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首秀”:金融科技是开给财富管理乱象的一剂良药
对于李仁杰,金融届人士还习惯叫他“李行长”,因为他任职兴业银行行长将近14年,带领兴业银行实现业绩跨越式增长,被业界称作“传奇行长”、“实干型银行家”。
今年3月,61岁的李仁杰出任陆金所董事长,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旗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办的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他首次以新身份进行公开演讲。
“财富管理的互联网化,必然是今后的一个大趋势。”李仁杰在演讲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对于经历了“野蛮生长”时期、正在逐步走向阳光化监管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他认为还有很多问题留存在财富管理领域,金融科技的创新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
SFI特邀嘉宾、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在外滩峰会上发言
以下是演讲实录,原标题为《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期,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很多,今天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国内财富管理这十几、二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大体有几个方面:满足了老百姓、机构客户理财的需求。这些年中国M2高速成长,金融资产不断增加,理财意识在增加。原来投资渠道很少,基本就是靠国库券、银行存款,现在财富管理、理财业务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促进了直接融资的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实现。
现在有一个特别的现象,一方面说资产方靠谱的收益率不错的资产很缺乏,但另一方面到处在抱怨“融资难、融资贵”,这似乎很矛盾。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也许正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年经济高速成长,同时金融制度也在不断市场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制度建设、监管理念,肯定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这些年,我们的产业、行业、企业都在调整,金融服务落后于实践,我们监管制度也落后于实践。
我认为财富管理起到了推动创新、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利率市场化很重要的一个推手。
财富管理的高速成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销售的适当性问题,即是否认真做好了KYC、履行了卖者有责、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2、银行从事财富管理到现在差不多12年,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有些仓促上阵,经营过程中,是否很好地界定了代客理财的法律地位?代客如何与自营业务严格分开,中间有严格的防火墙?
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成为政府战略,那么,客观存在的鱼目混珠、一拥而上的现象,在财富管理领域也有所浮现。
这些是我们必须看到的问题。
大体有三个方面:
1、回归代客的本质。法律上明确,这是一种信托关系,财产是独立的。
制度建设是不是越严格越好?我认为不尽然。到2015年我们国家财富存量余额80多万亿,这里面有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另类投资等。也许是“王婆卖瓜”,我过去做银行,如果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角度看哪个效果最好,我觉得是银行的理财效果最好。第一,它没有出过大的系统性风险,第二,比如2015年银行理财实实在在给投资者8000亿的投资回报,这引发的财富管理是否朝着基金方向、尽职管理的方向发展?我看不见得。基金业从制度上来讲,是最严格、最严密的,但实际的效果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起码今年上半年基金行业还是亏损的。关键是如何把不同类别的理财区分开来?做好销售适当性的管理,也就是KYC的管理。
比如说,在私人银行领域,为什么不能做另类投资?另类投资也不一定非要尽职性管理。如果做适当的分类,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我觉得就做好了卖者有责的相关性工作。
因此,回归代客本质,也不见得就说在制度建设上把它规定得很细、很死。因为制度是远远落后于实践的,要给创新、实践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2、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风险,要把握住。
比如,要强调规范经营,在一些关键环节,要制定强制约束。是否谁都可以做产品的创设?我觉得不应该。一定要有准入门槛,比如对从业人员要有一个准入标准,对资产管理的机构也要有门槛。必须有资金的托管,才能保证不会卷款跑人,要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等等,这些都是把握财富管理的关键点。
3、从长远来看,技术的进步,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智能投顾,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我们的探索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
1、资产端—全过程立体化风险管理架构
产品如何建立起全过程、立体化的风险管理架构?我们作为一个销售者,对这些产品要有个判断:哪些产品相对安全,哪些产品可能会出问题?
首先要有风险预判;第二,对产品要有评级;第三,要有信息披露。此外,内部还有一个风险监控。这样才能打造覆盖全产品线、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2、资金端—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精准画像
这一点最主要就是如何对投资者进行画像。既有问卷调查,还要考虑用大数据进行印证。因为问卷调查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真实情况,所以要用大数据进行校验。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对每个人的思维、行为都有一个比较容易判断的信息源。陆金所在这方面建立了一些模型,我认为会越来越智能。
3、建立投资者与产品风险适配体系
过去的理财产品,特别是金额比较大的,都是在私人银行业务办理,需要面对面。但是我想,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我们是否可以远程操控?
第一,所有银行对销售人员、财富管理人员的管理过程中,都有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即飞单,产生了很多操作性的风险:明明不是银行应该卖的产品,但销售人员私下售卖。在互联网平台,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它有很好的系统控制。
第二,随着现在理财人群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二、三十岁的人正在用新的技术进行理财。这个过程中,系统能做到很好的痕迹管理,真正可以做到自助、互动。如果有很好的痕迹管理,就不需要到柜台面对面。
此外,机器人、智能投顾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比如ETF产品大量出现,也许被动投资会战胜主动投资。如果投资者能掌握互联网技术,能在这个平台上自助选择产品,通过智能投顾使他的方案更加优化,我相信是未来一大趋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应用的逐步深化,金融科技可能会对传统金融带来颠覆性的影响。陆金所平台基于金融信息中介定位,利用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对资产风险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精准画像,实现资产和资金精准匹配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未来,陆金所平台还将利用技术进步逐步探索智能投顾,真正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做到买者自负、卖者有责。
声明:本文由SFI整理,未经作者审核,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届峰会还有N多“干货”,请持续关注CF40(微信ID:CHINAFINANCE40FORUM)和SFI(微信ID:SFI2011)微信公众号呦~
更多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精彩内容请点击:
浦山基金会揭开“面纱”,浦山奖发展有了永续动力(附2016年评奖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