你妈,我也不是985、211大学毕业,如今生活也非常幸福呀。这个社会,只要愿意努力肯吃苦,哪里都能挣钱养活自己。那些外卖小哥的月薪都在6000-10000开外,你是市重点学校的学生还担心什么?尽人事,听天命。”
“人生的路很长,即便大学考的不理想,我们的人生也只是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慢慢跟上,就如俞敏洪所说:‘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幸福是一种能力,有时候和名校或有钱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儿子原本拉着的脸突然有了生气,看着我问:“真的吗?妈妈。”
我从椅子上站起来说:“那当然,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银行家的女儿。他家里太有钱,家造的像皇宫一样,可是他不觉得幸福,最后他走上了寻找幸福的道路,临死前还把家产散尽,说了一句旷世名言:告诉别人,我活的很幸福。”
之后儿子的状态恢复正常。事后想想还是很后怕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推一把还是拉一把的问题。有时候是最后一根稻草。
家庭教育往往对孩子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人人皆知的宋氏三姐妹。宋氏姐妹都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这种职业的女性无疑需要良好的教育尤其是良好的家教,宋氏姐妹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她们有位目光远大而宽仁慈爱的父亲——宋嘉树。
宋嘉树为孩子寻找学校时,自然首先注意到的是美国教会创办的学校,当时,上海汉口路有一所教会创办的马克谛耶学校,每个星期天,宋嘉树总是带着妻子和孩子到这个学校的教堂参加礼拜仪式。刚5岁的宋霭龄被唱诗班女童的表演吸引了,坚持要求到这所学校学习,但母亲不许,宋嘉树支持了女儿,找到校长,说服校长接收了小霭龄为一名小寄宿生。
从孩子的择校学习问题,就可以看出宋家的孩子们,正在按照一种混合了中国和西方思想的方法哺育成长。
在家庭中,宋嘉树非常关心儿女,总是给他们一个快乐而舒适的生活,并经常向孩子们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意地培养他们具有崇高理想,锻炼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意志,养成谦虚自尊、热爱祖国的精神。
事实证明宋嘉树的教育是成功的。也说明了良好的家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不用把责任推给社会,整个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在英国斯威敏斯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现在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乃至整个世界”
图片选自“视觉中国”
总结
正如那位警察所说:有才无德是一场铺天盖地的灾难。甘肃女生跳楼事件,那么多人冷血起哄讽刺最终逼着女孩跳楼,是人性的泯灭,是道德的沦陷,是信念的缺失,是对生命敬畏的丧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败。
就在发稿前获知的上海世外伤害事情,那位凶手也是大学本科生,他的理由竟然是生活无着落,报复社会。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反思、警钟长鸣: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好成绩读名校真的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吗?还是健全的人格、幸福和爱的能力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作者介绍:
富晓红,少儿心理咨询师、《校长传媒》专栏撰稿人、国家级形体教练、瑜伽教练、高级形体礼仪指导师,从事教学23年来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实践,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说话,选择什么时机说话,都成了不断研究的课题。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投稿,“富晓红的幸福家园-(ID:fuxiaohong5166)”亦发布
延伸阅读:
辞职班主任发文致谢并重返讲台: 善待老师,就是善待孩子的未来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