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 黄国璋:地理 · 教育 · 祖国
黄国璋先生一生献身祖国地理发展,在考察山川、教书育人、奔走呼号的地理之路上实现了他报国、兴邦的最高理想。
黄先生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
胸怀祖国学地理
不经意的认识,却是如此深刻的铭记。第一次读到黄先生的名字是在地遥学院的院史上,第一次看到黄先生的照片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面庞。
黄国璋字海平,祖籍湘乡县城北郊黄泥坪,1896年8月5日生于上海。从东山高小到驻省湘乡中学,再到雅礼大学,黄国璋一直把英语和理科作为重点,以实现自己科技救国的志向。1919年大学毕业后,“五四运动”的伟大潮流不仅给他以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更使他懂得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息息相关的道理。此时,他接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德国学者洪波德、李特的著作,逐渐认识到要报国图强,需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国家。他对比西方与中国的地理科学,觉得我们太落后了,国家疆界混乱,因此他认为如能掌握西方地理科学,改变国内地学落后状态,将有利于守土卫国,有利于开发资源,有利于提高大众爱国热情并,以此为报国之路,强国之策。他在《学习本国地理第一要义》一文中写道:“ 学习本国地理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明了我们国家的伟大,我们国家的可爱,唤起民众、一般国民的国家观念。”
1927年,黄国璋入美国纽芬雅鲁大学理科研究院,当年毕业;次年入芝加哥大学地理系作研究生,师从著名人文地理学家亨丁顿,当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美国的一些学校留他教学,一些科研机构劝他留在美国搞科研、做学问,薪金比国内高得多。他都一一谢绝。他说:“中国是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的需要来学,学到手了就要回祖国去服务。”1928年底他满怀报国图强之志,带着丰硕的学习成果,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右数第三位是年轻时的黄国璋先生
精心育才教地理
从美国回来后,黄国璋一度彷徨:学了这么多先进的地理科学知识,怎样用来为国家服务呢?去野外考察,绘制山川形势图吗?不是几个人能办到的事;搞地学研究,提高国内地学水平,努力赶上欧美吗?目前国内还没有地学研究机构;到边疆考察,搞清地域疆界及其历史渊源吗?这更是国家行为。然而当他想到我国地理科学落后、人才奇缺、中小学地理教师素质低的现状时,要改变这种状态,关键是要从教育入手,培养地理学科学人才。由此,他决心献身地理教育事业,他在近40年的地理教学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地理科学中坚人才。他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是我国创办大学地理系最多、担任系主任时间最长的人。
1936年,黄国璋被聘为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主任,他决心把这个系办成全国有影响的系。首先确定地理系的任务和目标有三:改进各中等学校的地理教学;培养中学优秀地理教师;开展地理科学研究工作。据此,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打破门户之见,聘请国内外名家学者来系授课;派得力教授到中学任教,从中了解教学情况,探索教改之路,发现和培养地理科学拔尖苗子;自己动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行野外考察与教学并举的方针;亲自联系学校,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不到一年,北师大地理系教学与学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地理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可以说是北师大地理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52年黄国璋受到错误处理,被撤销九三学社中央及中国地学会的一切领导职务,贬出北京。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不为自己的冤屈申诉,不为留恋北京求情,唯一的请求是允许他继续教地理,从事地理科学,哪怕是到边远山区教中学地理。后被派往陕西师大筹建地理系。他胸怀宽广,毫无怨言,一到任就亡命工作。其献身地理科学,热爱地理教学的赤诚之心,闻者莫不为之肃然起敬!
重庆开会时黄国璋先生的合影
为国保土察地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的铁蹄蹂躏我东北三省,作为地理学家的黄国璋,眼睁睁地看着野兽的铁蹄践踏着祖国母亲的胸膛,黄国璋气愤、心痛,和师生们走上街头游行请愿,要求举国一致,枪口对外。而蒋介石的答复却是无情的镇压。黄国璋再次为报国无门陷入痛苦的思索之中。
山河破碎,国无宁日。面对这样的局面,黄国璋慷慨激昂地说:“晚清时期的留学生,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侵凌,提出头可断,身可灭,家可毁,而地不可失,种不可奴,国不可亡。如今日寇侵我东三省,英国又在云南边疆打我们的主意,真是欺人太甚。我是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只要国家用得着我,一定要发扬先辈爱国精神,共赴国难。”后经各方联系,黄国璋负责筹组云南地理考察团入滇,对云南地区进行了地理考察。
在以后的岁月里,黄国璋多次率队翻山越岭对川康、汉中盆地、嘉陵江流域、陕南进行考察。1938年率30多人的考察队,历6-12月的酷暑与严寒,步行或骑马翻越麻日雪山,拜会月孜土司和已故九世班禅大师肉身像,并给德钦汪母活佛摄影留念,观看藏民族天葬大礼。1958年,他身处逆境,以62岁高龄之躯,率陕西师大地理系师生到秦巴山区作考察。
黄国璋先生不怕艰苦,不辞辛劳,巍巍青山,滔滔江河,莽莽草原,皑皑雪域,到处留下了他地理考察的足迹,他的这种实干求真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同事和莘莘学子!
黄国璋先生的《社会的地理基础》
团结地学促发展
黄国璋利用自己在地理学方面的声望,致力团结地学界人士和广大科学工作者,为人民民主和科学的繁荣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09年,著名地学家张相文,在天津创办中国地理学会。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三个群众学术团体之一。该会于1910年创办的《地学杂志》,为我国最早的地学学术刊物。1936年,中国地学会改组,推黄国璋为总干事。他为《地学杂志》内容的革新和编辑工作,倾注大量心血,并取得显著成效。次年,抗日战争爆发,地学会停止活动。1946年黄国璋回北平后,他以地学会总干事和北师大地理系主任的身份,和地学会理事张星火良(张相文之子)教授联系,恢复地学会活动,推张为理事长,黄为副理事长兼总干事。他积极做好会员登记和发展工作,并借此机会,宣传“九三学社”的主张,动员广大会员积极从事民主科学活动。
1950年夏,党中央在北京召集全国各界自然科学代表,商讨组建全国科联和科普机构。中国地学会代表黄国璋、王成组同中国地理学会(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代表李春芳、李旭旦协商南北两会联合,推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黄国璋为副理事长。黄国璋对中国地理学会后期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章来自于《地学泰斗——地理学先驱黄国璋》(选自微信:大地微声)
微刊发布:每周日晚发布最新一期《微享周刊》,敬请留意微信提醒。
查阅往期:回复对应期号(阿拉伯数字)即可获取相应微刊。如输入数字【093】,将会收到第93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