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40工作论文 | 区域货币能促进贸易一体化吗?
原创声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本工作论文是未曾公开发表的论文。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论坛及作者所在单位意见。未经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复制。
文/何 青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副系主任,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王 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钱宗鑫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
张 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本文研究了区域货币的使用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内最频繁使用的本币对于区域内的贸易合作具有 U 型的影响。使用本区域内的货币进行交易,初期,将增加区域贸易交易和结算的成本,对区域贸易合作产程的不利的影响。只有当该货币的使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区域货币的使用会对区域贸易一体化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在货币的区域化过程中,为了避免其初期对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不利影响,就需要通过本国政府与区域内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加大本国货币在区域内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推动货币区域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贸易的一体化。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选择具有非常重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区域货币;区域贸易一体化
一、引言
在长期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之下,中国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中国产品的供给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内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这些新增产能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来自于国外的需求。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欧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最终产品需求的不足,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进一步抑制投资的需求,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为了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寻找新的外部需求来弥补欧美对华进口需求的下降。2013 年 9月 7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 10 月,习总书记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统称“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世纪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而区域内的贸易一体化则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重要方面之一。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的市场弥补传统主要贸易伙伴(欧美)对华进口需求的下降,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丰富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一带一路”国家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使得本国居民可以消费价廉物美的商品,另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资源出口对象。因此,区域贸易的一体化可以确保双方都获得比较利益。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的发起国,很多学者探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应起的作用,以及如何把握契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易诚,2014;涂永红,2014)。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迅速提升,但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数据显示,2015 年 1 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信用证及付款)中所占比例达到 9.43%,仅次于美元,但94.17%的比例集中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所占的比例仅为35.83%。2013 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全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份额,人民币成为世界上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但 72.41%的比例集中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借助“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浪潮,推行人民币在更广泛的区域使用,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但是货币合作的基础是能够给合作的各方都带来实际的收益。由于区域贸易一体化可以利用比较优势使得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福利都得到改善,如果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使用增加能够促进区域贸易一体化,货币合作就有了利益共赢的基础。为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探讨货币和区域贸易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对其进行解释。
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推断,随着人民币在这些区域的普及,伴随交易成本的提升和国家间的政策摩擦,在初期可能会出现贸易一体化的下降;但当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使用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后,其交易成本会逐渐低于使用美元等国际货币的交易成本,中国也能依靠在区域货币上的主导作用协调区域内各国,避免出现具有明显负外部性的政策,从而大幅提升区域贸易一体化水平。因此,尽管存在短期的成本,在长期中,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广泛使用是对中国和“一带一路”都有益的。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从现有文献出发探讨货币、贸易以及区域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模型的提出和变量的选择与定义,并对所选择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的结果和解释,我们发现货币使用同贸易一体化之间存在“U 型”关系;第五部分探讨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地区区域货币的可能性;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和总结,提出了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的思考。
六、结论和总结
以往文献关于国际货币合作的研究集中于探讨统一货币或者货币同盟的影响,而这两种情况对于国际货币合作来说过于特殊。本文细化了关于统一货币或者货币同盟的度量,着眼于货币的使用规模,提出区域内最频繁使用的本币概念,尝试说明区域内最频繁使用的本币比例同区域内贸易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变量定义的原因,在实证研究中可以引入二次项探寻“U 型”关系。从实证分析的结论来看,区域内最频繁使用的本币比例对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 型”趋势,即当区域内最频繁使用的本币比例较低时,这种货币的使用增加不会增强区域内的贸易一体化程度,反而会产生抑制作用;当区域内最频繁使用的本币比例较高时,这种货币的使用比例增加会迅速提高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程度。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这一结果,首先是与使用这种货币的成本有关,在推行之初,其交易成本相比成熟的国际货币要高,随着的使用比例的持续提升交易成本会逐渐回落;其次是这种货币的国际地位,国际地位高的货币稳定性强,使用范围广,对贸易当然有促进作用,区域本币的推行一定会历经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其过程必然会带来这种货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最后,任何经济、货币问题都离不开政治,在货币推行初期,政治协商成本和不同区域货币的竞争对区域贸易的发展不利,但随着中心国地位的确立,其会倾向于牺牲一部分自身利益来维护区域的稳定,这将对区域内贸易起到积极作用。
一国货币在交易中普及首先是在本国市场上的使用普及,进而延伸到小的、联系紧密的贸易伙伴,之后逐渐扩展到大的、联系不紧密的贸易伙伴和其他市场(Goldberg & Tille,2008; Edwin,2012)。目前,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主要集中于几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其扩大使用规模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在新区域推广人民币使用时,要循序渐进、把握时机,提升区域合作的深度,逐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规模。尽管在短期内可能由于交易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和贸易一体化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但是在长期中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地区的使用频率的增加会给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都带来福利的改进。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推进是有坚实基础的。
论文完整版,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近期工作论文精选:
CF40工作论文 | 中国式行业协会与 P2P 网络借贷的自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