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御宅」「腐女子」真正的意思吗?来看被中国人误解的宅腐文化
要说起日本亚文化进入中国其实也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不少80后、90后在童年时期便曾直接接触过大量的相关作品。观之近年的发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那些对我们而言心照不宣犹如暗号一般的文化符号渐渐变得越来越大众。
互联网的发展功不可没。随着网络的普及,文化交流已经变成一件十分容易且普遍的事情。日本这个国家诞生的独特亚文化也更广泛且更深入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亚文化概念”本身的含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与原意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亚文化在中国越来越“本土化”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典型的两点,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两个日本亚文化概念——
「おたく(御宅)」,是指在1970年代在日本诞生的用以形容对于某些文化的爱好者的称呼。
「おたく」所包含的范围其实很广,不仅仅是对于喜欢漫画、动画、游戏(即ACG)的群体才使用,偶像、科幻、特摄、演员、模型、铁道、格斗等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者其实都可以用这个词来称呼。只不过现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说到这个词更为熟知的形象就是用来特指ACG爱好者们,其他类型的宅们可能会加上一些修饰词比如“偶像宅”、“铁道宅”、“技术宅”等。
「おたく」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存在着争议,即便到现在也无法明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
1970年代后半~1980年代中期,日本动画界中诞生了一批面向青少年的作品,掀起了动画热潮。《宇宙战舰大和号》、《银河铁道999》、《鲁邦三世》等动画大热,动画产业在这个时期飞速发展。随后,《机动战士高达》登场,迅速成为了疯狂痴迷动画的青少年群体(当时这样的人被称作「アニメファン」)中的超人气作品。由此为契机,1978年起很多动画相关的杂志相继创刊、动画相关专门店开业,一度成为社会现象。而对于那些过度沉迷动画、包含了些许负面印象的人群,有人用带有侮辱、否定意味的一个词来称呼他们——「おたく族(御宅族)」。
到了泡沫经济时代。动画衍生制造工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投入与扩大化,愿意在动画产品上投入大量金钱、精力的人开始剧增。在此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大量闲暇的时间以及用以购买娱乐产品的资金,个人用录像带、音响设备的购入量大幅上升,沉溺于此的人也逐渐增加。这个时期「おたく」一词成为了特指这一类型的人的称号。1985年随着超级马里奥兄弟系列的人气爆发,「ゲームおたく(游戏宅)」横空出世,但由此沉迷于游戏世界荒废学业的儿童、学生不断出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更甚的是,在1989年发生的“宫崎勤事件(东京・埼玉连续幼女诱拐杀人事件)”后,「おたく」这一形象更是引发舆论,一时之间社会对这一族群甚至是对动画产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对,动画产业受到巨大的打击,「おたく」成为时代的禁忌。
宫崎勤事件。是指1988年~1989年间,发生于日本东京都和埼玉县,四名4~7岁的女童被诱拐后杀害的事件。案发后,在宫崎家中发现大量的色情动画录像带,因此被认为色情动画是导致宫崎犯罪的诱因。 当时,日本儿童性犯罪非常少见,因此日本人大多反映出来的是震惊和愤怒。许多人,尤其是教育家曾深深的反思。御宅族也因此遭到了白眼和歧视。
打破这个禁忌的是90年代后半期播出的动画史上的经典神作《新世纪福音战士(EVA)》。
重学历社会的崩溃、经济的不景气,对未来感到极度不安的当时的日本青少年们,这部作品对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之后,评论家冈田斗司夫(被称为“宅王”)撰写了《御宅学入门》一书,在该作的最后一章中他主张“御宅是日本文化的正统继承人”。
2000年代。随着DVD的普及,人们能够花更便宜的价钱购买到影像制品。以往「おたく」热衷购买录影带的这一行为,一般大众也逐渐认同并自然参与其中。此外,个人用电脑、游戏机也开始普及,这些以往只属于特定人群的物品得到广泛贩售,因此曾经的电器街秋叶原也成为了漫画、动画、游戏一条街。此外还诞生了很多描写御宅族的书籍、影视作品,这一群体慢慢被人们认可和接受,「おたく」文化从复苏走向繁荣。
进入互联网时代,「おたく」文化也被更多地介绍和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是在日本,在海外同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中文语境下的“宅”与「おたく」的区别
「おたく」文化进入到中国后,“宅”这个词随着媒体传播和泛用在中文语境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偏差。分歧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宅男”、“死宅”。
一般说到宅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某种极端的“宅男形象”(当然也有宅女)。而这种“宅男”的定义其实与日语原词的意义有一些不同,中文中所说的“宅男”其实更接近于日语中的「引きこもり」和「ニート」。
「おたく」与「引きこもり」「ニート」的区别?
「引きこもり」:长期闭门不出,拒绝接触他人和社会的生活状态,家里蹲。社会问题之一。
「ニート」:不工作、不学习也不接受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啃老族。
从词义上也能感受出一些区别了吧。“宅男”不一定是「おたく」,但极端的「おたく」可能会发展成为“宅男”(即「引きこもり」、「ニート」)。并不是所有的「おたく」都会夸张到这个程度,就连现充也可能是「おたく」。
日语中的「おたく」现在词性比较中性,形象也在逐渐被大众接受;而中文里的“宅男”偏贬义,有一种与社会脱轨、有交流障碍的负面印象,不被大众接受。
②广义上的待在家里,不出门。
这个说法就是纯粹是从字面上理解的,只表达“待在家里”这个状态。
有些人会很普通地对别人说“我是个宅男/女。”,一般这么说的人多半是个纯路人;或者爸妈为了追赶一把年轻人的潮流对放假待在家里无事可做只能抠脚的儿女笑称一句“宅男/女”。
说到底,「おたく」是一种对自我爱好、身份的认同。可能这种兴趣爱好暂且不被人认可或接受,但不伤害别人,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又有什么错呢?
“虽然阿宅们在世间是很难生存,但得告诉大家这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任何兴趣都很棒不是吗?”
在2015年的大热日剧《朝5晚9》中,女主角的同事兼好友作为一位典型的“腐女”引起了关注。
你中枪了吗?
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
头一次接触到腐女,想必大部分的人可能与我们剧中现充的十元女士一样的反应↓
「腐女子(ふじょし)」,是指喜欢男性间同性爱作品的女性。日语的意思是「腐ってる女子(坏掉的女性)」,原本是腐女的自嘲称呼。小部分喜欢BL的男性被称为腐男(并且有部分还是直男),但基本上BL还是为腐女而存在的。
腐女最大特色就是——超强的妄想力。从动画、漫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再到实际存在的演员、声优、艺人;甚至是身边的友人,擦肩而过的路人甲和路人乙;最后连刀叉之类的无机物等等,都能在脑内幻想出各种各样的BL爱情故事。(当然也有只腐二次元,或者只腐三次元的腐女。妄想程度也是依人而定。)
近年来,越来越多大肆描绘同性爱恋这一题材的同人或原创流行作品大规模生产并有庞大人数的拥趸,甚至“腐”作为一种欣赏尺度,似乎正从亚文化逐步融入主流文化。但是主流化的“腐”可能只算是腐文化的冰山一角,单纯对同框的男男之情抱有好感便自称“腐女”,也许会招致狂热者的不满。
日本文化下的「腐女子」关注的重点是——美。
耽美一词最初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后来才延伸用于指代同性漫画、小说等作品的,它和耽美主義(たんびしゅぎ),也称唯美主义,19世纪后期英法兴起的艺术思潮有关。唯美主义以康德哲学为理论基础,认为美存在于纯主观的自由的愉悦中,不应夹杂利害关系,是在纯粹的不借助抽象思想概念的欣赏中获得的。这一思潮影响了当时的日本文学、美术界,永井荷风、谷崎润太郎、三岛由纪夫等都是著名的耽美派作家。他们的作品都突出官能享受,在性与美的本能追求中,强调生的意义。(但要注意的是,谷崎润太郎、三岛由纪夫等人的小说中虽都多少有同性恋内容,却也没有局限于此,他们通过对性与情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生的意义的观点。)
腐文化中的同性之情与同志文学、同志电影所反映的两者差异就在于创作者、创作目的和受众的不同。同志文学、影片等作品是面向所有人的,有不少创作者本身就是同性恋者。他们的作品描绘了人的一种特别的生态与情感,力求真实,不会刻意美化。而亚文化中的“腐”更多面向女性,创作者也多是女性,为了消费男色、逃避现实生活、寻找情感寄托,亦或其他理由,女性追求的大多是一种理想,一种基于现实同时脱离现实的羁绊更强的恋爱关系。爱好和取向无关,有追崇腐文化的人对于同性恋者的生态并没有正确的认识。
日本的BL漫画、小说等作品虽继承了耽美派的主要风格特征,注重形式美,突出精神上的葛藤与官能上的享受,强调美(流行文化中的美更侧重浪漫,美形),故事却局限在了情感曲折和性描绘本身。
最简单粗暴,却也一针见血的说法:腐文化中的同性之情是被美化过的,而同志文学、同志电影反映的更多是真实。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两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近年来在国内网络上有部分人高调自称自己是“腐女”,其实这与日语中的「腐女子」本身的定义相比是存在微妙差异的。首先,对于男男爱的定义上可能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其次,在中文语境下的“腐女”,更多的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和张扬。
在日本,腐女是一个处于灰色地带的圈子。无论是原创还是同人创作,即便是正规商业化,BL作品的确作为一种需求被允许存在。但是无论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还是喜爱这类作品的人,都默认一个规则就是不要太惹眼,不能过于高调。
腐女对于“同性恋爱关系”的这种追求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不被理解的。
BL这个概念在公开场合提出十分不合适
普通杂志或者电视节目中“平时不喜欢BL的人使用的BL”,和“喜爱BL的人们所认为的BL”,两者的意义是有很大差异的。对于BL爱好者来说,“绝不在公共场合提及BL”是一项铁律。顺便一提,这里所指的BL,相比于对BL有公开设定描述的“原创・商业BL”,更多地是指对动画或漫画作品进行加工过的“BL同人”(为与前者进行区别,有时称其为YAOI)。
BL讲述的都是在与原作不同的世界线中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完全属于“幻想”出来的内容。即便原作中包含带有BL色彩的描绘,即便这种描绘是出于作者的本意,一旦被称为BL,就会变成随意幻想出来的不正式的设定。对于BL爱好者来说,在不喜欢BL的人也能看到的场合,把这种不正式的幻想内容公开提出来,是很不礼貌的。并且在BL爱好者们看来,这种做法就像是曝光了秘密一样,也仿佛是自己拼命隐藏起来的游乐园被人穿着鞋就踏进来了一样,会使她们产生危机感和羞耻感。
通常情况下,BL就是表示“男性之间的恋爱”的词语。所以很多时候,本身不喜欢BL的人,因为看到了动画或漫画里出现的,类似男性同伴之间过多的身体接触,或过度的亲密关系等“那样的描绘”,便私自将其断定为BL。
可对于真正喜欢BL的人来说,那些场面的描写及其相关内容,终究也不过是“众多幻想的素材的其中之一”而已,仅仅这种程度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BL。以那样的描写作为素材,来幻想男性同伴之间的恋爱,这才是BL。譬如对于类似接吻或者拥抱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人喜欢幻想BL情节,那么对他来说就能感受到BL的存在。当然也有些人只把这理解为纯粹的友情、师兄弟之间的情谊,或者搭档之间的羁绊等等。这样想来,如果那些不喜欢BL的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似乎他们是绝对不会联想到BL的,然而,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物或在非特意设计的场景下,随着不断的幻想,也逐渐演变成BL情节了。恐怕这一点正是最大的差异吧。对于BL爱好者来说,BL并不是作品中明确展现出来的男性之间的亲密画面,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理解和幻想从而产生的想象出来的内容。
现在连那些本来不喜欢BL的人,看到有关男性之间的那种亲密的描写,都会认为“这就是BL”,这种情况或许正是BL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导致的结果。即使是这样,对使用BL这个词公开地对作品进行说明这件事,其中的不恰当之处怎样都无法消除。
もしあなたが何かを好きなら、誇りに思うべきだ。好きなもののせいであなたを見くびる人もいるだろうけど、落胆しないで、自分自身に誇りを持とう。僕らは彼らが思うような人間ではないし、それをみんなにわかってもらう必要もないんだから。
如果你热爱某事,那么请以此为豪。虽然会有因为你的喜好而瞧不起你的人,请不必气馁,维持住自己的骄傲。我们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人,这一点也不必告知他们。
无论是宅,还是腐,文化是在不断交融中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区分开的必要,更重要的是给予理解、包容和接纳,无比期待它接下来会走向何方。
花一年半的时间,稳扎稳打过N1/N2
菜单栏【每日必戳】总有一门课程让你学好日语
还有免费的日语入门课程等你领取!
本周热门文章
找到想看的、得到想学的
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官网:jp.hjenglish.com
微信:hujiangjp
微博:@沪江日语
戳阅读原文
中国网友投票2017年十大最受欢迎日本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