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9观察:“躺平”现象蔓延,小机构有心无力

共益资本论团队 共益资本论 2022-04-26


据方德瑞信与腾讯公益联合发布数据,在今年的99公益日里,筹款目标低于10万的项目有1467个,仅有13%的项目达成筹款目标,近半数此类项目的筹款目标达成率低于10%。这意味着,大量小微公益项目在99公益日里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几乎没有办法筹到钱。


资金加速向头部机构集聚,本来就强势的,愈发拉大差距;掉队的,筹款越来越难。

 


据易善数据,今年有336家公募机构参与99公益日,TOP5拿走了47%的筹款额,数量不足10%的前30家机构,筹款总额占全部筹款额的79%。

 

对比去年,2021年的马太效应显著加强,从下图可以看到,2021年的TOP30、20、10、5等几个层次与2020年相比,分别差1%、2%、5%、5%,也就是说,越是往上,集中度越高。

 

  ✪ 数据来源/“易善数据”,制表/共益资本论


经多年演化,99公益日中“巨头与草根”的境况愈发两极分化,很多小机构近年开始反思参与99公益日的性价比,有些机构选择在99里“躺平”,有些干脆退出,转而将重心放在月捐等其他筹款渠道的扩展上。

 

云南一家公益机构(下称A机构)有连续5年参加99公益日的经历,今年选择了退出。

 

A机构历年的筹款金额曲线呈现一个冲高回落的“A”字型趋势:2016年首次参加,在9月8日下午就达成了筹款目标;2017年筹款额上升,2018年达到峰值,但从2019年始,筹款额开始逐年下滑,到今年,他们觉得已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

 

A机构负责人叶晨说:“环保机构想在99的大盛宴里分一杯羹,实在太难了。”

 

叶晨说,虽然99公益日实际活动只有三天,但他们的筹备的时间长达2个月。“在做完前期的动员和文案海报准备工作之后,忐忑地迎来了第一次99公益日三天的筹款期,那三天我就记得整天几乎手机没有离手,一直插着充电器,手机一直是滚烫的。”

 

“不愿再耗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是A机构退出的直接原因。

 

此外,A机构的团队认为,也是时候尝试针对核心粉丝做月捐的劝募了。“之前99也是粉丝支持多,部分粉丝已经成为月捐人。”就在今年1月1日,A机构在腾讯公益平台正式开通月捐项目。

 

目前,A机构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在项目执行上。“不上(99)项目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公众的支持,我们其实希望能有更多公众深度了解我们所做的保护工作。”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机构而言,参与99公益日都是一场“硬仗”。这是一场须精心策划与高强度执行的大型筹款运动(Campaign),但显然不是每家机构都有Campaign的基因,或因自身动员能力的不足,或因团队对Campaign文化的不适应,许多小机构无法在这场筹款竞赛中坚持下来,甚至觉得失去了意义。

 

陕西一家营造青年公益社群的机构(下称B机构)也在连续多年参与99公益日后选择退出。从去年开始就不再参加了。

 

据B机构秘书长李芳介绍,B机构在前些年参加的时候,一个项目还能筹到10多万,后来筹款表现逐渐衰减,在2019年,B机构在99公益日上只筹到了两万余元(不含配捐)。

 

除了投入产出比的考量,越来越复杂的99规则、获配率和配捐比例过低,也影响了B机构社群的捐赠体验,打击了机构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按李芳的说法,99的运动筹款也对他们资助人形成了消耗和滋扰。“在定向邀请捐赠人参与的时候,我们肯定要跟别人说需要他们做什么,这就有点麻烦别人的意思”、“有些捐赠人第一次参与的时候觉得挺好玩的,捐500块可能配300块,但是随着配捐的额度和比例缩减,资助人就觉得意义不大,没必要等到99再来捐。”

 

另一方面,近年来99公益日头部机构的筹款风气也让许多草根公益机构产生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觉。

 

在李芳看来,目前有不少上线99的项目并不符合他们对公益价值的理解,“这些项目也能到平台上去筹集资金,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打击”、“如果一家公益组织都不能约束自己,做到公开透明,而是为了抢钱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觉得我们不太乐意(和他们一起玩),好像大家就在一起看谁本事大,谁能抢到多少。”

 

A机构与B机构的经历,是许多草根公益机构参与99公益日的缩影,他们本身资源有限,本希望借腾讯公益的平台获得一些增量,但发现获得增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士气逐年低沉,终于选择“躺平”。


如何看待躺平?


很累,却没筹到多少钱,也没干成多少事,“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像这样的机构还有很多。我们与几位伙伴在一个“共益论沙龙”里聊到了“躺平”的话题。

 

筹款行业培育平台方德瑞信负责人叶盈


“中小公益机构的“躺平”与平台的电商思维不无关系”?

 

 

如果只看所谓的市场化竞争,躺平是必然的。


99的大量规则设计都非常像电商的购物节。要命的是我们的捐赠人也是被淘宝训练出来的,我们本身对电商那套也非常熟悉,所以当它们的逻辑很相似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被匹配上。


例如,配捐在国际上是个很常见的激励筹款的方式,但在中国非常容易被套入到类似电商平台给消费者发红包、做补贴,激励消费的模式里去。


购物节一般都会有这么一个走向,刚开始的时候,各种小商家把场子搞热了,炒热了之后,品牌商开始入驻。后就会发现,基本上资源都往品牌商方向去走了,就没中小商家什么事了。中小商家要玩的话,就得玩命地贴各种资源上去,几乎是这么一个发展规律。


尴尬的地方在于,当大的品牌商入场之后,小机构可腾挪的空间必然会受挤压首先会被稀释;其次,小机构会发现,话语权集中到一些少数的机构手里,这个现象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做太多的规则调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马太效应到处都有。


然而,更为难受的一点是,99已经算是所有平台当中对于小机构最为友好、门槛最低的平台了,如果要再跟其它平台合作,其实更难。


 

资深公益媒体人黄英男:


越多越多中小机构选择躺平,腾讯和公募基金会能做些什么?


在躺平这个话题面前,我觉得要从两端去解决,一个是资本的分配方或者说资源的发放方。例如腾讯,它是资源的发放方和整个领域里最上游的机构,关键在于它如何制定一个机制,既能激励小的、做的好的组织,在(99)里边获得一些捐款,又敦促一些拥有非常大的动员能力和筹资能力的机构去执行好项目。


还有大的、头部的筹款机构,这些年拿到了很多资源,如果拿到上亿元的筹款,怎么花?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聚光灯打到他们身上,看看他们是怎么来花这个钱的。


我认为,既没有那么乐观,也没有那么悲观。我们可以把“躺平”这个词稍微往正向拉一拉,(累了),你可以适当地躺平一下,让自己休息休息,这个时候压力最小,但是如果你一直躺平,这个事业就没法做了。所以,理解大家躺平的心态,但希望大家躺一躺还要起来做事。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李镇邦:


“怎么保护小机构的竞争力?99公益日可效仿足球联赛分中超、甲A、甲B”

 

如何解决躺平的局面?目前好像全世界都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方法,日本找了30年,也解决不了躺平的一代。


很多机构可能觉得,既然争不过头部的那些人,干脆就躺着算了。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像足球一样,中超以外,再搞个甲A、甲B,还有社区足球。也就是说,在99之外,还要分流。要有给大机构去玩的,比如只有身高2米,体重180斤以上的人才能打。


如果是玩小联盟,我觉得可能比较能够带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结语

我们在讨论“躺平”这个词时,讨论的是一种在社会结构性困境倒逼下,个体的生存困境。同理,我们讨论99公益日中的躺平现象,想要探讨的也是在一种制度性困境下,小机构面临“高强度、低回报,少机会、强内卷”的现状,这个制度安排有没什么不合理和可以改善的地方。


诚然,99公益日是一场Campaign,Campaign有赢有输很正常,这是自由竞争所带来的结果。但问题是,竞争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是让资源多的机构拥有更多的资源,还是让有能力、有意愿去做事,但缺少资源的机构得到更多机会?


一个值得深思的事实是,即便如此,对于小机构来说,目前99公益日仍然是国内筹款门槛最低的平台,没有之一。


躺平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一种什么也不说的抗议。


如果想要构建一个更健康的公益生态系统,这个行业需要有更合理的游戏规则、更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



推荐阅读99新现象:五大慈善体系崛起
绕开红会,直接捐赠:在疫情中进击的互联网公益
从“套捐”屡禁不止,看腾讯99公益日治理之难
腾讯99公益日加码至10亿!第三次分配的第一波浪潮已经抵达
怎么理解腾讯的“公益数字化”?
腾讯公益的新思路:时间拉长,盘子扩大,出圈加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