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晓春:中小银行“避雷”指南

刘晓春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19-12-26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这次会议讯全文1005字,当中7次提到中小银行,同时这也是金融委连续第二次在会议中重点研究中小银行的改革治理问题。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旗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作者为SFI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他在文章中总结了中小银行可能面对的三类风险,指出大多数银行其实都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和经营,在监管的有效管理下克服困难,并提出了八条改善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无固定模式 应加以区分

文 | 刘晓春

中国的中小银行数量庞大,其中主要以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为主。由于这些银行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这些银行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经营特点也各不相同,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在总体层面进行简单的归纳,难免以偏概全,特别是风险,更多是具有个性化的,很难说是中小银行的共性。因此,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处置,需要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再谈风险的化解,才是有的放矢。


 中小银行的三类风险

第一,是资产质量风险。这首先与当地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有关。大多数中小银行是地方性银行,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这些银行资产质量一般会相应的下降。如果经济下行是区域性的,那么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一般也是区域性的。此外,一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决定了这家银行的资产质量。

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普遍的好或普遍的不好,这与各家银行的人才、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等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对银行的经营就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一家银行不良资产即使比较多,只要不到资不抵债的程度,主要影响的是财务,或者是股东的回报。当然,如果资产质量一旦出现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但这也并不是必然。

所以,个别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即使处在整体经济下行周期,只要整体银行的资产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第二是流动性风险。这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中小银行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比较复杂。前述资产质量恶化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更主要的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足也会造成流动性风险。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银行的资产负债也从单一的贷款存款逐步变得多元化。这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期限错配管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二是对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认识研究不足,造成资产负债品种结构错配管理不到位。比如同业业务。一般来说,在银行的负债中,同业负债是最不稳定的负债,即当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时候,所有同业的资金都比较宽裕,而当市场流动性趋紧的时候,所有的同业都资金紧张。

因此,同业负债一般只能用于临时周转或短期投资和交易。但近年来,许多银行往往把同业负债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长期限的同业投资或影子银行业务。同时,同业的构成也非常复杂,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它们的经营内容不同、规律不同、风险程度与形式也不同。一些银行简单地把所有同业当作是同类机构,把与同业的资产业务简单地看作是低风险业务。这既形成了资产的信用风险,也形成了资产与负债品种的错配风险。

此外,各类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比例失调。个别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占比过大,但是资产端又往往是长期资产,一旦市场流动性趋紧,自身的流动性就将面临紧张。

三是表内表外业务比例失调,表外业务高杠杆。造成上述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又因为不同银行,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客户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一般都有非常牢固的客户基础,尤其是个人客户。所以,只要资产端不出现大的问题,大多数银行都非常稳健。农商行出现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原因:当地经济结构、行业结构造成的信贷风险;银行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混乱;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有限,个别农商行为了做大业务规模,无序开展票据业务、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

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相对而言,它们没有像农商行那样的基础客户群,为了快速发展,不得不寻求超越存款能力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中,杠杆率高、业务集中度高,风险集中度也高,业务的波动性也会加大。

第三,公司治理风险。十多年以来,中小银行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引入了各类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对于银行的认识还是有偏差的,往往简单地认为,银行就是放贷款的,一味要求银行加速扩张。然而,银行发放贷款是需要存款的,而吸收存款的前提是银行在社会和民众心中的信誉。这导致银行在快速发展中,忽略了信誉的打造,开拓业务不审慎。更有甚者,个别投资者把银行当成是自己的钱袋子,大量占用银行资金,造成银行产生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风险。

 风险处置没有固定模式

以上三大类风险,可以说是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难免的阶段性现象。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有风险并不等于银行经营就难以为继,大多数银行都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和经营,在监管的有效管理下克服困难,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小银行的设立要遵循商业原则,不应该搞政府主导的鼓励、支持、扶持,要尊重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公司治理。

二是银行股东,包括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必须明确,投资银行的目的是银行健康稳健发展获得的收益,而不是通过投资的银行获得融资。

三是政府、股东、银行管理层要强化银行信誉建设理念,着力打造基础客户群。政府、银行的股东,要清醒地认识到,银行首先是能够吸收存款,而不是放贷款。稳定的负债,取决于稳定的基础客户群,稳定的基础客户群取决于银行的信誉。

四是银行管理层要树立主动经营和管理资产负债的理念。

五是中小银行要从发展基础客户群,长期稳健经营角度出发,深入当地经济,寻找适合自身禀赋的客户群和经营模式,探索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六是监管上要完善风险集中度管理制度。应该把前十大授信、用信客户指标纳入正式监管指标。

七是建立中小企业主办行制度。这有利于中小银行拓展基础客户群,也有利于银行熟悉客户、了解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和管理风险,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

八是在打破刚兑的前提下,鼓励符合资格的市场主体对中小银行进行市场化并购重组。

对于个别出现重大风险的银行,需要采取纾困措施,以防风险蔓延。由于风险的种类不同,情况不同,采取处置的方式也会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同类处置方式,具体的措施也会因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区别。

风险处置方式的好与不好,不在于方式本身,而在于面对的具体风险和环境。在不清楚具体情况的条件下,单纯讨论方式的优劣没有意义。

近期两个银行风险处置案例的真正意义在于:

一是打破银行刚兑,真正形成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分化格局,让信用风险利差得以产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关于利率市场化,市场一般都关注的是存款和贷款两端,往往认为银行间、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是随供求关系而变化,就是市场化了。实际上,由于我国银行业没有形成信用风险利差,因此目前的利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利率。形成这样的风险利差,对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通过市场的力量,促使各类金融机构自觉稳健经营。当没有自身风险压力的时候,机构难免会非理性的扩张,企业如此,金融机构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市场有风险利差的情况下,机构为了获得低成本负债,才会努力维护自身稳健经营的形象和信誉。

三是有利于中小银行沉下心来努力拓展基础客户群,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



责编: 李俊虎 视觉:李盼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本文来源:新金融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