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访谈|明材教育CEO冯德川:打通产业与教育闭环,共建制造业人才生态圈
先进制造业AMdaily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会展 | 网站 | 微信 | 杂志 | 沙龙 | 咨询
编者按
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为解决智能制造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难题而专门成立的教育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明材教育的前身是上海明匠智能集团(www.shmingjiang.com)的教育事业部,2015年进入教育领域,到目前为止已经服务于二三十余所本科院校、职业院校。
上海明匠智能集团,是黄河旋风(600172)全资子公司,在全国有40家余家分公司及生产基地,为国内较早从事工业“4.0”智能工厂研发以及项目实施的领军企业。
明材教育依托明匠集团的深厚行业背景和产业资源优势,围绕制造业人才培养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先进工业标准,整合优质企业资源,示范引领工程教育,帮助学校开发培训教材、开发智能制造核心工业软件、开发仿真设备、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制定培训方案。产教融合,让学校做到以真实企业项目/案例为载体,真实生产环境与生产标准来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明材教育以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将始终致力于“引进先进工业标准,整合优质企业资源,示范引领工程教育,定制培养专业人才!”,为 “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公司研发团队积累了十年以上的软硬件开发经验,工业侧参与过多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智能产线的设计研发与实施,具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咨询、集成、服务能力;教育侧具备提供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咨询服务、实训基地建设、课程/系统开发、系统集成、师资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公司拥有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软件、物联网平台已经广泛的适用于教学及教学管理中。
《先进制造业》全媒体在“AMC2018(第六届)先进制造业大会”期间访谈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冯德川先生,谈明材教育在制造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新进展,以下为访谈内容:
冯德川:制造业行业的痛点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供需信息不匹配。刚才冯晓院长(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长)讲的工程教育来举例,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以后,短时间内是不变的,但是整个产业一直在向前发展,等学生几年毕业出来以后,往往是落后于产业的。这里边又包含几方面含义,第一方面就是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没有办法快速的传导到教育中去;第二方面就是教育体系能否快速适应产业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
第二个层面就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建设有比较大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以公办为主,行政色彩比较浓厚。虽然现在都在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的比较多,真正能够落实的比较少。我觉得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组织方式、激励体系和企业不太一样;另一方面是企业投入做教育到底有什么好处?因此我们认为要将制造业人才培养落实,需要有一整套体制机制设计。目前国家主推产教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到了落地这个层面,我认为还有一些比较细化的事情要做。比如说我们怎么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建立信任的机制、保障的机制、淘汰的机制,这些机制在国家层面还尚未出台。
从我们做企业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能够发现社会的一些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今天我要讲的几点内容:第一,我们会围绕智能制造垂直领域将产业资源、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平台,使得这些资源互联互通。第二,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会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包括我之前讲的信任机制、保障机制、淘汰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人才培养对接平台,企业只要把人才需求提出来,然后我们会和学校做一个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以满足企业需求。如果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那么我们会给企业一定的补偿。同时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授课,这时候你就要对学生有一个就业保障机制。企业要想和学校进行深度融合,从大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和学校联合共建专业,这也是明材教育整个商业模式演绎到最后变成联合办学的一个概念。当然短期内受限于体制机制问题,还不但能都延伸不到联合办学这个层面,那我们会为学校提供专业建设升级整体解决方案,就是学校某种能力的缺失,我们怎么帮他开发课程、产品、平台、深度培训。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把产业与教育之间的闭环打通。
冯德川:中国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已有十年左右时间,从2006年高职院校推动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到2010年中职院校实行的国家示范校,以及一些列的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专项建设,都是在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在中国叫“现代学徒制”。当然德国的“双元制”在国内落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中德两国的国情不同。德国的税制、法制充分调动了企业投入办学的积极性,比如企业投入办学将享受一些税收的减免政策,中国目前税制和法制还做不到。
二是中国企业发展尚未到达德国企业发展阶段。首先,德国企业存续时间较长,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善。德国的“双元制”企业和学校经过长期的磨合,已经在德国国内自成体系,它的培养前后不是割裂的,所以一部分课程在企业中进行,一部分课程在学校进行的“双元制”模式是能够行得通;但目前中国还处于从0到1的这一步,其次是中国企业的存续时间较短,企业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存活10年以上,所以多数中国现阶段的企业更注重业务拓展而非人才培养,企业更愿意去市场挖现成的人。
在此背景下,单个企业和单个学校之间的合作就往往不够长久,而缺乏长效机制对整个产业和教育都是一种伤害,这就需要明材教育这类型的企业去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采取多对多模式,即企业资源池对学校资源池的模式,提高企业和学校的抗风险能力。
冯德川: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分很多个档次的,这两年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调研。其实中国的智能化改造并不是属于能够快速推动的那种,有两个因素,一是从传统的生产模式转为自动化的生产模式是需要大量减人的,大量的人员失业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超大型的集团公司,正在有序的推进。但是企业人员不能只出不进,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的去进行内部调整,培养高技能型的人才。随着企业自动化升级逐步推进,产业工人的整个代际更替需要十年左右时间,才能把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工作岗位替换成高附加值的。二是目前没有足够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把智慧工厂运行维护起来,这些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生产线运行维护、看懂各种专机参数、调试机器人、互联网等知识结构能力的人员。
解决以上问题就是明材教育定位,也是我们做明材教育的初心。当然我们人才培养也有中高低三个档次,每个档次的人才培养标准不一,比如生产线运行维护人员学历是中职或者技师学院经过3到4年的培训就可以胜任;安装调试人员尤其是大型系统集成方面学历主要以高职为主;生产线设计改造人员学历则需要本科。
当然明材教育并不仅仅是关注人才培养环节,而是如何把产业和教育中间缺失的环节补上,把标准衔接起来。企业需求是多样化的,学校培养也各具特色,这就需要分工培养,分区域培养,分行业培养。
冯德川:我觉得“工匠精神”有一个理解,我个人看工匠是指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极致,不断去做优化。从企业角度推动工匠的培养,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推动,一是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主要体现在手艺和工艺的传承上;二是职业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要有职业荣誉感;三是激励机制层面,主要体现在收入待遇上,确实需要提高制造业工人待遇,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岗位。
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制造业这个行业,你去学校看看就会发现很多学生更愿意去学计算机、学互联网、学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这些专业毕业以后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好,而大家都知道制造业比较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切实提升制造业行业人员收入待遇,很多人是不愿意过来的,我们看到的非常痛心的一个现象,如果大家去职业院校看看,进工科的往往是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其实进工科的应该是功课、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
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结构的升级应该是同步推动的,在此也呼吁希望更多的企业关注人才培养环节,切实提升制造业技能人才收入、保障、地位,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能够关注产业升级的节奏,提早对接产业升级浪潮,早日培养出产业希望的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产业升级贡献符合需要的人才!
更多精彩
智能制造专题
产业链 智能生产 智能装备 智能产品 智能服务 产业模式 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典型案例
上汽通用 智能云科 上海发电机厂 正泰电气 三菱电梯 沪东重机 上飞 宝钢 光明乳业 晨讯 商发制造 上微 柯马 电机中心 君屹
AM访谈
先进制造业百人谈
产业链剖析
主机厂 新能源汽车 汽车注塑零部件 区块链 石墨烯 新材料上市企业名录 特斯拉供应商 独角兽 半导体
干货&PPT
商业巨头产业布局 工业互联网平台 人工智能 MES 物联网PaaS平台
先进制造业大会
大会开幕 签约仪式 圆桌对话 服务型制造论坛 仪器仪表论坛 金融服务论坛 智能制造论坛 汽车与航空论坛
转载请注明,违权必究,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本文编辑:王泽凰
温馨提示:
《先进制造业》全媒体读者及广告合作推广联络邮箱:amdaily@wintimechina.com,电话: 021-51757717;欢迎各界人士投稿,与行业专家朋友共分享。
微信号:amdaily
更多资讯尽在《先进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