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广州,好像……不那么堵了?

孙小婷 光明日报 2021-01-26

文 | 孙小婷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近似无厘头的歌,倒是很符合堵车人的心境。一种百无聊赖、生命虚度的荒芜感,就在堵车的路上。

近日,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出炉,公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10大拥堵城市:重庆市、哈尔滨市、北京市、长春市、呼和浩特市、大连市、济南市、沈阳市、兰州市、西宁市。

 

数据作为一种证据的存在,印证了不少市民关于“堵”的切身体会。网友纷纷表示:实至名归,自己的家乡终于上榜了!还有一些网友纳闷,为何自己的城市还没有拥有姓名。 

 

有意思的是,和2018年相比,这次十大拥堵城市榜单没有了上海和广州。去年拥堵排名,广州名列第二,上海则是第八。

 

有媒体梳理了原因:上海致力于“上海交通大整治”行动,高频次、高强度、不间断整治,拥堵情况得到了极大缓解;

 

广州多次对交通拥堵点进行疏解,最出名的就是“开四停四”:非广州车牌车辆驶入广州市内限定区域4天,就会禁止在之后的4天里再次驶入。

 

不得不说,这些效果还挺明显。事实证明,拥堵不是城市的宿命。有效治理一下,城市也可以淡定告别拥堵榜的。

 

其实破解“堵城”的难题,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因地施策。比如韩国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系统,在首都首尔,地铁几乎可以到达市区内任何一个地点。而且韩国还实行鼓励政策,市民如自愿每周少开一天车,他的汽车就会被贴上一个专门的标签,在停车和经过某些收费站时能享受一定的优惠。

 

美国可谓“车轮上的国家”,但在道路规划和管理方面可谓多管齐下:在不少城市,红绿灯是自动感应而非固定时长的,它会根据路口车辆的到达时间、等候时间、数量等因素,自动切换指示,这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对症下药”可谓是不少国家治理交通拥堵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等先天因素,加上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不均衡的后天原因,再加上人们出行习惯和环保意识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堵车的痛是相似的,但堵车的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的现状,似乎没有一剂药方是能包治堵城百病的,而这也就格外需要地方城市管理者在治堵方案上量体裁衣。

此次上榜的南北城市,就反映出了各具特色的拥堵问题。比如,排行第一的山城重庆,有网友调侃,“堵车是因为集体迷路,这么弯连导航都不管用,一下雨就更是妥妥堵上半个小时。

 

当然,治堵很多时候是在公权利与私权利间找一个平衡。比如给车辆出行做一些限制,这部分财产使用上的限制,该怎样定义合理的范畴,用怎样的公共服务来补偿,其实是颇可琢磨的一件事。

 

治堵也还有个价值导向。比如治堵的目的,是更便利的出行,道路通畅只是表现形式。如果主次颠倒,以通畅为目的,把出行变麻烦了,也有些得不偿失。

 


所以,治堵也不妨多从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公共出行设计等增量环节找办法,这最容易取得治堵共识。比如报告提到的广州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其实已经坚持多年了,效果正一点点呈现。

 

当然,个人也容易成为治堵环节中最大的变量,比如随意变道、乱停车、闯红灯等,一个“自私的、不守规矩的冲动”往往就会造成一场交通意外、一个大面积拥堵。

 

所以,开车别着急,欲速则不达;但是,治理还是要加速,人们喜欢在路上,更喜欢到远方。

 

他们一毕业,就去华为拿百万年薪

数学虐我千百遍,我的爱不变

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它们都在聊“夜经济”

4亿多人有睡眠问题,你困不困?

“周杰伦数据很差”,是吗?



文字:孙小婷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常莹 孙小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