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 ┊ 为你读师:离开师大的日子
今天我们为你带来《为你读师》的第八期:离开师大的日子
文 / 朱卫东
朗读者 / 王昊旸
离开师大的日子
离开陕西师大有一年半的时间了,生活顺利得以接轨,春城昆明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足可以让我在这里寻求到安心……
两年前,依旧记得我在师大的联合教室(现在成为积学堂)的讲台上发言时的几句话,“我们远离浮躁,远离喧嚣,一心一意的接受陕西师大给予我们的踏实、厚重和自信”,当时,自己体切最深的也许就是每天的忙碌,时刻的奔走,心情或许没有言语中的宁静。如今每天在昆明植物园的小路上来回行走,每天静静的阅读文献,每天认真的操作实验,墙外的路上是安静的,因此而按就了心中的平静。睡梦中,偶尔觉想,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入道了,母校给了我最初的机会……
现在,会把师大的主页放在电脑的收藏夹里,有空的时候就打开看看,看看已经离的很远的校园的样子,感觉每一天里师大校园的热情于奔放,想想曾经共同相伴的朋友,同学和师长……曾经有很多很多交集,曾经共同走过长长的路……
在昆明,很高兴结识从师大毕业的师长,云南大学的段昌群教授,昆明植物所的雷立公,前者是生态学领域杰出的青年专家,后者在植物分类学领域颇有建树。两人都是师大八五年毕业的本科生,巧合的是,两人均是两年前因公出差、英年早逝的原生科院党总支副书记、我的恩师刘俊林的大学同班同学。两位师长谈起往事,感触更多的是岁月沧桑,物是人非,游子的心,对于母校,对于旧时同窗总是多了很多依恋……
两年前的古城,也是在这样阴冷的天气里,恩师刘俊林永远离开了他熟悉的人们……
心存感激,自己在师大遇到了很多好的师长,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精神和品格,是师大稳步前进的宝贵财富,是师大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几十代师大人骨子里沉淀下来的优秀品格!
毕业以后,我先后两次回到母校,,处理事情或者因公出差,走在熟悉的校园路上,看到的都是校园欣欣向荣的面貌,禁不住心中的惊喜。虽然毕业了,学校的老师还是如往日熟悉的热情帮助我,甚至百忙之中的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涛老师亲自帮助我解决困难,心中充溢的是暖暖的感恩之情。
从事科研工作是辛苦的业余之中我仍然倾心于研究生的创新文化工作,仍旧坚持读报看理论。这些知识的积累缓解了繁忙的实验室工作,拓展了知识面和视野,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离开母校后,体会最深的是实践经历的薄弱,我十分乐意以亲历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在师大的四年里,基础理论的积累我们是扎实的,然而在实践和实验技能方面还很薄弱,这于进一步深造和从事教学工作是不适应的。因而,采取更多行而有效的途径提高实践技能四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我们欣喜的看到,目前学校很多院系已经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强化这方面的锻炼,我们有理由乐观的期待不久的将来师大学子从容自信的接受实践的考验。
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工作开展中,师大的很多举措和变化让我们在外的游子感到欣慰和自豪,科研工作的不断推新,制度建设日趋健全和规范,教师教育特色初现成效,数字化建设效果显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蓬勃向前发展,为学网论坛成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化交流阵营,师大人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在外面工作学习的师大人也在尽心求进步,在北京,在广州,、东北,处处可以见到师大人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这是我们不惮于前进的动力。仍旧记得原学生处处长,时任计算机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冯武鸣老师说过的话。他说:“离开师大,进入新的角色,唯有不断练就业务本领,并且持之以恒,才可以赢得精彩”,冯老师多次告诉我师大的新发展,新变化,激励我多读文献,提高外语水平。回忆起这些,当认真检阅自己时,学习和工作没有让老师失望,不自觉地感动……
上路了,背后是不断发展的母校,顿觉厚重,踏实……
朗读者王昊旸介绍
王昊旸,陕西师大播音系2009届毕业生,现为湖南卫视新闻中心记者、主持人,担任《新闻当事人》、《平民英雄》主持人。
「为你读师」
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能够让师大人通过文字记录生活,通过朗读和聆听来享受生活。欢迎师生、校友及网友们朗读一些感动过自己、影响过自己、希望和大家分享的文章、诗词,讲述自己的故事,做一个诗意栖居的朗读者。
我们的投稿方式是:
投稿邮箱:weshare2013@qq.com
要求:提供图文、音频以及联系方式
望你每一次的真情流露都得到唯美对待。
微刊发布:每周日晚发布最新一期《微享周刊》,敬请留意微信提醒。
查阅往期:回复对应期号(阿拉伯数字)即可获取相应微刊。如输入数字【159】,将会收到第159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