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F40新书解析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宏观框架 | 一起读书

朱隽 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2-06-22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也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书系新书《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日前正式出版,作者为CF40学术委员、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隽等。本书为CF40课题“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成果,以绿色金融为统领,从推动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的宏观框架出发,梳理了相关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就金融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朱隽 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本书第十章“绿色金融三大基础之三:气候压力测试的作用与实践”提出,气候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为各界共识,但现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框架无法较好地评估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借助压力测试。整体来看,压力测试结果均显示,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金融机构成本上升,及早推动绿色转型将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从而降低金融稳定风险。

聚焦我国来看,人民银行已指导金融机构“自下而上”地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并持续监测评估金融机构绿色转型进展。其中,工商银行针对火电和水泥行业开展的气候压力测试结果显示:环保标准提高将给火电和水泥行业带来成本压力,给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

作者提出,数据缺口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未来国际社会的工作重点。未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气候压力测试:一是弥补数据缺口;二是不断完善气候压力测试的情景设置和模型开发,推动形成统一的气候压力测试的方法论;三是各主要国际机构和国际平台可在模型开发、指标选择等方面做好研究成果分享,加强能力建设。

* 以下内容摘选自《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第十章。


绿色金融三大基础之三:

气候压力测试的作用与实践

文 | 朱隽 等

气候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为各界共识,各方均认同需及早对此采取应对措施。但受制于气候变化风险持续时间较长、历史数据参考价值有限、数据缺乏可比性等因素,现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框架无法较好地评估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借助压力测试。


一、压力测试是衡量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影响的重要工具

气候变化将给经济金融带来系统性影响,需纳入银行及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框架。但传统的风险管理框架在评估气候变化风险时面临以下问题:
  • 一是气候变化风险持续时间较长,超出了传统风险监管框架的评估时间跨度;

  • 二是传统风险管理方法通常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模拟,但气候变化风险历史数据的参考价值有限,同时存在大量非标准化的数据,提高了量化评估的难度;

  • 三是气候风险在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相互关联,通常具有连锁效应和系统效应,需要从多维角度来评估。传统风险管理方法通常无法评估复杂的动态和连锁反应。

压力测试是用于评估一个特定事件或一组财务变量的变动对企业造成何种潜在影响的风险管理工具。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尾部风险分析工具,压力测试可以量化评估极端情况或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影响,是传统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补充。
可基于气候风险向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构建气候风险传导与评估模型(见图1)。

图1 气候风险评估模型示意

具体来看,气候压力测试模型一般首先评估气候风险对宏观经济及金融机构客户的影响,得到经气候风险因素调整后的公司财务指标。之后,再将前述财务指标输入金融风险模型,得到风险度量指标。具体的度量指标将依不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资产及金融风险类型而有所不同。

评估银行业风险时,主要评估气候风险对其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的影响,因此,金融风险模型通常选择传统的贷款相关的信用风险模型,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资产损失、违约率、违约损失率、信用评级等。

评估养老金等资产管理机构的风险时,主要是评估气候风险对其投资组合中股票、债券、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资产估值的影响。首先评估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对未来股息或现金流现值的影响,之后通过传统估值模型得出资产管理机构资产或投资组合估值的变化,或输出风险价值度量指标(VaR)。

保险机构的业务分为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评估保险业承保业务的风险时,主要是评估由于物理风险而增加的负债风险,大部分保险机构,特别是财产险、意外险和再保险公司通常使用巨灾模型来估计潜在的损失和溢价。针对投资业务,保险机构的模型与前述资产管理机构一致。

各央行已就气候压力测试进行了初步尝试。目前BCBS、FSB等国际机构基于《巴塞尔协议Ⅲ》支柱,建议各国在第二支柱“外部监管”下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以全面评估气候风险对经济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影响。各央行也已陆续采取行动。荷兰央行早在2018年就开始开展气候压力测试,是首个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的央行。英格兰银行也于2019年7月宣布进行气候压力测试,但之后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此后,法国央行、丹麦央行及欧洲央行也陆续着手气候压力测试,并已发布初步测试结果。意大利银行、西班牙央行、德国央行、加拿大央行也正开展压力测试,预计2021—2022年会发布测试结果。此外,巴西、奥地利、匈牙利、新西兰的央行以及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波兰金融监管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也均计划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目前,全球累计约有20家央行或监管机构已开展或计划开展气候压力测试。


二、各央行均基于NGFS情景分析框架开展压力测试,但在实施上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

各央行基本均基于NGFS(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情景分析框架设置压力测试的情景。

NGFS于2020年6月推出第一版情景分析框架,包括有序、无序和温室三个核心情景。该情景框架一经推出就受到各央行的广泛欢迎,目前,在全球已经或计划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的央行中,绝大部分都使用这一情景分析框架。

但由于NGFS部分情景是10多年前设计的,对目前及未来全球碳排放规模预测过高,可能导致决策失灵等问题。鉴于此,NGFS对其做了进一步完善,并于2021年6月发布了更新后的情景框架,新框架主要根据各国最新承诺予以更新,共包括三大类、六项细分情景,较原框架适用性更强(见表1),新框架具体如下。

表1 NGFS 新旧情景分析框架对比

资料来源:NGFS。

第一类为有序情景,具体包括:净零2050情景(Net Zero 2050),即假设通过严格的气候变化政策和技术创新,可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内,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低于2℃情景(Below 2℃),即假设气候政策逐步加码,有67%的可能性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内。

第二类为无序情景,具体包括:净零政策分化情景(Divergent Net Zero Policies),即假设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由于不同部门的气候政策分化,导致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更高;转型延迟情景(Delayed Transition),即假设碳排放到2030年都不会下降,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内,同时碳移除有限。

第三类为温室情景,具体包括:各国现有减排承诺情景(NDC),即假设各国按照其减排承诺应对气候变化;现有政策情景(Current Policies),即假设各国延续现有政策,而不采取进一步转型措施,进而导致较高的物理风险。

但各央行在气候压力测试的技术细节方面存在不同。目前各央行发布的报告中对于压力测试的技术细节,包括气候与环境-经济模型和金融风险模型的具体变量选择、参数设定等披露较少。

依据可得信息,各央行在技术细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一是即使在相同的假设情景下,各央行对碳价变化的具体假设也有所不同(见表2)。比如,同样是有序转型,法国央行假设2030年和2050年的碳价分别是75美元/吨和180美元/吨,但欧洲央行假设2030年和2050年则分别是114美元/吨和360美元/吨,基本上欧洲央行是法国央行假设值的近两倍,这也有助于测试在更加极端的情形下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

表2 部分央行不同情景下的碳价路径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是压力测试范围不同。风险方面,所有央行都关注转型风险,部分央行还同时关注物理风险。行业方面,荷兰央行、欧洲央行及德国央行的行业覆盖面最广,同时包括银行、保险及投资基金,其他央行则大多仅关注银行业。时间跨度方面,绝大多数压力测试时间跨度长达30年,英格兰银行在评估物理风险时时间跨度达60年。

三是使用数据的精确度不同。大多数央行都使用行业层面的信贷敞口及证券持有量数据,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意大利银行则使用企业和金融机构层面的风险敞口数据,数据精确度更高。

在气候压力测试的实施方式上,各央行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即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内部数据和模型各自进行压力测试,评估气候风险对其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将结果汇总给央行,由央行汇总后得到行业层面的数据。目前,英格兰银行、法国央行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

“自下而上”的方式有两个优点:一是金融机构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优势,可充分利用单个资产组合的数据,除了分析信贷风险以外,还可有效分析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无须向央行报送用于压力测试的底层细分数据,可解决数据保密性的问题。

但这种方式增加了各金融机构的成本,而且各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假设情景和模型进行评估,从而导致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央行使用金融机构报送的数据直接进行评估,从而得出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有统一的框架,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并且便于实施。目前,大多数开展压力测试的央行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三、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主要结果

受限于数据可得性,加之气候压力测试仍处于试验阶段,各央行评估气候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时选择了不同的风险度量指标,因此结果之间较难直接比较。

但整体来看,压力测试结果均显示,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金融机构成本上升,及早推动绿色转型将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从而降低金融稳定风险。

具体来看,荷兰央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政策变化(突然收取100美元/吨的碳排放税)及突然转型(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化石燃料技术过时)带来的冲击给荷兰银行业资产造成的损失最高可达3%,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最多下降约4个百分点;给保险公司资产造成的损失最高可达11%,偿付能力充足率最多下降10.8个百分点;养老金资产损失达10%,资本覆盖率下降11.8个百分点。

丹麦央行重点关注转型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其首先评估了丹麦实施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资产因减排要求而受到的冲击,然后据此评估企业违约概率的变化,进而评估其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银行总体上具备应对转型风险的能力,但如果银行短时间内需支付急剧转型带来的巨额减值支出,则系统性银行的资本缺口将达到总资产的2.9%,非系统性银行的资本缺口将达到总资产的4.9%。因此,银行应在风险管理和资本规划中及早考虑气候风险,从而确保相关成本在多年内进行分摊。

法国央行与法国审慎监管局针对转型风险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影响开展了联合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法国银行和保险机构气候风险整体敞口及脆弱性“适度”,银行及保险机构对采矿、炼焦等受转型风险影响较大行业的敞口相对较小。但上述行业的风险成本和违约概率对转型路径的敏感度较高,在无序转型时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成本将是有序转型时的3倍,对保险的索赔费用可能上升5~6倍。此外,在无序转型情景下,最大的6家银行持有的股票及债券资产的损失将达1.6亿欧元。

欧洲央行对银行、保险及投资基金面临的气候风险开展了压力测试,并于2021年9月公布了测试结果。结果显示,若没有更多政策推出,在温室情景下,气候风险将使欧元区GDP到2100年下降10%,欧元区银行信贷组合到2050年的违约概率比有序转型情景下高8%。在无序转型的情况下,欧盟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将占其对非中小企业风险加权敞口的1.6%,在温室情景下,该比重升至1.75%。银行贷款损失主要集中在电力和房地产行业,占据了总损失的一半。对保险业来说,在无序转型情景下,其公司债及股权投资的总估值损失为5.1%,其中股权投资损失最大,价值下降了15%,主要损失集中在石油行业持股。但由于欧洲保险业投资高碳行业规模整体较小,因此公司债和股权投资总损失仅占其总投资规模的0.5%。对投资基金来说,在无序转型情景下,资产减记规模约为620亿欧元,约占总资产规模的1.3%。此外,欧洲央行拟于2022年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完成银行业监管气候压力测试。

IMF也在部分国家的FSAP中对气候风险进行了试点评估。挪威FSAP主要评估转型风险,这是因为挪威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国,转型风险对其影响更大。评估重点关注全球碳价上涨导致的石油行业收入下降给挪威银行业带来的信贷风险。具体来看,IMF工作人员首先评估全球碳价上涨对全球石油需求及价格的影响,然后评估挪威石油生产企业利润受到的冲击,进而评估其对银行贷款造成的影响。评估结果显示,在碳价上升到75美元/吨和150美元/吨的情景下,挪威银行业贷款损失率将分 别上升0.3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菲律宾FSAP覆盖了46家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92%,主要关注银行业面临的物理风险。受数据可得性制约,评估只考察了台风的影响,洪水、海平面上升等其他因素带来的物理风险并未纳入。IMF工作人员首先估算了全球高排放情景下菲律宾台风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模拟了极端台风的影响,并进一步将灾害影响转化为宏观财务指标,得到资产贬值情况。考虑到疫情因素,IMF工作人员使用了两种基线情景:一种是新冠肺炎疫情前的基线情景,采用2020年1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基线假设;另一种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基线情景,采用的是2020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基线假设。评估结果显示,在没有其他冲击的情况下,如果出现500年一遇的台风,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但如果同时叠加疫情冲击,则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下降4.5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主要气候压力测试结果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人民银行已指导金融机构“自下而上”地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并持续监测评估金融机构绿色转型进展。

中国工商银行是最早针对火电和水泥行业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的商业银行,其设置了三个压力水平,即重压力、中压力和轻压力。这三种情景都是基于预计环保部门可能采取的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更高的排放税来设定的,并分别考虑了排污费分别提高2倍、3倍、4倍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具体来看,中国工商银行首先分析环保政策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影响,然后推算出压力情景下企业新的财务报表,再利用工商银行内部已有的客户评级模型得到压力情景下企业信用等级和违约率的变化,进而推算出相关行业在压力情景下不良率的增长(见图2)。

结果显示,环保标准提高将给火电和水泥行业带来成本压力,给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目前AA级及以上评级的火电企业中,81%的企业在重压力情景下评级会被下调,75%的企业在中压力情景下评级会被下调,68%的企业在轻压力情景下评级会被下调。对水泥行业来说,在重、中、轻压力情景下,目前评级在AA级及以上的企业的信用评级被下调的比例可能分别达到81%、62%、48%。

图2 中国工商银行气候压力测试财务传导模型原理

中国建设银行也对化工行业和火电行业开展了专项压力测试。化工行业情景分析分为低、中、高三档压力水平,计算企业未来因环保要求提升会带来的成本增加比例。火电行业情景设计分为“全面减排”、“碳达峰”提前和“碳中和”提速轻度、中度、重度3个压力情景,对火电行业客户的财务成本、信用评级及风险加权资产等指标进行压力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化工行业客户信用风险的影响总体可控,客户评级降低较少且幅度较小,火电行业客户财务状况受碳交易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但风险整体也可控。


四、对于完善气候压力测试的思考

各央行在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的过程中积累了初步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数据缺口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未来国际社会的工作重点。气候压力测试的结果高度依赖风险敞口的分布情况,而目前各国普遍缺乏可比且具有较高颗粒度的相关数据。

具体来看,央行在进行“自上而下”气候压力测试时,一是缺乏评估金融机构气候相关风险敞口的精细数据和跨境数据。缺乏金融机构贷款或保险层面的精细数据可能导致气候风险集中在少数公司却不易识别,从而对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影响;缺乏金融机构跨境气候风险敞口数据则可能不利于央行对气候风险跨境传播进行监测。二是缺乏评估气候风险敞口缓释和转移机制的数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等金融工具对风险进行转移和缓释,进而改变不同机构的气候风险敞口。然而,相关数据较为缺乏,并且各国保险条款存在差异,影响了对气候相关风险的整体评估。

在进行“自下而上”的压力测试时,金融机构也普遍缺乏交易对手方的相关风险信息。

评估企业气候相关风险敞口需要两类数据。一类是引发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因素的数据。物理风险包括洪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和全球气温上升等渐进性气候变化,地理位置的微小差异在引发企业物理风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相邻两地会因所处海拔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洪灾风险。现有数据提供的信息仅涉及特定地点的气候变化信息,并且较为粗略,缺乏引发物理风险因素方面的全球性精细数据,从而影响了不同国家间企业物理风险敞口的比较。引发转型风险的因素包括政府气候政策、消费者偏好变化以及科技变革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公司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它们的生产或生活成本。然而,由于专业知识和资源的限制,极少有公司能够独自进行转型风险评估。

另一类是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敞口数据。物理风险敞口方面,一是缺乏公司的资产和活动所在地信息,特别是经营活动、经营环境和供应链方面的信息,对于在多地运营的大型公司的物理风险敞口评估面临不确定性。二是缺乏物理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风险在不同行业间传导的数据,不利于对企业物理风险敞口进行全面评估。三是企业为保护自身及资产免受物理风险影响会采取一些适应性措施,这方面的数据有限且难以量化。转型风险敞口方面,则存在数据缺乏一致性的问题,因为缺乏气候相关风险的标准度量指标,不同规模、行业、地区和经营范围的公司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披露差异明显。主权国家转型风险敞口的数据也较为有限,不利于评估经济低碳转型对政府财政的影响。

此外,气候风险评估的时间跨度长,需考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也对相关数据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使用动态资产负债表可提高压力测试结果的可信度,但受限于可得数据,目前压力测试大多采用静态资产负债表假设,即假设评估期间金融机构不对资产负债的构成进行主动调整。

与此同时,压力测试的模型也存在改进空间

一是压力测试模型未充分考虑不同机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的相互影响。随着物理风险增加,保险公司可能缩小承保范围,这可能导致银行部分抵押贷款风险增加,从而增加银行业的脆弱性。已有部分央行在压力测试时考虑到这一因素,法国央行在压力测试时就考察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压力测试结果报告的一致性,包括评估银行对其抵押贷款投保水平的估计是否与保险公司考虑到气候风险后确定的承保范围一致。

二是压力测试模型未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反馈效应。为了降低气候风险,银行可能会降低特定行业的贷款,保险公司也将调整承保范围,这些都可能拉低经济增速,反过来给银行和保险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在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压力测试时,各银行由于关注重点不同,模型的输入变量也不同,有的银行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有的银行仅关注气候或环境问题。模型输入变量的差异也影响了压力测试结果的可比性。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央行及监管当局暂未将测试结果用于对金融机构施加新的监管要求,而主要是通过气候压力测试来加强各方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理解。

这是因为压力测试的结果及其对监管指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景假设和模型选择,在将结果应用于监管实践之前,需要首先解决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问题。英格兰银行在其压力测试的说明文件中明确表示,压力测试仅是探索性研究,不会据此对金融机构设置相应的资本要求。

但也有部分央行的官员态度相对积极,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NGFS主席弗兰克·埃尔德森就曾公开表示,欧洲央行将考虑提高对气候风险较高银行的资本金要求。

国际金融协会认为,将评估结果用于设置资本要求应首先满足以下前提条件:一是加强对风险传导渠道的理解,并进一步完善气候变化风险数据及风险工具;二是应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及压力测试模型的验证环节。从现状来看,预计未来几年上述前提条件不太可能满足,但监管当局可先通过“监管沙箱”的方式进行尝试。

总的来看,各国气候压力测试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但相关行动已经明显提速。未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气候压力测试。

一是弥补数据缺口,各国可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加强金融机构与公共部门的合作,从而解决数据缺口问题,进一步提高气候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在相关数据完备之前,各央行也可考虑同时使用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比测试结果,提高压力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二是不断完善气候压力测试的情景设置和模型开发,推动形成统一的气候压力测试的方法论。目前各央行进行压力测试时选用的模型不同,特别是在评估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模型设计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结果的可比性。但简单套用同一个模型也存在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设定参数。同时在模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不同机构气候风险应对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反馈效应。

三是各主要国际机构和国际平台均在推进压力测试相关工作,各方可在模型开发、指标选择等方面做好研究成果分享,加强能力建设。BIS、IAIS、NGFS及SIF等国际组织于2021年7月9日宣布,将搭建气候培训联盟,在线为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提供气候风险培训资料。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可借助类似平台加强分享与沟通。

《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朱隽 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扫码购书


作者简介

朱隽,现任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职于政策研究室、办公厅和国际司。长期从事金融业开放、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金融合作与规则制定、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等相关工作。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 

内容简介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也是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此背景下,本书以绿色金融为统领,从推动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的宏观框架出发,梳理了相关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就金融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提出了六个观点:第一,绿色低碳转型要控制好转型风险;第二,碳市场能在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三,金融可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持;第四,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可发挥引领作用;第五,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标准设立、信息披露和压力测试三项基础工作;第六,市场应在绿色金融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成果。 

目录

代引言一 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最优化模型和最优解
代引言二 能源短缺是低碳转型中的重要挑战
前言
第一章 低碳转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 碳定价政策:碳税及其作用
第三章 碳定价政策:碳市场及其作用
第四章 贸易政策:碳边境调节税及其作用
第五章 金融支持低碳转型:概念比较
第六章 绿色金融的国际倡议与协调
第七章 中央银行及监管当局的作用与争论
第八章 绿色金融三大基础之一:绿色金融标准的实践与发展
第九章 绿色金融三大基础之二:气候信息披露的作用与实践
第十章 绿色金融三大基础之三:气候压力测试的作用与实践
第十一章 绿色金融实践之一:多边开发机构
第十二章 绿色金融实践之二:各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十三章 绿色金融实践之三:“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化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汇表
后记


版面编辑:宥朗责任编辑:宥朗
视觉:
李盼 浩然
监制
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