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 | 合作共赢 国内创新药企业License-in的新趋势
2018年12月,“4+7”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正式开始,国内的仿制药红利时代步入尾声,市场格局骤变,我国的医药行业进入了创新周期。
除了自研之外,引进项目一直都是创新药企采用的重要方式之一。2021年以来,在继续从海外市场引入创新项目的同时,国内制药企业之间关于创新药项目的合作也日益频繁,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国内药企从海外License-in的概况
截至8月中旬,中国药企从海外License-in的项目共计45项,涉及到32家国内制药企业。从治疗领域来看,引入的新药主要用于肿瘤治疗,占比约为40%,其余项目主要集中在免疫炎症、神经疾病、传染病及内分泌领域。药物类型以单抗为主,占比为61%,双抗、多肽及小分子的合计占比为32%。
单项交易金额 TOP10 的新药跨境引进项目共涉及12 款新药,其中化药 9 个,单抗 2 个,多肽类药物 1 个。TOP10项目合计交易金额约为32.88亿美元。其中,先声药业凭借一项5.65亿美元的交易博得头筹,交易主要内容为从Vivoryon Therapeutics引入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大中华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包括了N3pE靶向抑制剂PQ912及N3pE 单抗PBD-C06。
从企业多项交易金额总额来看,再鼎医药以 9.29 亿美元的交易总额位列引进新产品的榜首。这些资金主要用于4项创新药物的交易,其中3项用于肿瘤的治疗,药物类型分别为小分子KRAS 抑制剂、小分子MET/SRC/CSFIR 抑制剂及肿瘤双特异性抗体,其余1项为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FcRn靶向疗法的单抗。License-in是再鼎医药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自 2013 年成立以来,再鼎医药通过资本支持先后引入了尼拉帕利、瑞派替尼等诸多创新药项目,其中部分项目已成功商业化。
若从交易数量来看,联拓生物新药的License-in项目有5项,新药跨境引进交易数量居于国内药企之首。这家由知名对冲基金 Perceptive Advisors 孵化的生物初创型公司主打 License-in模式,旨在推动药物研发并加快颠覆性药物在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市场的商业化。引进的新药项目拟治疗领域广泛,适应症包括了鼻窦炎、溃疡性结肠炎、肿瘤、蠕形眼睑炎和睑板腺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
国内药企间的合作成为新趋势
从海外市场License-in 一直是国内药企创新过程中采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汲取海外前沿研发成果对于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存在多方位的帮助。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以来国内大药企与新兴药企之间合作的案例正在在逐渐增多,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8月下旬,孙飘扬回归恒瑞之后,一改往日做License-in不如自己研发的做法,通过国内License-in的方式引进了大连万春创新药普纳布林。9月初,恒瑞再次出手,与天广实达成合作协议,获得了后者第三代抗 CD20 单克隆抗体 MIL62 在大中华地区的排他性独家商业化权益。
除了恒瑞医药上述两项合作之外,从7月初开始,包括信达生物、复星医药、石药集团、正大天晴等在内的国内药企先后都与本土药企之间达成了创新药物的合作开发协议,涉及到的在研产品有AR受体拮抗剂普克鲁胺、CSF-1R小分子抑制剂ABSK021、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KN026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事件的共同特点都是国内大药企与本土新兴药企之间的合作。对于新兴药企而言,对外授权新药项目可以从大药企处完成资金输血,反哺其他在研管线,从而可以更加专注于开发前沿技术,利于国内新药原始创新,同时借助大药企的商业化能力快速推动旗下管线的开发进程;对于大药企,通过效率更高的引进可以快速补全自身管线,缩短创新药的开发周期。这种有关创新药的国内合作有望使得合作双方实现共生性的良性循环,重塑国内的创新药市场,也意味着国内市场正在开始向海外成熟市场靠拢,更具本土特色的医药巨头也由此开始孕育。
不论是从海外引进项目还是国内药企之间的创新合作,未来本土创新药企业研发单边突破的局面将会改变,越来越多国内创新药企业将转向寻求外在项目带来的效率提升,适时开展多样化的外部合作加速发展。
【近期直播课程推荐】
往期推荐
▼更多精彩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客服热线:400 610 1188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智药商学院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