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隆国强:为什么说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及其所在机构立场。
本届达沃斯论坛开幕当天,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伦敦发表演讲,打响了英国正式开启脱欧进程的“发令枪”:英国不再待在欧洲共同市场、不再待在欧洲关税同盟、不再受欧洲法院司法管辖的约束、英国完全控制本国边境、限制来英国的移民数量……
令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不只是英国脱欧。一场总统选举,让美国的逆全球化力量大受鼓舞,特朗普放言要抡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要挟海外企业回归美国……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所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应想办法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将其一棒子打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撰文认为,我们决不能逆势而为,而应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与民族。
隆国强阐述了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性,他认为全球化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在全球布局的内在要求。反全球化的声音缘于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收益和成本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的不均衡。当制度层面出现反全球化的声音和相应的政策,全球化会发生波折,但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
在文章中,隆国强还强调,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可以推动全球治理的改善,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了解更多详情大力戳:在这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的“新比较优势”是什么?)
以下节选自隆国强所著文章《全球化方向未变,中国应抓住机遇发挥更重要作用》。
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全球化的走向成了全球性的热门讨论话题,大家都在讨论全球化的趋势会不会逆转。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更根本的问题上,即全球化是怎么来的?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全球化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在全球布局的内在要求。其中有两个层面的因素最为重要,一个是技术因素,另一个是制度因素。
从技术因素来看,各种技术的发展确实为推动全球分工奠定了基础,其中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两项技术是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第一,运输技术的发展,比如低成本的海运、集装箱运输技术,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使得在全球分工的物流费用能够大幅度下降,从而推动了全球分工的深化。全球价值链之所以能够深化,首先就是得益于运输技术的发展。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跨境流动的成本,更重要的则是它让全球分工、全球生产这种组织方式成为可能。
1998年我国第一次面临产能过剩问题时,我们的选择是引导一些过剩产能到非洲去把设备再利用起来。可是大部分项目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个别项目存活下来。原因主要是当时信息沟通成本太高了,基本上所有海外子公司是在无管控的情况下运营的,正是由于管理的失控导致了公司的失败。而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比如沃尔玛每一个收银台,都能即时在系统里面体现每笔收入,包括物流、库存等信息也基本都在掌控之中。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大大地深化了全球的分工,在全球的生产、组织、运营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制度因素来看,制度性成本的下降也促进了全球化的深化。比如由WTO和各国政府推动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大幅下调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都降低了制度性成本,从而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全球化的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直都有波折,这个波折主要来源于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的问题。
从全球分工角度来说,全球化导致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也就是说馅饼确实做大了,但是在分配这个馅饼时是不均衡的。
首先是国和国之间的分配,总体来看是发达国家受益比较多,而发展中国家受益较少,同时成本承受较多。所以一直以来就有许多发展中国家质疑全球化,认为全球的经济秩序和规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反全球化的声音,但是以前这种反全球化的声音大部分是来源于发展中国家,而它们话语权比较弱,并不能阻挡全球化的浪潮。
其次是国家内部的分配不均。今天,我们听到的反全球化的声音居然来源于以往全球化最积极的领导者,比如英国,美国。在这些国家,一些民众的投票结果显示出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趋势。而这些国家内部反对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国家内部全球化的收益和成本的分配也是不均衡的。数据显示,美国大公司经理层的工资在过去几十年里增长了900多倍,但是美国普通工人工资才翻了一番。
所以反全球化声音来源于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收益和成本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的不均衡。包括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同时这一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国家内部分配不均需要靠内部的机制来协调解决。当制度层面推进全球化力度很强大,同时技术层面也有非常快的进步时,即为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候。而当制度层面出现反全球化的声音和相应的政策,可能就是全球化发生波折的时候,但是我认为这不会改变全球化发展的方向,就像大江东流,大的趋势很难改变,但是遇到障碍时可能会有波折,速度会略微放缓。
近期文章精选:
北大教授査道炯:中国在国际谈判中应有具体主张,而不是一味提“包容”
今天开幕的达沃斯论坛对国际形势忧心忡忡,2017年全球经济风险点到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