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如何?| 《2017·径山报告》分报告二
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共识。然而,进一步开放金融业,首先要清楚了解在世界范围内,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当前处于什么水平?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金融业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7·径山报告》(下称《报告》)从世界视角分析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金融资产的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商业银行资产名列全球第一,交易所股市市值全球第二,私营部门债券市值全球第三。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配角”演变成国际关注的“主角”。
一是银行业彻底走出了过去的“技术性破产”,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按主要指标排名,中国的各大银行在全球银行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4家中资银行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国已经超过欧元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业”。
二是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由“无足轻重”转变为“举足轻重”。
三是保险业规模大幅扩张。
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以资本市场为例,尽管我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资本市场深度排名较为落后,证券化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在世界虽然名列前茅,但股票市场的广度、可得性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实现较快发展,2016年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升到24%,但这一比重仍然不算高;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据主导地位,明显落后于成熟市场。
以下为《2017·径山报告》分报告二——《世界视野的中国金融发展》,部分章节有删节。分报告二的执笔人为朱民、陈卫东、周景彤、盖新哲、熊启跃。报告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世界视野的中国金融发展
by 朱民、陈卫东、周景彤、盖新哲、熊启跃
1
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国际地位与未来转型方向
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资银行在全球银行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呈现出资产负债结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收入来源中利息收入的占比较高等特点。银行业将长期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综合化经营将是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资本、行为和功能监管是银行监管改革的主旋律。
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发展历程
银行业发展是从打破“大一统”管理体制开始的。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四大国家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性质。以此为契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加速。由于承担政策性业务、管理不到位,再加上经济过热等多方面原因,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急剧增加。1997年前后,不良率达到30%左右。为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等问题,1999年中国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接收、处置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约1.4万亿元)。经过这次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大幅下降。
经过一系列财务重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大大减轻,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资本实力大幅提升,这为下一步设立股份公司和上市创造了条件。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通过“A+H”模式同时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创全球有史以来IPO最大规模。从“技术性破产”到如今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有了大幅提升。
一是资产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底,中国总资产达到226.26万亿元,是1978年(1876.5亿元)的1206倍,比2003年(27.7万亿元)增长了7.2倍;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规模208.92万亿元,比2003年(26.6万亿元)增长了6.9倍(图1)。
图1: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总量(2003-2016年)
资料来源:Wind。
二是经营效益显著提高。2016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资产回报率(ROA)为1.1%;资本回报率(ROE)为14.8%,都比十年前有了大幅提高。
三是资产质量根本好转。近三年来,由于经济下行等原因,银行业不良规模和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总体稳定,不良率依然较低(表1)。截至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8万亿元,不良率为1.74%,从国际比较来看,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是风险抵御能力大幅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的微不足道上升到2016年的13.28%。商业银行拨备余额2.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从二十年前的不足30%提高到2012年的295.5%,
表1:2010年—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Wind。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各大银行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并以很快的速度与国际会计和监管标准接轨。中国银行业国际地位的提升从资产端看,2016年,在全球前20大银行中,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入选,并且均排在前5位。中国工商银行是全球最大的银行,其资产规模(34222亿美元)是德意志银行的1.9倍,同时,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显著加快。2016年末,五大行境外资产规模合计达10.59万亿元,境外税前利润合计1203亿元,较2009年提高846亿元,增幅达2.37倍。目前,五大行的境外资产和税前利润在总资产和总税前利润中的占比分别为11.6%和10.1%,平均较2010年提升6-7个百分点。
中资银行经营特点的国际比较
与国际同业相比,中资银行的经营特点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负债结构中存贷款占比较高
中资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截至2016年末,中资G-SIBs负债中存款占比平均达80.75%,高于G-SIBs平均水平(57.1%)23.65个百分点;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为53.7%,较G-SIBs平均水平(39.2%)高出14.5个百分点(表2)。
表2:2016年中外大型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2. 收入结构以利息收入为主,净息差处于中游水平
2016年,中资G-SIBs收入结构中利息收入占比平均为71.8%,较G-SIBs平均水平(47.8%)高出24个百分点。虽然中资G-SIBs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但整体的净息差水平却在30家大型银行中处于中游水平。利息收入占比较高、而净息差水平不高,说明中资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主要是受规模因素的拉动(表3)。
表3:2016年G-SIBs净息差和利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3. 盈利水平较高,杠杆倍数处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6年,中资G-SIBs的ROE要高出G-SIBs平均水平8.67个百分点,中资银行盈利较高的原因在于资产盈利能力较强,杠杆倍数整体并不算高。
4. 资产质量整体较好,资本充足率水平有待提升
2016年末,中资G-SIBs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75%,较同期G-SIBs平均水平(2.4%)低0.7个百分点。中资G-SIBs不良贷款率要低于G-SIBs的平均水平。中资G-SIBs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原因包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的筹措力度不足,单位资产风险占用偏高等。
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比中外大型银行的相关业务指标,可对看到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会有以下方向:
首先,银行业将长期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考虑到我国的历史传统、信用环境和法律制度,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仍将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尽管市场份额可能会出现下降,但银行信贷资金仍将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次,综合化经营是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将由传统的高度依赖存贷款业务向综合化经营转型,反映在:资负结构中存贷款占比持续下降,证券投资和批发融资占比不断上升;收入来源中非利息收入比例不断提高,特别是投资收益将获得较大的增长空间;消费金融将出现较大的增长机遇,个人业务对银行集团的贡献度将持续上升。
第三,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趋于下降,细分程度进一步提高。银行业市场的集中度将趋于下降,中小金融机构在银行业市场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银行业市场的股权集中度将进一步分散,政府持股比例将下降,民营资本、外资将更多地进入市场,股权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银行业市场细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第四,强化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是银行监管改革的主旋律。从未来趋势看,加强资本监管,夯实银行的资本数量和质量;会加强行为监管,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将加强功能监管,建立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明确监管职责,不断完善机构监管功能,根据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配置相应的监管资源。
2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际比较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大而不强”的特征,诸多结构性问题凸显了资本市场发展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有较大差距。未来,要理清改革发展的思路,凝结共识,共同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资本市场在金融改革中规模迅速扩大
1. 股票市场
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长,二级市场交易日益活跃。截至2016年底,中国内地上市公司总数量达到3052家,是1993年的15倍;股票总市值 35 42918 35 15289 0 0 3771 0 0:00:11 0:00:04 0:00:07 3770到50.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8.3%,比2000年提升了38.8个百分点,居全球第二位;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52.9%。
表4:1993-2016年中国股票市场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2017中国统计摘要》,Wind。
2. 债券市场
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从1981年政府发行国库券时开始的。当前,中国债券市场债券品种主要由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公司债等组成。
从交易来看,债券交易主要由场外交易为主向银行间交易市场集中。国债交易最初集中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进行。但由于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市,从1997年开始,央行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统进行回购和现券交易。2012年以后,中国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不断完善,建立了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和银行柜台为辅、场内和场外市场相互融合的债券流通市场体系。
3. 证券公司
近年来证券公司行业不断壮大,业务结构和竞争力有所提升,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券商行业扩张,资本实力增强。纵向来看,2016年末中国证券行业净资本达到1.47万亿元,是2012年的3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增长速度明显比2007到2011年12%的复合增长率更快。横向比较而言,在创新驱动下,证券行业净资产规模提升速度比国内银行业及海外大型投行都要快。2016年底境内证券业净资产规模是2011年的2.6倍,同期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等国际大投行的增长速度是1.2和1.1倍,即使境内银行业也稍逊风骚,为2.4倍。
二是经纪业务营收占比明显降低,证券公司对通道业务依赖程度显著减轻,证券行业“靠天吃饭”的情形已显著改善。各家证券公司均积极推动传统经纪业务向现代财富管理转型,通过向客户提供非现场开户、单向视频开户和在线投顾等服务来扩大服务半径,降低边际服务成本,改善客户体验,有效应对了行业平均佣金率的持续下滑。
三是投资银行业务占比明显提升,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各类证券发行制度持续改进,证券公司承销业务种类不断拓宽。受益于此,证券行业承销规模稳步增长,业务收入大幅上升,营收占比明显提高。
四是投资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占比上升,证券业投资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投资业务交易品种增多,投资业务占比上升。
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
中国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在世界名列前茅。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统计,截至2016年,中国大陆股票交易所总市值7311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跻身全球前十大交易所,分列第四、第六位。
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在世界市场排名第二。1993年,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仅为20亿美元,到2015年增加到了8.2万亿美元,增长了4000多倍,占全球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也由1993年的近乎为零大幅提高到了13.3%。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0年,中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为2023亿美元,到2016年达到9.1万亿美元,增长了约43倍;同期,美国债券市场规模由14.6万亿美元增加到35.8万亿美元,增长了1.5倍;韩国增长了2.9倍。可以看出,在这些经济体中,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是最迅速的。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深度取得长足发展,但仍有不足
尽管我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资本市场深度排名较为落后,证券化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从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率来看,中国从2011年到2016年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升至65%。这一水平略高于德国、巴西、墨西哥,但低于全球总体水平,更明显落后于日本、韩国、法国,不足美国的一半。
图2 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Wind,世界银行。
从私人部门国内债券余额占GDP比重来看,中国从2011年到2016年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升至47%。这一水平高于德国、巴西、墨西哥,但低于日本、法国、韩国,仅为美国的一半。
图3 私人部门国内债券余额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资本市场广度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尽管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在世界名列前茅,但股票市场的广度、可得性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每百万人上市公司数量这一指标来看,中国从2007年的1.16上升至2015年的2.06。尽管中国该指标有所增长,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显著。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每百万人平均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德国、法国在7家左右,中国和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均不足3家。
3.股市融资贡献较低
在美国等很多成熟市场和部分新兴市场上,直接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手段,如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2016年我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升到24%,但这一比重仍然不算高。2016年,我国股市融资在社会融资中占比仅为7%,这与我国名列世界前茅的总市值、换手率形成鲜明对比。
图4:股市融资和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占比
资料来源:Wind,中国人民银行。
4.股票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交易换手率异常偏高
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据主导地位,明显落后于成熟市场。在我国股票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所持股票交易账户数量占绝对优势。2016年底,我国自然人投资者账户占全部账户比重高达99.72%。其中,绝大多数自然人投资者是所谓的散户,超过72%的自然人投资者所持流通市值不足10万元。而正是这些散户,持有了A股超过43%的自由流通市值,成为A股市场交易的主导角色。
图5: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投资者结构(%)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报告《A股投资者的底牌,筹码分布剖析》。
5.股票市场波动率过高、回报率过低
中国股票市场换手率和波动率均长期高于成熟市场股市,但回报率却整体偏低,反映了股市交易效率相对较低。
异常偏高的交易换手率,带来的并非更加稳定的市场,而是更加波动的市场。2015年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高达27倍,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相仿。与此同时,法国、德国、日本等波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也仅为18倍左右。对于更加成熟的市场如美国、英国,其波动率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如此高波动、高风险的市场,加剧了短线炒作氛围。
图6: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6.国债投资者结构还需优化
尽管我国债券融资发展较快,但国债投资者主要为商业银行。我国债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导致国债换手率偏低。中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的换手率长期持续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的传导效率。2016年,我国国债换手率为1.1倍,远远低于美国9.3倍的水平。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于经济体制转轨初期,既引入了市场经济的要素,又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监管体系一直在不断建设和完善过程之中,但总体来说监管机制尚不健全,资本市场监管体系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1.多头监管制约了信用债券市场的持续发展
我国对信用债实行多头管理。多头监管的格局对信用债券市场形成了显著制约,突出表现为债券市场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法律的适用范围、执行效力受到限制;各类债券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责任约束机制,发行资源向监管洼地倾斜,导致企业在不同债券品种之间存在监管套利空间。
2.债券市场出现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割裂
近年来,虽然相关部门在推动两个市场互联互通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市场分割使得发行人和投资者行为需要遵循不同监管标准,接受多个部门管辖,在两个登记托管系统中办理手续,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
3.股票市场发行制度造成定价市场化不足
我国A股市场发行采取核准制,以至于“上市公司资格”成为稀缺资源,造成上市公司定价的市场化不足。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中,即便全市场都已经开始大跌行情,新股发行仍然受到市场炒作。行政化核准制造成的上市公司资格稀缺性\公司上市周期长、成本高。融资审批极大地限制了新股的供给,并且左右着发行节奏。这些准入环节的严格控制,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客观上助长了新股市场异常定价、异常高收益的现象。
4.退市制度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退市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企业利用会计准则规避退市财务标准,退市遭遇阻力难以切实实行,一些质量很差的企业难以正常退出,无法形成优胜劣汰,投资者权益缺乏保护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退市机制,资本市场就没有“净化器”,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向
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要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与产品。
提高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激发市场动力和内在活力,大力培育商业信用;坚持尊重市场发展客观规律,构建更具稳定性的投资者结构;坚持规范发展的理念,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透明度。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融资功能,深化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形成有机联系的股权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做市商、定向发行、并购重组等制度安排,丰富融资工具和交易品种,增强服务包括中小企业在内各类企业的能力。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健康发展,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一是要协调发展。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另一方面可能增加宏观杠杆率负担。要综合考虑发展直接融资和控制宏观杠杆率的要求,稳健有序推动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要创新工具。信用债应更加满足补短板、优化供给的需求,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控制短期信用债比重,抑制脱实向虚的倾向。三是要规范制度。加强债市托管结算基础设施整合和合理分工布局,稳中求进推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家统一协调发展。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动金融市场机制、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长效创新机制,拓展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努力建设一个品种丰富、运行高效、功能完备,具有相当规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3
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提升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中开放时间最长、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在为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丰富投融资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保险业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保费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不断提升,保险监管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国保险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自1980年业务恢复发展至今,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保险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保险密度和深度显著提高。截至2016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5.12万亿元,是2002年的约23倍,而1980年保险业资产规模仅为14.52亿元。2016年,保费收入3.096万亿元,是2002年的约10倍。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保险市场。保险业规模迅速扩大,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保险业市场主体不断丰富。2016年末,全国共有保险机构203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保险业已经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业性公司(健康、养老、农业、责任、汽车)、外资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充分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第三,保险公司赔款及给付快速增长,保障功能优势发挥。2016年,保险公司赔款及给付10512.89亿元,比2004年增长10.5倍。同时,保险业继续发挥长期投资优势,2015年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49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3万亿元,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城镇化等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资金运用收益大幅增长,行业经营效益显著提升。2015年全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7804亿元,同比增长45.6%,平均收益率7.56%,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对提升资金运用收益率的贡献最大。
第五,保险改革全面突破。全面实施寿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保险资金配置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短短近40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简单的数量增长与变化的背后,我国保险业的功能、地位及性质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国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保险业总体上大而不强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可以说是一个保险大国,却仍算不上保险强国。尽管中国(内地)的保费收入在全球排名第三(美国第一,日本第二),但衡量一国保险业发达程度的标准不是保费规模的大小,而是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与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2015年,这两项指标中国分别排名第40位和第63位,均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差距依然不小。一是保险远未普及。二是巨灾保险难以承保。三是保险产品虽多,但同质化严重。四是保险价格总体偏高。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保险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上。
2.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尚弱
非寿险只具有风险保障功能,人寿保险兼具风险保障与投资理财双重功能。正常的寿险产品,首先是具有明显的风险保障功能。但是某些寿险产品,风险保障功能弱化到成为象征性的,主要是作为投资理财工具。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1692.81亿元,同比增长36.78%;而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新增交费12799.13亿元,同比增长53.86%,增速远超过计为保费的部分。从数据可以看出寿险产品的投资理财功能被放大,然而保障功能被弱化,市场中甚至出现了几乎没有保障功能的单纯投资型寿险产品。
当寿险保单成为单纯投资工具时,丧失了保险的功能,其本质上不再属于保险产品,易发生现金流风险,也容易造成市场混乱。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分摊损失的机制,“保险姓保”,即保险要回归到保险的本质、本原、本义。保险是投保人风险管理的手段,缴纳保费是为了转移风险;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给付保险金是提供风险保障。
3.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障不足
保险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增加承保利润,为此,就要扩大承保,多收保费,降低赔付率;另一个是增加投资利润,为此,就要扩大资产规模,提高投资回报率。在利润的诱导下,保险公司便可能以欺骗、误导手段扩大承保,提高保险费率或者拖延赔款,进行高风险投资等行为。
我国保险业监管现状
针对目前保险市场上法律体系不健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弱、信息不充分、缺乏建立良好保险秩序的配套设施等现状,我国采用的是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对保险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目前我国对保险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发放保险公司许可证方面的控制比较有力,但对于成立后的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持续监管则显得乏力。
在严格的监管模式下,所有保单条件都必须经过审批。针对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保单设计能力有限,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不成熟的现状,放宽对保单的监管可能引致各家保险公司在费率上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保费价格失真,从而给保险市场带来隐患。
偿付能力也是中国保险监管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我国目前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标准使用的是最低偿付能力原则,中国保监会的干预界限是以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与此标准的比较来确定。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经营已从单纯依赖承保业务转变为承保业务与资金运用并重,资金运用日益成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投资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对保险资金来源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与投资限额的监管,在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和安全的基础上,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
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保险业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规模很小,市场化程度很低,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经过38年的蓬勃发展,我国保险业在全球保险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日本和英国是多年来保费收入领先的国家,是发达保险市场的典型代表;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分别是东亚、南亚、拉丁美洲和欧洲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被誉为“金砖四国”(BRIC),是新兴发展中保险市场的典型代表。
我国保险业国际地位的提升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发展迅速。1995年,中国的保费收入仅为74亿美元,仅为美国6240亿美元的12%;到了2015年,中国保费收入达到3865亿美元,排全球第三位,增幅18.3%,是保费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保费收入占美国的比重提高到29.3%,比1995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中国保费收入占全球保费收入的比重增加到8.49%。
二是保险密度显著增加。1995年,中国的保险密度即人均保险仅为6.1美元,美国高达2343美元,到了2015年,中国的保险密度增长到280.7美元,已经提高到美国的6.8%,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
三是保险深度有了很大提高。1995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仅为1%,是列表中深度最低的经济体;到了2015年,中国的保险深度提高到3.57%,不过仍显著低于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四是监管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建成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对全球保险市场发展和国际保险监管规则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多边和双边国际保险监管合作不断推进,中国当选亚洲保险监督官论坛轮值主席,主导通过《科伦坡宣言》,我国在国际保险监管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未来我国保险业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几年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作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一是完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深化准入机制改革,推动市场主体层次、业务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升级,统筹培育与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创新相适应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二是继续深化保险公司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保险公司,鼓励资本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推进保险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是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适度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发展区域再保险中心,提升我国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
四是稳步推进保险中介市场发展。建立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保险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专业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型中介机构,发展小微型、社区化和门店化经营的区域性专业代理机构,鼓励保险销售多元化发展,探索独立个人代理人制度。
五是全面推进保险费率市场化。全面推开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行业纯风险保费为基准、公司自主确定附加费用率和部分费率调整系数的定价机制。
《径山报告》项目介绍
《径山报告》项目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于今年初正式启动,浙商银行独家支持。该项目旨在通过集中研究、辩论,积极推动学界、政界与业界对于金融开放问题的思考,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每年的《径山报告》将定期举行报告研讨与发布会,并于当年末正式成书出版。该项目由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牵头,由项目协调小组确定年度研究主题,并邀请学术素养深厚、经验丰富的专家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均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
2017年9月23日,《2017•径山报告》在杭州正式发布,主题为“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金融开放”。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不久前,国务院也提出要持续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明确对外开放时间表、路线图。《2017·径山报告》正是紧扣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这一主题。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近10年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始终站在研究中国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开放问题的最前沿。据王海明介绍,《径山报告》项目由CF40发起,正式立项于2016年10月,当时召开的CF40学术委员会决定,论坛每年针对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议题,邀请专家分析研究,组织相关研讨,形成研究报告,并成立项目协调小组,由黄益平担任项目牵头人。今年3月,CF40举行项目开题会,讨论了报告的研究框架、进度安排等事宜,《2017·径山报告》正式启动。
《2017•径山报告》课题组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和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微信公众号将持续精选发布
《2017·径山报告》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2017·径山报告》相关文章精选:
金融危机爆发这10年,世界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了?|《2017·径山报告》分报告一
《2017·径山报告》综合报告全文发布!黄益平详述金融开放七大政策建议
《2017·径山报告》:我国金融市场存五大结构性问题,建议以评级、审计等制度国际化为突破口
《2017·径山报告》:如何设计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