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特币暴涨暴跌,是时候冷静看一下数字货币了

2017-06-13 CF40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导 读

6月13日,比特币价格突然狂泻,大跌14.5%,至2526.4美元,创下2015年1月以来最大盘中跌幅。

而就在上周末,其价格还创纪录地突破3000美元这一关键心理价位。今年以来,比特币价格涨幅甚至超过了300%。

即便出现单日价格暴跌,数字货币今年仍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涨势。比特币年初至今的累计涨幅仍超过150%,而以太币经过周一的大跌之后也只是跌回了两个交易日之前的水平而已。 截至目前,以太币的价格已经暴涨了5001%。当前以太币市值仅次于比特币,约为360亿美元。

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得到市场和监管机构越来越多的关注。据克里姆林宫官网消息,普京在上周参加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会见了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普京对Buterin与俄罗斯本土公司合作在当地部署区块链技术的计划表示出极大的支持。他认为这种虚拟货币可帮助俄罗斯实现经济多元化。

投资者疯狂追逐比特币、以太币,想必对数字货币暴涨暴跌已习以为常,但面对炙手可热的数字货币,是时候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一下了。

近期,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举办的关于“数字货币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创新”内部课题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数字货币包含非主权数字货币和主权相关数字货币两类。从必要性来看,数字货币并不一定要替代法定货币。

与数字货币相关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是,从成本、效率和安全角度考虑,分布式账本作为数字货币最主要的创新,有希望成为未来重要的一种金融基础设施。比特币是区块链最有影响的一个实现,但区块链技术仍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数字货币未必会替代法定货币

由法定货币主导的货币制度不一定是人类货币形态演变的终点。一方面,单一法定货币的模式未必是货币的最优模式。另一方面,尽管私人货币已不再在大范围内流通,但一些“准私人货币”(比如优惠券、信用卡积分等)仍普遍存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货币发行主体进一步多元化,货币的形态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数字货币的发展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数字货币引起了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除了数字货币以外,比特币(bitcoin)还常常被研究者、研究机构称为虚拟货币或者加密货币。

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是技术角度对货币进行定义,虚拟货币是经济学角度的定义。数字货币包含非主权数字货币和主权相关数字货币两类,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数字货币技术,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其中,非主权数字货币由非主权个体发行或者不存在特定的发行主体,比较典型的是bitcoin、litecoin等;主权相关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的数字货币,英格兰银行、人民银行等都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

从必要性来看,数字货币并不一定要替代法定货币。有专家指出,现在的法定货币有什么问题?如果仅仅是从无纸、有纸的角度来讲,人民币也可以算作数字货币,也能解决现电子商务当中所有的支付问题。如果法定货币已经可以满足现在需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为什么要被替代?法定货币如果有问题,无非出在以下几点:一是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法定货币是否影响支付?现在应该不影响。二是法定货币超发导致通胀,所以要被另一种货币所取代,但现在我们也没有面临这个问题。虽然比特币的优点在于不可能多发,但它存在的问题更多。三是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比现在的法定货币有更广的接受性,可以实现跨国界使用。其实国际货币体系早在60年代就有了特别提款权,可以起到跨国界使用的作用,但是几十年来,特别提款权并没有体现出能够替代别国法定货币的价值和意义。

比特币是一种资产而非货币。现在的主权货币是用法律来强制使用,凝聚国家信用这个共识的。这一点私营机构是无法做到的。数字货币起码要具备全部的货币职能,才能称为数字货币。有专家指出,将比特币称为“准”或“类”数字货币较为合适。比特币、以太币等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数字化支付的技术信任问题,比如说以太币的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开启新的商业应用模式。这样的前景被投资者普遍看好,但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背后的资产价值信任问题。BIS、IMF都指出,比特币背后缺乏强大的资产支撑,这样的弱点是致命的,导致比特币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

所以准确地说,虽然比特币名义上叫“币”,但实际上只是非货币数字资产。货币是资产,但资产不一定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资产,因为流动性水平较低、流动性风险较高,无法有效履行货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三项基本职能,自身尚未具备成为真正货币的条件,更别说取代有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最高价值信任的法币,所以把它定义为“准”数字货币更为准确。

     分布式账本有望成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从成本、效率和安全角度考虑,分布式账本作为数字货币最主要的创新,有希望成为未来重要的一种金融基础设施,这也是与数字货币相关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

分布式账本与传统支付清算系统目前主要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分布式账本弱化了中介机构的作用。点对点交易节约了高昂的中介成本。可以预期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和网络通讯技术发展,分布式账本可以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

第二,分布式账本由网络上多个记账计算机共同维护,相比集中式记账方案提供了更安全的交易保障机制。

第三,分布式账本提供了链式数据结构,账本具有易审计、可以追踪溯源等特点。如果广泛应用,将节省了大量复核审计成本。

分布式账本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在证券清算结算方面,通过减少参与交易的中介,并且在交易参与者之间共享数据,分布式账本可以有效的提高证券清算结算的效率,将证券交易所需时间降低到几分钟或者更低。在证券登记流转方面,通过维护一个唯一的共享的数据集合,分布式账本可以减少交易参与者之间数据不一致性,保证证券登记的唯一性和便捷流转。基于分布式账本的智能合约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证券交易合约的可操作性,增加合约自动执行的能力。在报告和监管方面,分布式账本可以有利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提高报告的质量、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的效率。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在交易对手风险方面,分布式账本可以降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因为它缩短了交易结算的时间。

尽管如此,分布式账本仍需要多方面创新。如果要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分布式账本优先需要解决效率瓶颈。此外,分布式账本需要解决数据共享和数据保密的问题,智能合约也是分布式账本发展的一个重点。最后,还需要建立分布式账本监控和管理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分布式账本的应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分布式账本广泛应用需要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普遍数字化。其次,分布式账本应用需要监管、法律和会计标准等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同步发展。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人们通过分布式账本持有和交易数字资产对于现有监管、法律和会计标准等都将是重要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仍有改进的空间

比特币是区块链最有影响的一个实现,但比特币区块链也存在问题。目前多数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是通过改进bitcoin区块链技术来展开的,但一些尖锐的批评指出区块链多数研究和应用已经偏离了它本质的创新。从理论上来看,区块链的特点是,去中心化、高效、低成本、安全可靠、结果和过程可追溯。但是,区块链技术也有几个值得担忧的方面。

一是在大规模应用的场景下,区块链应用的效率问题。这也是数字货币要得到大规模应用绕不开的问题。区块链通过分步存储交易数据,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特点。比如比特币要求交易的确认,需要所有参与者都能够保持这些账本信息,并且交易的达成也需要所有节点都参与其中,即遵守多数公示原则。目前,区块链在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方面,还存在应用性能和效率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交易规模很大,且对交易的持续性和时效性要求很高的场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二是关于交易成本的问题。区块链分布式的设计特点,以及多数共识机制,需要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让大家都参与计算,进而达成共识。这就要求参与节点的网络计算能力和网络存储能力很高。但由于大部分节点的参与、计算和存储信息,与自己没有关系,所以维护这一共识机制的成本很高。

三是安全问题。区块链的优点是公开、透明、分布式,但是其中使用的一些技术,包括在信息交互使用上涉及到的安全机制,即公钥、私钥机制。事实上,公钥和私钥机制并不是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很多互联网业务的应用早已利用了类似技术。目前我们在互联网发展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将来在数字货币、区块链的发展中也都会遇到,比如互联网遭到攻击、私钥遭到窃取、泄露等。在中心化的情况下还有一个管控机制;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一旦遭受攻击,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原创声明

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研究部撰写,首发于CF40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文章精选

房贷利率上涨?一文看懂银行收紧信贷背后的逻辑

【独家】管涛:聊聊汇率水平之外的那些事儿

【观点】扩大可投资资产市场 完善资管业务监管制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

CF40旗下包括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此外,CF40与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蚂蚁金服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以及经济、金融类专著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